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半月談:一把開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門的“金鑰匙”

  時間:2007-10-26 14:20    來源:-新華網     
 
 
 

  

  10月15日,胡錦濤在中國共産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作報告。 新華社記者李學仁攝

   一

   舉什麼旗、走什麼路、朝著什麼樣的發展目標繼續前進,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必須作出的抉擇,是當代中國共産黨人孜孜以求的重大命題。在改革發展關鍵階段召開的中國共産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胡錦濤同志代表黨中央給出了響亮、堅定的回答: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

   回眸新中國建設史,不難發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艱辛而曲折,曾經如潮如涌,也曾一波三折。面對國際風雲變幻和重重阻力,幾代中國共産黨人帶領億萬人民堅持從實際出發,走自己的路,不為艱險所懼,不被干擾所惑,勇於變革,勇於創新,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一個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社會主義中國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

   誰曾想,29年前,剛剛走出“文革”陰霾的人們還在為溫飽發愁,如今13億人民的生活已總體達到小康;誰曾想,29年前,我國經濟一度瀕臨崩潰的邊緣,而今已成長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誰曾想,29年前,僵化的計劃經濟體制曾牢牢地束縛著人們的手腳,封閉半封閉的狀態一度窒息了人們的思維,如今改革開放的春風早已深入人心,吹拂著神州大地的每一個角落。中國社會,從未像今天這樣充滿蓬勃的朝氣和創造的活力。

   數據也許是枯燥的,但它最簡明、最雄辯,在評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成就時,也最容易找到共識。以改革開放近30年計,我國經濟保持了年均9.7%的快速增長,遠高於世界經濟年均3.3%的增速;2006年GDP邁上20萬億元大關,扣除價格因素,是1978年的13.3倍;1978年至2006年,我國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從343元增加到11759元,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從134元增加到3587元,扣除價格因素,年均都增長6.7%;2006年進出口額達17607億美元,比1978年增加84倍。29年前,我國外匯儲備僅有1.67億美元,2006年突破1萬億美元,位居世界首位。

   十六大以來的成就同樣可圈可點:經濟上保持平穩快速發展勢頭,GDP年均增長10%以上,預計今年將達到23萬億元,較2001年的約11萬億元翻了一番多;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經濟發展方式在經歷著陣痛中開始向“又好又快”的目標轉軌;伴隨著農業稅的取消和惠農政策的不斷加強,新農村建設紮實推進;社會建設直指老百姓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民生問題,一系列針對城鄉居民的保障措施相繼出臺,社會和諧呈現出勃勃生機;民主法制建設取得新進展,公民的政治權利越來越受到尊重,基層民主、黨內民主建設向深層次推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實踐令世界刮目相看。蘇聯、東歐劇變後不久,西方曾有人預言,中國這座社會主義大山將在10年內坍塌。然而,15年過去了,社會主義中國以無可爭辯的強大生命力宣告這一預言的破産。就在十七大召開期間,西班牙《先鋒報》記者寫下了這樣一段話:“你只要把頭探出人民大會堂的窗子,就可以領略北京這座城市,乃至整個中國正在經歷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正是中國共産黨領導中國取得了如此巨大的變化。”

   

   俄羅斯文學大師車爾尼雪夫斯基曾這樣描述:“歷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行進的,有時穿過塵埃,有時穿過泥濘,有時橫渡沼澤,有時行經叢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藍圖正是在“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中逐漸清晰顯現的。

   那麼,究竟什麼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呢?十七大報告作出了科學論斷:就是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生産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建設社會主義,是一項嶄新的事業。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探索和實踐,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實際結合起來,逐步認識、深刻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等重大問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走上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

   一個善於總結經驗的政黨是大有希望的政黨,一個有科學理論指導的民族是大有前途的民族。實踐的沃土孕育出理論創新的纍纍碩果,科學的理論指引著中華民族前進的航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既是實踐發展的過程,也是理論探索的過程。

   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這條道路和這個理論體系。”

   這個理論體系,由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組成。它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最可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也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

   同時,我們應該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世道必進,後勝於今”。只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勇於探索、敢於創新,這一科學的理論體系一定會放射出更加燦爛的光芒。

  

   改革開放,不可能一帆風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進入新世紀新階段後,我國發展呈現出一系列新特徵,暴露出諸多問題和矛盾:比如長期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資源、環境壓力加大;影響市場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改革攻堅面臨諸多深層次矛盾;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趨勢還未根本扭轉;困難群眾還有相當數量;政治體制改革還需要繼續深化;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差異性明顯增強,社會利益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社會建設和管理面臨諸多新課題;國際競爭日趨激烈,貿易摩擦時有發生,等等。

   與此同時,我們還應該清醒地意識到,雖然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進步,但人口多、基礎差、經濟落後、發展不平衡、現代化水準低等基本國情尚未根本改變。2006年,我國每人平均GDP仍排在世界百位以後。如果説GDP反映的是國家經濟實力和市場規模,那麼每人平均GDP反映的就是國民的富裕程度和生活水準。在這個意義上,我國仍然是一個相對落後的窮國。正如溫家寶總理2003年底在美國哈佛大學講演時所説:“中國有13億人口,不管多麼小的問題,只要乘以13億,那就成為很大很大的問題;不管多麼可觀的財力、物力,只要除以13億,那就成為很低很低的每人平均水準。”   

   看不到改革開放的主流,就會喪失信心,是錯誤的;看不到問題的嚴重性和緊迫性,就會喪失警惕性,是危險的。中國共産黨人從來都敢於直面問題、不回避矛盾。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作出的“兩個沒有變”的判斷就是明證,即“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強調“兩個沒有變”,不是妄自菲薄、自甘落後,也不是要脫離實際,急於求成,而是要堅持把它作為推進改革、謀劃發展的根本依據和主要動力;同時,科學分析我國全面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新機遇新挑戰,深刻把握當前面臨的新課題新矛盾,以更加自覺的姿態走科學發展道路。

   這就需要堅持“四個必須”,即:一、必須堅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沒有積累的飛躍是一種瘋狂”。要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從而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局面打下堅實基礎。二、必須堅持以人為本。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用。三、必須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一個資源相對緊缺的國家,高能耗、高污染産業很難長期支援經濟發展。這就需要堅持走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實現速度和結構、品質、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確保經濟社會永續發展。四、必須堅持統籌兼顧。城鄉、區域、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中央和地方、個人和集體、局部和整體,是既對立又統一的關係體。這就需要既能總攬全局、統籌規劃,又要抓住牽動全局的主要工作、事關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著力推進、重點突破。

  

   縱的歷史、橫的現實,組成了時代的坐標,無數個坐標點連接成時代前進的航線,指向未來。

   當今世界正在發生廣泛深刻的變化,當代中國正在歷經史無前例的變革。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也亙古未有。

   在這機遇與挑戰並存、機遇大於挑戰的關鍵階段,我們一定要堅定不移地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併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開拓進取、奮發有為。

   展望未來,我們堅信,在肩負著帶領億萬人民創造幸福生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使命的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我們必將迎來更加輝煌的前景!(本刊編輯部)

 
編輯:李艷波    
 
相關新聞
圖片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