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極不平坦戰略機遇期 將發展導入更科學軌道

時間:2012-11-05 14:05   來源:《瞭望》新聞週刊

  非常之時的大氣魄與大視野

  抓住國際金融危機形成的倒逼壓力所帶來的機遇,見事早、行動快、積極應對,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增添推動力

  2008年9月,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在全球迅速蔓延。外貿出口增速大幅回落,訂單減少,工廠停産,許多工人失去工作,大批農民工不得不提前返鄉,企業效益下滑、財政收入減少……這場上世紀3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發展帶來的衝擊是巨大的。

  不僅如此,“這場國際金融危機與中國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不期而遇,新的挑戰與既有矛盾相互交織,加大了我們解決問題的難度。”這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最嚴峻挑戰。能否遏止住經濟增長下滑態勢,保持經濟良好發展勢頭,無疑是對黨執政能力的重大考驗。

  非常之時,行非常之策,需要大手筆的氣魄。面對嚴峻複雜的經濟形勢,黨中央、國務院果斷決策、從容應對。“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準、工作要實”成為中央對這一時期工作的明確要求。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提高出口退稅率,下調金融機構存貸款基準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下調證券交易印花稅,實施4萬億人民幣經濟刺激計劃,迅速推出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十項措施,全面實施並不斷豐富完善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的所有計劃和政策措施,統籌做好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各項工作,為經濟發展不斷注入強勁動力。

  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全球性金融危機需要全球攜手面對。作為一個與世界經濟緊密聯繫的世界主要經濟體,我國必須走到國際社會討論和處理重大問題的前臺,在推動我國經濟走出危機和推動世界經濟復蘇中更有作為。在國內“爭分奪秒”應對危機作出重大決策的同時,我國領導人頻繁出席國際會議和外訪,在G20峰會、“金磚國家”領導人會議、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發出加強國際合作、共同應對挑戰的呼籲,提出在應對危機中推進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支援發展中國家發展等一系列政策和主張,為促進我國和世界經濟的復蘇發展奮力而為。

  非常之時,更需要大視野的謀略。抓住危機形成的倒逼壓力所帶來的機遇,加快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正是這樣的謀略和舉措。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衝擊,表面上是對經濟增長速度的衝擊,實質上是對經濟發展方式的衝擊。綜合國際國內形勢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刻不容緩”。正因如此,在應對危機之初,中央強調“越是在加大力度保增長的時候,越要重視品質和效益,加快發展方式轉變,把實現保增長的目標建立在提高品質、優化結構、增加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之上,實現既保持增長又提高品質的雙重目標”。

  2010年2月,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將主題鎖定“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旨在加強思想統一、凝聚發展新共識。胡錦濤總書記強調,“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關鍵是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見實效。”要求在經濟結構調整、産業結構調整、自主創新、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生態文明建設,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文化産業、對外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等八個方面採取有效措施,突出重點,協調推進,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任務進一步落到實處。

  驚濤拍岸自巋然。到2009年第三季度,我國經濟增速已達到8.9%,經濟增長明顯下滑態勢得到有效遏制,中國經濟的航船逐步走出國際金融危機衝擊的驚濤駭浪,在全球率先實現經濟形勢總體回升向好。更為重要的是,在這一過程中,轉方式、調結構、擴內需取得了明顯成效,為在後國際金融危機時期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創造了條件。

編輯:吳怡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