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ample | xHTML1.0

首頁 | 專題首頁 | 要聞播報 | 世博動態 | 臺灣與世博 | 世博時評 | 中國國家館 | 省市區聯合館 | 香港館 | 澳門館

臺灣館 | 國際參展 | 企業參展 | 最佳城市實踐區 | 志願者 | 展館風采 | 世博視頻 | 世博酷圖 | 留言 | English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 -- 企業參展

世博園“不成熟”代步車承載嶄新要素

時間:2010-06-11 15:11   來源:文匯報

 

  上海世博園內,有人腳踩一種新奇的兩輪車到處逛。遊客看得驚喜,汽車研發專家卻看到了“警示”——

  遊覽世博園,不少體力透支的遊客直感嘆:要是腳上長兩個輪子就好了!其實,這個“科學幻想”早已不是幻想——在世博園裏,就有人腳踩被稱為“兩輪電動代步車”的新奇玩意到處逛。尤其稀奇的是,駕駛這種小車,人是站著的,以身體動作操控。

  這種代步車在八九年前由一個美國人發明,日本車企很快跟進,于2008年發佈了同類産品。不過它並未大量推向市場,因此許多人還是頭一回見。“這個小傢夥給國內車企敲響了警鐘,問題是我們的企業聽到沒有!”上海高校一些汽車研發專家指出,未來的汽車結構和造型很可能將是“顛覆性”的;而眼下已經到了編寫未來汽車DNA密碼的關鍵時期,國內的汽車研發必須放遠眼光、緊盯趨勢,不能只顧忙著改改弄弄,以為能把這樣的“新車”開到未來去。

  “不成熟”代步車載著嶄新要素

  眼下,另類的兩輪電動代步車像一個少年,不成熟,但充滿潛力。

  “這種車科技含量很高,不僅是新能源車,還融入了機器人智慧技術。”同濟大學汽車學院教授陳慧介紹,以一塊踏板連接兩個車輪為結構的兩輪電動代步車,高度濃縮和簡化了傳統汽車的車身;它的左右兩個輪子內側分別裝有一個電機,採用輪邊驅動控制;踏板內置一個兩層的平行桿結構,帶有電子感應裝置——人站在踏板上,身體做出前傾、後傾、側傾的動作,就是對感應器髮指令,讓車前進、後退、停住和拐彎。操控起來,它不僅比傳統汽車,甚至比自行車都簡單,花幾分鐘就能學會。

  據介紹,由美國賽格威公司研製的“賽格威思維車”(Segway)和日本豐田公司出産的“雙翼”(Winglet)都是這樣的代步車,人們步行可及的城市大部分地方,從人行道到商場,個頭小巧的它全能去,還可以開進電梯和地鐵車廂——當然,有個前提是法規允許。

  未來汽車研發把聚焦點放在環保和節能上。但陳慧認為,“零排放”只是其中的一個關鍵詞,還有其他追求目標:智慧化和個性化;而“在這部車上,這些未來代步工具的要素已經清晰顯示”。

  小打小鬧改裝不出未來汽車

  眼下,這種純電動的兩輪代步車還未被歐美道路交通法規“接納”,上路成了難題,推廣受阻。但上海的汽車研發專家認為,它的出現意義很大,它在提示我們:國外汽車業的同行早已在搞“頭腦風暴”,試驗未來汽車的各種可能,以圖搶先卡位、謀得先機。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這些專家的感慨是有所指的。比如,國內不少車企目前在新能源汽車研發時更熱心於混合動力車,因為既能打“新能源牌”,市場回報也相對能保證。而對於純電動汽車、燃料電池汽車等的研發,一些車企因為看不到明確的市場前景,只是“表面積極”。

  “未來的交通工具,有多種發展方向和可能,我們的研發一定要著眼長遠、瞄準前沿,而不能只對傳統汽車小打小鬧搞改裝。”在同濟大學近日舉辦的“中德電動汽車論壇”上,同濟大學汽車學院院長余卓平教授這樣呼籲。他認為,未來汽車從裏到外都可能“顛覆”傳統汽車。例如,有的新能源汽車靠燃料電池驅動,隨著研發的推進,今後電池體積會越來越小,直至小到可以直接裝在車輪上,那時,車身設計就有了“顛覆”的可能,會冒出“驚世之作”。

  “聰明”汽車已不再是天方夜譚

  專攻汽車電子研究的陳慧告訴記者,世界上的大車企早就開始“迷戀”機器人智慧技術。把它融入新能源汽車,新組合將帶來新突破。

  在世博會上汽集團-通用汽車館,一部描述人類未來交通出行的電影“直達2030”讓很多人有了直觀概念。電影中女主角珍妮的電動小汽車切入自動駕駛狀態、能根據實時路況選擇捷徑,都不是天方夜譚,而是汽車智慧化的發展方向。

  那輛兩輪電動代步車,也運用了少量智慧技術。陳慧説,在此基礎上可以進一步提高它的智慧化程度,比如今後,只要打手機呼叫它,它就會從停靠的地方或者充電站,自動駛到主人身邊。還有,現在汽車上的安全氣囊、安全帶等都是“被動式”的安全防護裝置,今後極有可能出現“主動式”裝置——“如果司機一時疏忽沒有發現前方險情,智慧汽車會自動作出剎車或者繞行的反應”。

  原來,看小小代步車,我們也不能只是瞧熱鬧。

  本報記者 樊麗萍

 

編輯:楊永青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