Example | xHTML1.0

首頁 | 專題首頁 | 要聞播報 | 世博動態 | 臺灣與世博 | 世博時評 | 中國國家館 | 省市區聯合館 | 香港館 | 澳門館

臺灣館 | 國際參展 | 企業參展 | 最佳城市實踐區 | 志願者 | 展館風采 | 世博視頻 | 世博酷圖 | 留言 | English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 -- 企業參展

探秘石油館4D電影背後 西方科技演繹東方智慧

時間:2010-06-22 09:12   來源:騰訊世博

石油館內部細節

衣食住行中“衣”的數字

  騰訊世博媒體聯盟前方報道早在世博會開園十多天的時候,浦東浦西曾一度呈現冷熱不均。而石油館,作為浦西“冷”中的異樣,卻吸引了日益增加的遊客,排長隊參觀。這一奇怪的現象,用館長劉俊傑的一個詞,便能解答所有疑問,那就是“口口相傳”。

  人人都知道,石油館的4D電影,很炫,很值得去看,卻鮮有人知道,這部電影背後所包含的種種艱難與心酸。

  從08年開始參與石油館設計、建設、運營,館長劉俊傑對所有的情況都瞭如指掌。他見證了石油館的歷史,從無到有,從少到多,漫長而又短暫的歲月。

  我們想表達石油與每個人密切相關

  説起石油,首先閃現在人們頭腦中的,是冰冷的實體。除了開車的人外,石油與人們的關係,並不密切。即使有人知道石油與人類關係緊密,難免説不清楚到底存在何種聯繫。

  “08年4月到09年4月,是項目的設計階段,也是最難的階段。中國要舉辦世博會,形勢是十分嚴峻的。發展中國家中,中國是第一個舉辦世博會的。”劉俊傑説。

  為了確定石油館主題的,由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組成的領導小組,面向全世界的專家徵集幾百個主題,最後確定了“石油延伸城市夢想”。想要表達的是,石油行業,與人們城市生活之間的關係。

  但石油又是一個相當專業的領域,怎樣將石油文明與人類文明聯繫起來?“總結了一下,我們打算從學術、技術、藝術三個角度入手。學術上,主要是説什麼。技術提供了切實的保障,藝術上,主要解決怎麼説。要用娛樂的方式,將這三者進行融合。”劉俊傑説。

  這個主題是很龐大而複雜的。為了將複雜的東西簡化,帶給人們直觀、深刻的印象,保證所有人能看懂,石油館最後選擇了預展、主展、尾展的結構。

  “預展為5個場景、4組數字。預展的目的,是要拉近觀眾與主展的距離,而且不能讓人有太多時間停下來思考,所以我們的內容簡潔明瞭。那些數字,是我們請了統計學和石油兩方面的專家,用半年多的時間測算出來的。它不是官方公佈的數字,但是,是有一定的依據的。因為樣本的選取,存在著多樣性和差異性。比如性別、年齡、國籍、民族等等。同時,預展不能影響主展。我們的主展是電影,要讓觀眾穿越百年,了解城市與石油的緊密聯繫。所以,在尾展部分,我們提供了很多內容,來解答觀眾觀看影片可能會産生的疑慮。”説起籌備過程,劉館長娓娓道來。

  人們常説,內容重於形式,但放到世博會,不是這樣。內容重要,形式也同等重要。石油館傳遞的,是一種概念。“要貼近生活,貼近觀眾。以小見大,以少見多。達到世界水準,東方智慧,雅俗共賞。既符合行業內觀眾的需求,也能迎合普通觀眾的心理。”

  1000萬小成本只能在中國實現

  主展4D影院帶給人的是非理性感受,既要有刺激、震撼,又要不失幽默、詼諧。電影,講究情緒接受的遞進過程。這部《石油夢想》的電影,面向觀眾從5歲到80歲,中外皆有。“希望觀眾看完要有收穫。可以是一個過程,從感覺到感受,再到感悟,最後感嘆。”

  石油是一個人員、資金、技術密集星的産業。可能一開始,普通觀眾對石油的了解太少。但通過參觀完展館,可能引發他們對石油的興趣。

  籌備之初,石油館項目團隊成員們看了大量的書,去了大大小小的博物館。他認為,中國不缺文化,缺的是文化的創新。國外在文化傳播上做得比較好,比如豐田讓孩子們從小就玩他們的産品,能認識到這是豐田技術,可口可樂也是如此。“但是有一個問題,國外的很多創意思路,到了中國會水土不服。”劉館長説。

