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如何促進重大技術和産品的推廣應用?
萬鋼:這次國際金融危機使不少國家選擇新能源作為未來經濟的新增長點,這預示了世界經濟增長方式將有新一輪的轉變。我國企業要抓住這一機遇,著眼于未來的國際競爭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著力突破新能源汽車、高速軌道交通、工農業節水等一批重大關鍵技術。圍繞大型清潔高效發電裝備、高檔數控機床和基礎製造裝備等關鍵領域,推進重大裝備、關鍵零部件及元器件自主研發和國産化。以新能源汽車為例,早在“十五”期間,國家就啟動了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整車和關鍵零部件的研發。經過多年的努力,目前已有70多種不同的整車産品進入了産品公告目錄。今後一個時期,我們將重點做好四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推進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範推廣應用工程;二是進一步加強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及關鍵零部件核心技術和産業化技術攻關;三是加強與相關部門的協調和合作,共同推動建立有利於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發展的良好環境;四是加強合作,充分利用國際資源。同樣,在高效節能照明、太陽能、風能及生物質能源方面,我們也啟動了如“十城萬盞”、“金太陽工程”等相關的規模化市場應用示範計劃,有力地推動了相關技術和産品的推廣應用。
形成人才梯次 深化國際合作
廣集眾智提升國家競爭力
記者: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科技人才輩出。建設創新型國家,對人才有何要求?
萬鋼:當今世界正在進行著一場人才和智慧的競爭、創新和創造的較量,建設創新型國家,關鍵在人才。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必須培養造就宏大的創新型人才隊伍。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培養的科技人才茁壯成長,規模迅速擴大。近期,還加大了對海外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力度。科技部正在配合黨中央、國務院的有關部門,啟動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的“千人計劃”。同時,進一步加大了對中青年科技人才的培養和鍛鍊,使他們脫穎而出,擔當重任。目前,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已達到4200萬,位居全球第一;研發人員達到190萬人。中青年科技人才已經成為我國目前科研隊伍的主體,科技隊伍人才“斷層”的現象已基本消除。45歲以下中青年科研人員佔研究隊伍總人數的近80%。海外留學人員回國的趨勢正在增強,新的留學人員歸國潮正在形成。目前,國家重點實驗室固定人員總數約佔全國基礎研究人員總數的8%,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有300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569人,佔全國總資助人數的34.5%。
記者: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加強國際科技合作和交流?
萬鋼:近年來,科技全球化正在成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表現形式,科技創新資源在全球範圍內的整合和有效配置,使得傳統的科研組織結構和創新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特別是生産要素的全球配置,促進了科學和技術知識在全球範圍的流動,形成了技術溢出效應,從而為發展中國家加快技術進步提供了新的機會和可能。我們必須圍繞國家戰略需求,積極參與國際大科學工程,分享世界先進科學技術研究成果,包括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發展低碳經濟等全球性重大科技問題等,縮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同時,積極吸引有實力的跨國公司拓展在華業務,鼓勵其在華設立研發中心,加強在華的研發力量。此外,還要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資源,鼓勵我國企業引進制約自主創新的關鍵技術、智慧財産權和關鍵零部件,加快提升創新能力。要鼓勵有能力有實力的科技企業“走出去”,建立海外研發基地,面向國際需求,研發産品、開拓市場、匯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