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民主民生民意——“三問”問出了什麼

  時間:2009-03-12 08:49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3月11日電題:民主民生民意——“三問”問出了什麼

  記者譚浩、顧瑞珍、伍曉陽

  “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究竟問出了什麼?或許,看看這樣一個個“圖景”,就不難找尋答案——

  基層代表群眾為《政府工作報告》提修改建議;

  政府官員當即回應代表委員的“民生熱點問題”;

  大會發言人與網民進行線上交流,徵詢意見。

  連日來,兩會上下、會場內外處處可見的亮點,為“三問”作出生動而深入的詮釋。

  問政於民——問出了民主決策,問出了虛心納諫的胸懷

  “你們應該是中南海的主人,來到這裡就像到家一樣。”

  2月12日,溫家寶總理一句拉家常式的招呼,讓13位基層群眾代表緊張的情緒變得放鬆下來。他們第一次走進中南海國務院第一會議室,是來參加《政府工作報告》基層群眾座談會的,總理請他們為報告提意見。

  “向基層群眾問政,讓民眾參與《政府工作報告》的修改,使報告有了越來越多的民間聲音。”全國人大代表、雲南省昆明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李培山對此舉頗為讚賞。他説,如今政府重大決策出臺之前,更加注重廣泛地聽取群眾意見,這是確保政府決策順應民意、減少決策失誤的重要舉措。

  問政於民——問出的是民主決策,問出的是政府虛心納諫的胸懷。

  李培山説,雲南省政府從2007年開始設立“諍言獎”,最高懸賞5萬元公開徵集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見和建議,以及對政府工作的監督和批評。“活動開展頭半年,就徵集到2000多條‘諍言’,其中不少促成了政策的調整。”

  政府問政於民,以知施政之得失。“去年杭州市兩會召開前,市政府將《政府工作報告》草案在網上公示,徵求市民群眾意見。”全國人大代表、杭州市市長蔡奇説,最後收到各類意見938人次(件),有68條意見被直接吸收進《政府工作報告》,其他意見由市政府辦公廳轉交40多個部門和區、縣(市)政府研究辦理。

  “堅持問政於民,推進科學民主決策,是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提高執政能力的重要途徑。”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潛江市委書記朱漢橋説,對涉及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決策,都應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體察民情、傾聽民意、集聚民智,尊重客觀規律和群眾意願,提高決策的預見性、科學性和有效性。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朱漢橋認為,有些地方政府仍然習慣於關起門來搞決策,沒有敢於納諫、從善如流的勇氣和決心,“問政於民”的形式和內容還有待進一步拓展。

  問需於民——問出了民生期盼,問出了造福百姓的承諾

  全國人大代表、廣西興業縣民政局黨組書記梁啟波這次參加人代會,隨身攜帶了一本“民情日記”。17年來,梁啟波奔波在民政工作一線,把關係到人民群眾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記錄在小本子上,迄今已有66本。“從民情日記裏,能看到百姓的期盼和需求,也體現了社會發展的很多變化。”

  梁啟波翻開本子給記者看——1992年,興業縣蔡陽鎮一位退役軍人,補助為20元,到了2008年,已經提高到292元……這66本“民情日記”如同一面鏡子,映照著黨和政府的民生情懷,也反映著代表們“問需於民”的責任。

  問需於民——問出的是百姓期盼,問出的是政府造福百姓的承諾。

  “你提到的問題,我回去立刻檢查安排。”3月7日下午的廣東代表團分組討論會上,聽了農民工全國人大代表胡小燕的發言後,廣東省勞動保障廳廳長劉友君代表當即回復。從就業、子女教育到落戶城市、社保轉續……有關農民工群體的眾多熱門話題不僅在胡小燕、劉友君之間引發精彩的“一問一答”,也引起眾多代表的“共鳴”。

  “改善民生在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大局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相關舉措牽動著千家萬戶的‘神經’。”全國政協委員李烈榮説。

  問需於民,以知群眾所需所急。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在促進就業、保障住房、完善醫療等六個方面,回應了老百姓的期盼,被代表委員們認為是“一個改善民生的報告”。

  “要了解真實情況,就要走進群眾中調查研究。”四川省南充市市長高先海代表説,去年以來,中央領導和一些省市領導,頻頻走進災區,走進老區,走進工礦企業,走進城鄉接合部,走進群眾中,問需於民。“我們基層幹部更應如此,要堅持‘用腳決策’,傾聽民聲。”

  “越是困難時刻,越要高度關注民生。”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維權部主任薄紹曄委員認為,“問需於民”不能只是問問而已,更重要的是對老百姓所急所盼,還要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予以落實。

  問計於民——問出了民意匯集,問出了吸收民智的通道

  3月9日,人大新聞中心邀請四省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與網民線上交流人大立法和監督工作,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

  3月10日,人大新聞中心再次邀請6位基層人大代表,就如何履行代表職責、充分發揮代表作用,與網民線上交流,希望能夠得到更多的啟示。

  雖然這是全國人大首次採用網路方式和群眾互動交流,但有關部門通過網路等各種方式徵求意見,吸納更多好的“計謀”來敲定新政策,早已不是新鮮事——

  2008年12月28日,一項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現社會共濟的重要法律制度——社會保險法草案,向社會公佈並廣泛徵求意見,共收到意見和建議7萬多件。而在此前後,醞釀多時的新一輪醫改方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也分別公開徵求意見,同樣引起各界幹部群眾的熱烈回應。

  “我們有13億偉大的人民,如果13億人民都能為國分憂,我們的壓力就會減輕許多;如果13億人民都能團結奮鬥,我們的力量就能強大很多……”溫家寶總理的話語猶在全國人大代表、雲南省寧蒗彝族自治縣縣長楊光銀的耳畔迴響。

  問計於民——問出的是民意匯集,問出了吸收民智的通道。

  兩會,本身就是一個問計於民的“集中體現”。代表委員們通過深入基層廣泛調研,經過仔細思考和斟酌後,提出了一個個有分量的議案和提案——

  應發展職業教育促進農民工“轉型升級”;

  要科學審慎對待中藥注射劑問題;

  中西部地區急需成為擴大內需主戰場;

  ……

  “作為一名人大代表,既要表民情,聽民聲,更要聚民心,集民智,把億萬群眾的心聲和智慧匯聚成一股巨大的力量,為破解百姓生活中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出主意想辦法。”湖北省黃岡市市長劉雪榮代表説,問計於民就是要凝聚民智,使各項重大決策更加切合實際,轉化為群眾的自覺實踐。

  “問計於民”揭開我國政府自身建設嶄新的一頁。但如何將問出的結果切實落實,也是代表委員們關心和期盼的。他們建議,將這一做法制度化、規範化,並儘快建立與民意互動的長效機制。

  問政於民方知得失,問需於民方知冷暖,問計於民方知虛實。“三問”清晰地傳遞出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不斷建設前行的足音——

  代表委員們期待著,各級政府部門和領導幹部能夠更廣泛、更深入地“問政、問需、問計”,在交流和溝通中實現社會和諧發展。

2009年全國“兩會”特別報道

 
編輯:楊雲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