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極不平坦戰略機遇期 將發展導入更科學軌道

時間:2012-11-05 14:05   來源:《瞭望》新聞週刊

  將發展導入更加科學的軌道

  有什麼樣的發展觀,就會有什麼樣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和發展戰略,就會對發展實踐産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響。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導思想的新發展,對經濟發展道路的影響是重大而深遠的

  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要求在21世紀頭二十年,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準的小康社會。以此為起點,中國開啟了新的發展征程。

  新征程迎來新的戰略機遇,同時又面臨各種風險和挑戰:

  此時的中國,總體上已達到小康水準,但仍是低水準、不全面、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和不斷擴大的城鄉差別、地區差別,已影響到現代化建設的全局,日益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入世後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之間日益緊密的聯繫,為加強國際合作、促進共同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同時,也使我們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提高,國際市場波動和主要國家經濟政策調整對我國經濟造成的影響和風險加大;

  中國經濟在高速增長的背後,經濟增長方式的粗放、人口資源環境矛盾日益突出;

  到2003年,我國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突破1000美元,但也面臨“經濟成長門檻”,需要我們在推動發展上認真吸取國外的經驗教訓,舉措得當,從而成功跨越,把經濟發展平穩較快地推向新的階段。而此時,不斷出現的因徵地、拆遷引發的群眾陳情事件,也更加緊迫地考量著我們的發展方式和發展理念。

  經濟社會呈現出的這些階段性特徵,要求我們黨對“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問題作出新的回答,在發展指導思想上要有新的突破。

  正是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偉大實踐的“需要”,科學發展觀被及時提出來。十六屆三中全會正式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針對我國發展在城鄉、區域、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五個方面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重大關係,全會同時提出了“五個統籌”的原則要求。

  科學發展觀能夠在黨的十六大後不久就被提出來,是建立在對黨的三代領導核心關於發展問題的一系列重要思想繼承和發展基礎上的。而2003年春夏之交爆發的非典疫情則是科學發展觀提出和形成的直接誘因。2003年7月28日,在全國防治非典工作會議上,胡錦濤總書記就指出,“要更好地堅持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發展觀。”

  發展觀是用來指導發展的,發展首先是發展經濟。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和貫徹落實,推動中國經濟走上了一條更加科學的道路。

編輯:吳怡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