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會舞臺上,登臺亮相的“明星”展品風光無限。但它們中有些“龐然大物”來到世博園區卻並不容易。近日,記者在世博園區採訪,聽到了不少“明星”展品背後的故事。
“生活墻”魔幻百變
在“紫蠶島”日本館內“未來”展區,運用整體墻面設計而成的資訊之窗——“生活墻”,令在場觀眾目不轉睛。運用最先進的電漿螢幕、高精度傳感技術和無線聯網技術,這面“生活墻”可以隨意改變墻紙的圖案,電視機可以放大縮小,可以隨主人行走而移動,未來溝通無界、資訊無限相連的生活模式精彩地呈現在觀眾眼前。
細看之下,這面“生活墻”其實是由3塊世界上最大的松下152英寸超高精細電漿螢幕組成,其物理解析度達到4000 2000的超高清晰度。松下電器有關人士告訴記者,在大阪生産的這一超大螢幕,目前總量不滿10台,其中5台已經來到上海世博園區,3台用於展示,2台備用。
這些高達2.6米的巨型螢幕如何運來?松下電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它們都是坐波音747飛機頭等艙而來。因為每架飛機的頭等艙只能放一台螢幕,所以5台螢幕分別由5架飛機“護送”而來,到達機場後又由集裝箱卡車專程運送到園區,工作人員一路“小心翼翼”。
巨嬰“大卸十八塊”
在“大籃子”西班牙館的最後一個展廳,坐高6.5米的巨型“嬰兒”小米寶寶,雖然嚇哭了一些坐在嬰兒車內的小寶寶,可無損於其“明星寶寶”的地位。他會呼吸,會眨眼,甚至能和遊客互動,這一切都歸功於其體內一套複雜的電力驅動系統。
小米寶寶的“媽媽”——電影導演伊莎貝爾 庫伊謝特告訴記者,巨型“小米寶寶”在美國製作,由於“寶寶”體型實在太大,不得不分成18塊,才“擠”上飛往上海的飛機,運抵世博園區後拼裝而成。
“小米寶寶”不僅能呼吸、眨眼,還能做出32種不同的肢體動作。他的骨架是由鋼鋁合金構成,身體由聚酯樹脂組成,皮膚由透明可拉伸的硅膠做成,一頭金髮是用馬鬃一根一根做出來的。
獨木舟“漂洋過海”
紐西蘭館前庭醒目的“獨木舟”,則是搭乘輪船一路“漂洋過海”來到上海的。館前,毛利雕刻師們每天進行超過10個小時的現場雕刻,為遊客呈現傳統而獨具特色的毛利雕刻技藝。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一名為“種子”的雕刻作品,取材于紐西蘭北部地區一棵有著3500年樹齡的珍貴貝殼杉樹,原木重達二三十噸。將“種子”打造成獨木舟形狀,源於毛利人對獨木舟的特殊感情,因為約1000年前,毛利人的祖先就是乘著獨木舟從故鄉“哈瓦基”來到“長白雲之鄉”——紐西蘭的。
在“種子”出發前往中國前,雕刻師們進行了共計500小時的雕刻。為便於運輸,巨型雕刻被分成兩個部分“漂洋過海”。如今,兩個部分已成功拼接。雕刻完成後,它們將由傳統獨木舟“鉸鏈”固定,不需要一根釘子。7月9日,在上海世博會紐西蘭國家館日,“種子”將由紐西蘭總理贈送給中方代表,成為兩國之間的文化橋梁。(薛慧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