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防經濟過熱中保持較快增長
既有效抑制了經濟運作中出現的不穩定不健康因素,又保持了經濟較快增長的好勢頭,防止“苗頭性問題演變成趨勢性問題、局部性問題演變成全局性問題”,努力避免了經濟出現大的起落
進入2003年,承接新世紀以來的態勢,我國經濟發展勢頭良好。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曾對第二季度的經濟造成一定的衝擊,但很快就走出低谷。非典結束後,我國經濟開始出現過熱苗頭。
面對紛繁複雜的經濟形勢,中央果斷作出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一系列決策部署。2003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於暫停審批各類開發區的緊急通知》;9月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2004年1月,國家發改委等先後發佈了關於制止鋼鐵、電解鋁等行業盲目投資的若干意見;全國兩會後,緊緊把住信貸和土地兩個閘門,加大調控力度;4月,國務院嚴肅查處了江蘇鐵本鋼鐵有限公司違規建設鋼鐵項目;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實行“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結束實行了七年之久的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帶有擴張性的穩健的貨幣政策。2005年3月起,國務院陸續出臺了有關加強房地産市場調控措施。2006年成為連續推出收緊性貨幣政策最頻繁的一年。
促進經濟增長是宏觀調控的首要目標。根據需要和可能,保持一個適宜的增長速度是至關重要的。速度低了,經濟增長潛力不能充分發揮,經濟社會生活中的諸多矛盾難以解決;速度過高,勢必造成經濟關係緊張,重大比例失調,導致經濟大起大落。各國的經驗證明,經濟發展每次出現大的波動,都要花費較長時間才能調整過來,不僅錯過寶貴的機遇,也往往會造成巨大的損失。如何通過宏觀調控,在一個較長時期內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態勢,是對執政者執政能力和水準的重大考驗。
連續幾年的宏觀調控實踐表明,我們經受住了這樣的考驗。從2003~2007年,國內生産總值年均增長10.6%,年度間的波幅僅為0.1至0.9個百分點,平均為0.48個百分點,成為改革開放以來增長速度快、持續時間長、平穩程度高的最好時期之一,既有效抑制了經濟運作中出現的不穩定不健康因素,又保持了經濟較快增長的好勢頭,有效防止了“苗頭性問題演變成趨勢性問題、局部性問題演變成全局性問題”,這在新中國經濟史上也是第一次。充分證明中央採取的宏觀調控政策措施是及時、正確、有效的,也表明黨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把握程度在進一步提高,駕馭經濟發展大局的本領在進一步增強。
當然,促進經濟增長,不僅是增加數量,而且要優化結構和提高品質、效益,還必須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這就要著力解決經濟發展中的一些長期積累、制約全局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對此,在2004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胡錦濤總書記用“四個刻不容緩”集中概括,即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刻不容緩,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刻不容緩,推進協調發展刻不容緩,加快完善體制機制刻不容緩。
應該説,在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過程中,針對這些矛盾和問題,中央已提出了相應要求,採取了一系列措施。200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切實把工作重點轉到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提高增長的品質和效益上來;2004年的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要求“徹底改變以犧牲環境、破壞資源為代價的粗放型增長方式”;繼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要求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後,200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戰略構想;2004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以促進農民增收為主題,“三農”問題自此連續多年成為中央“一號文件”關注的內容;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深化農村稅費改革、推進國有資産管理體制改革、推動增值稅轉型試點,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