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極不平坦戰略機遇期 將發展導入更科學軌道

時間:2012-11-05 14:05   來源:《瞭望》新聞週刊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

  與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重大部署緊密銜接,與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緊密銜接,“十二五”規劃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戰略性、前瞻性、指導性的目標和要求

  進入後金融危機時期,要鞏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來之不易的成果,更要準確把握我國在全球經濟分工中的新定位,在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中爭取更大國家利益。在這個時間節點上,十七屆五中全會全面謀劃未來五年的新發展。

  “以科學發展為主題”,是“十二五”規劃建議的一個鮮明特點。我國是擁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仍是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把科學發展作為主題,第一次在五年規劃中明確提出來,成為全黨的意志,就是要把被實踐已經證明了是正確的科學發展觀,貫穿到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各個方面,深刻把握我國發展面臨的新課題新矛盾,更加自覺地走科學發展道路。

  “十二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表明在整個“十二五”期間,經濟工作的著力點不在於追求更高的速度、更大的規模,而在於下更大的功夫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取得實質性進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戰略任務和重大舉措,是“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是提綱挈領帶動各項工作的總抓手,必須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的關鍵時期,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為“十二五”乃至更長時期的發展主線,反映出黨對現代化建設規律的認識和運用達到了一個新高度,也彰顯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思路更加清晰明確,行動將更加自覺堅定。

  在綜合考慮未來國際國內發展趨勢和條件的基礎上,《建議》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戰略性、前瞻性、指導性的目標和要求。“加快形成投資、消費、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新局面”、“推動文化産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産業”……《建議》勾畫的“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新藍圖,催人奮進。有理由相信,新的五年,我們一定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邁上新臺階,開創科學發展的新局面。

  改革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必須以更大決心和勇氣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這是《建議》提出的明確要求。這些年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黨中央一直把改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加注重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不失時機在重點環節和關鍵領域實現新的突破。2009年、2010年,國務院先後發佈了《關於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和《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2010年6月,原油、天然氣資源稅改革在新疆正式啟動;6月19日,央行宣佈將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到2011年,資源稅改革從試點向全國全面推開,出臺電價改革措施,鼓勵民間資本進入更多領域,深化增值稅改革試點……這都為科學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遠未結束,歐債危機卻愈演愈烈。從國內的經濟形勢看,進入2010年7月份後,控物價又成熱點,特別是10月CPI同比上漲4.4%,創下25個月新高。進入2011年,中央把穩定物價總水準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從8月起,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工業生産者出廠價格指數漲幅逐月回落,扭轉了一度過快上漲勢頭。這一年,穩健的貨幣政策取代了兩年來的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以利進一步把好流動性總閘門。同時,堅定不移地加強房地産市場調控,投機投資性需求得到明顯抑制。

  2012年,中央確定了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8年來首次把年度經濟增長目標從8%左右下調至7.5%,更加強調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到第二季度,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現實,又把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時至今日,我國經濟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仍存,長期矛盾和短期問題相互交織,結構性因素和週期性因素相互作用,呈現出一些新的階段性特徵。但行進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征程上,我們信心十足。因為我們走的這條經濟發展道路,以科學的理論作指導,又根據我國實際和時代特徵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它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是一個生機勃勃、與時俱進的歷史創造過程。抓住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推動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這條道路必將越走越寬廣。(作者單位:中央文獻研究室第五編研部)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編輯:吳怡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