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福建日報:夯實基礎強三農

  時間:2009-03-11 13:56    來源:福建日報     
 
 

  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強,農村穩則社會安,無論在任何時候,農業都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産業。

  2004年以來,中央連續發佈6個一號文件,促進做好“三農”工作。正在召開的全國兩會上,我省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也就“四重三農”積極建言獻策。

  “農民持續增收才是硬道理”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是農民生活、農民生産積極性和開拓農村消費市場的基礎。確保農民持續增收才是硬道理,這已成為我省代表委員的共識;如何讓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也成為代表委員們會上會下討論的熱點話題。

  張昌平代表説,種苗是農業科技的核心,要實現農民持續增收,就要加大對農業科技的投入,不斷研發和提供新的種苗。農業補貼是增加農民收入、調動農民生産積極性的重要措施。今年,中央財政擬安排農業補貼資金1230億元,比上年增加200億元。簡少玉委員認為,政府應該因地制宜出臺相應的配套政策,確保補貼資金安全有序兌現到戶。同時,按照目標清晰、簡便高效、有利於鼓勵糧食生産的要求,完善補貼辦法。

  “福建省委提出的‘四重’三農,千方百計保農業增産、保農民增收,我們對此充滿了信心!”林哲龍代表的一席話道出了代表委員們的心聲。

  “新農村建設服務要先行”

  建設海西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要先行。

  簡少玉委員認為,農村的金融生態狀況,不僅影響這一區域貨幣政策的傳導、資源配置效率、金融穩定發展,而且決定著該區域經濟金融資源的吸引力,並最終決定農村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因此,要加快建立現代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拓寬“三農”資金供給渠道,促進農村金融穩定發展。

  “新農村建設要健全完善新能源推廣服務體系和環境管護機制。”李順堤委員説。他認為,新農村建設要以人為本,建立健全農村環境保護基本制度,加強宣傳力度,提高農村地區群眾的環保意識,在適宜的地區,發展“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生態環境型農業。

  加快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為“三農”提供多種形式的生産經營服務,始終是中央和我省積極探索和實踐的方向。幹部駐村任職、農村“六大員”、專家服務團……我省的一系列服務“三農”舉措讓代表委員們無不拍手稱好。以改革增活力。今年,我們還將看到省委、省政府深化鄉鎮機構改革,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鄉鎮“三農”服務中心,構建農村公共服務平臺等有力行動。

  “惠農利農保障是關鍵”

  惠農利農,就要切實保障農民的現實利益和根本利益。翻閱今年溫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加強農村民生工程建設的內容引人注目。推動農村公共事業快速發展和農村民生加快改善,逐步實現廣大農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正是我們的目標。代表委員們説,保障,已成為打牢“三農”基礎的關鍵詞,是統籌協調解決“三農”問題的必然要求。

  “建立一個最為適合當前我國農村現實狀況的養老保障模式,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迫切需要。”簡少玉委員説。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已成為現階段我國農民基本醫療保障的一個重要實現形式,初步解決了參保農民看病費用問題,取得了“農民得實惠,衛生得發展,政府得民心”的“三贏”效果。翁國星委員認為,進一步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將更充分體現黨和政府對農民的關懷,使參保農民的大病不但得到及時、良好的救治,又防止因病返貧、致貧。他認為,目前,還應儘快制定新農合大病重病標準及治療等級醫院要求,提高其報銷比例。

  “作為農民代表,我很高興看到政府出臺的惠農舉措促進了新農村建設的步伐。”雷金梅代表的話語裏滿含喜悅。

  基礎穩則農業興,服務三農、造福三農,夯實海西建設的農業基礎,必將成為海西先行的強大推動力。(本報記者鄭昭 潘繡文 李珂 蘭鋒)

 
編輯:楊雲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