  “那時候3D電影,出了《豚鼠特攻隊》,北京話的配音,特別好玩兒,融合了當時最時髦的詞。我們看完,就説,石油館的電影,就照著它做。誰知道,後來又出了阿凡達!”劉館長感嘆道。

  《石油夢想》的劇本,交給了北京派格太合環球傳媒公司去做。他們與好萊塢關係密切,有很多業界資源。但派格的老總對影片要求非常高。短短10分鐘的片子,換了無數導演。當時,國內沒有拍攝4D電影這方面的經驗。所以,初期浪費了不少錢。“要是能省下來這部分,多放點到後期製作中去,效果會好很多。”劉館長話語中透露了一絲遺憾。

  被問及4D影片的成本時,一開始劉館長笑而不答。聊了許久,他首次終於説出了這個秘密。“如此令人震撼的片子,僅花費1000多萬人民幣,這只能在中國做到!”既要達到高標準,又要節約成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曾經有一段時間,劉俊傑一想到這個項目,就頭疼。

  有國外電影行業的遊客,看完石油館的電影,了解了投入之後,十分驚訝。“在國外,要做出10分鐘相同品質的片子,需要1年半的時間,5倍的資金。我們的許多技術指標、清晰度、聲音,都是達到4D電影行業的一定標準。”劉俊傑言語中透露著驕傲與自豪。

  東方智慧 世界水準

  這個團隊,從一開始就是一個國際化的團隊。從敲定要排電影起,每天都有大量國外的團隊,到大慶實地考察,尋找靈感。創意方案出了很多,但是很多完全不符合要求。

  “那時候大慶油田經常接待類似的團隊,前後共計上百人。從08年底,組織了3次團隊培訓,因為他們對石油的情況不了解,沒辦法拍。做了1300多頁的PPT,講課。”劉俊傑苦笑道。

  取景的地方北至黑龍江大慶,東到渤海,南至南海,西至新疆。素材拍了超過500小時。製作合成主要在香港完成。

  “説起拍攝影片的故事,太多了”,劉俊傑閉上眼睛,陷入回憶中,“在大慶取景,零下30度,機器都不運轉。拿被子捂,用電吹風吹電池,繼續拍。在海上,起大霧。船迷失了方向,船上二三十個人,還有女的。後半夜了,沒飯吃。只能通過電話,與外界保持聯繫,想辦法獲救。”

  “嘗試4D,我們冒了很大的風險。只能做好,不能失敗。設備都是最先進的,一個影院每天播50場,到目前沒出過問題。晚上10點半,閉館後,我們的工作人員要去挨著檢查座椅,調試,一直到夜裏兩三點。一個影院128個座椅,乘以2,總共256個。座椅的很多動作需要精確到0.001秒。”劉俊傑能準確地説出很多數字,想都不用多想。

  在被問及拍攝電影存在哪些困難的時候,他説:“困難當中,既包括前面提到的風險,還有東西方文化的衝突,另外所有的意見都需要三位老總一致通過。意見難免有時候出現分歧。

  這當中的協調工作,非常重要。4D電影,影片的內容要和座椅一起設計,是成一體的。4D電影的節奏,不能太快,它不像阿凡達,可以有高速、飛來飛去的鏡頭,它要求不能頻繁切換鏡頭,否則起不到應有的效果。舉個簡單的例子,影片中的響尾蛇,如果直接快速撲過來,沒有蓄勢待發的那一刻的停留,可能與座椅效果的配合,就達不到最佳。”

  為了更準確地説明很多技術問題,劉俊傑拿出筆,在紙上畫了起來。建築學背景的他,嚴謹得一絲不茍。“人的視線是有範圍,有角度的。電影螢幕並非越大越好。石油館4D電影的眼鏡,也是特製的。一般的3D電影,眼鏡的偏振片內部結構是線型的。石油館4D電影眼鏡的偏振片內部結構是圓狀的。這樣的好處在於,座位動的時候,不管視線從哪個角度觀看影片,圖像都是清晰的,不會産生偏差。”他解釋説。

  在他看來,石油館的4D電影,是創記錄的:“因為4D電影從來沒這麼播放過。背靠背的兩座一模一樣的影院,一天連放共計100場,這在世界上都沒有人做過的。本打算剪出A、B兩組片子,但是時間上真的來不及。”

  每天早晨,最令劉俊傑開心的,是開館之際,看到大批的遊客以百米衝刺的速度奔向石油館排隊。“觀眾是拿腳説話的。現在,人們的品味這麼叼,能得到他們的認可,也是一種榮幸。”他説。

  文/蒲彩

 

編輯:楊永青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