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極不平坦戰略機遇期 將發展導入更科學軌道

時間:2012-11-05 14:05   來源:《瞭望》新聞週刊

  以科學發展觀統領

  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謀劃新的五年發展。“紮實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成為我黨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問題上的鮮明回答。而面對經濟發展的矛盾和問題,關鍵要做好轉變發展方式這篇大文章

  2005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討論通過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建議》。用“規劃”取代多年使用的“計劃”,表明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們更加注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更加注重規劃的宏觀性、戰略性、前瞻性。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是這次《建議》最鮮明的特點。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科學判斷我國發展面臨的國際國內環境,深入把握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的階段性特徵,《建議》對我國經濟發展作出了一系列科學決策。

  “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建議》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時代命題。發展協調性不夠是中國面臨的最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之一。而農業仍是國民經濟的薄弱環節,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最繁重、最艱巨的任務在農村。因此,不協調集中表現為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協調,按照統籌城鄉發展思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真正抓住了發展協調性不夠這一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而這個時期“我國總體上已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順應時代發展,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抓住了新時期破解“三農”問題的機遇和突破口。兩個月後,中央發佈了《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自2006年1月1日起,中國2600多年種地交農業稅的歷史得以終結。

  “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這是《建議》又一個亮點。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基點和調整産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正是綜合分析國際形勢和國內發展階段提出的重大指導方針。在2006年1月召開的全國科技大會上,胡錦濤總書記宣佈,中國未來15年的科技發展目標: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中國開始大踏步向這一宏偉目標邁進。

  《建議》還進一步提出了“繼續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提出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要求到“十一五”期末,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提出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把既符合我國利益,又能促進共同發展,作為處理與各國經貿關係的基本準則,等等。

  這些思路和戰略,是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認識和體會,而我們黨對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問題的探索並未停止。

  到了2006年,投資增長過快、信貸投放過多、貿易順差過大的態勢十分明顯。經濟發展速度加快態勢十分明顯,發展的品質和效益上升為矛盾的主要方面,這要求在發展的速度和品質孰輕孰重、孰先孰後問題上作出新的回答。10月11日,胡錦濤總書記在十六屆六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提出了“紮實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新要求。從一度強調加速發展,到提出“又快又好”發展,再進一步調整為“又好又快”,這不是一個順序的簡單變化,“這個重要調整,強調的是更加注重發展品質和效益,走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反映了黨中央對發展規律的把握和推動科學發展認識的深化,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此後,“又好又快”就一直成為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的明確目標,成為黨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問題上最響亮的回答。

  支撐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我國已具備諸多條件,但過度依賴投資、增長方式粗放、經濟結構不合理等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依然存在。隨著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過渡期結束,國際收支不平衡、經濟對外依存度過高等問題又日益明顯。要真正推動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需要認真處理好關係經濟發展全局的一些重大問題,特別要在轉變發展方式上下功夫。

編輯:吳怡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