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萬鋼:絕不允許利用金錢和權利侵蝕崇高的科學事業

  時間:2009-03-12 09:11    來源:新華網     
 
 

  “要建立一個讓青年科學家脫穎而出的機制”

  我們談人才,不能只談引進,一定要談培養,強調老、中、青結合

  主持人:您調研的過程中有沒有發現競爭壓力很大,但是有一些科研人員希望出成果,積極出成果,但是還沒有出,處於焦慮狀態呢?

  萬鋼:這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狀態。我自己的感受是這樣的,我一直説,我們談人才,不能只談引進,一定要談培養。要建立一個讓青年科學家脫穎而出的機制,如何脫穎而出呢?就是讓他在進入這個研究的時候,有一個比較穩定的研究氛圍。有老師對他有一定的指導,同事們對他有一定的幫助,具體的落實到我國重點實驗室裏,有固定的運作經費,我們自選課題的時候,一定是老中青結合的研究隊伍,同時強調老、中、青,強調團隊的作用。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僅是對一門科學技術的研究,還牽涉到對外溝通能力和管理能力,這些都是在過程中不斷增長的。所以我們希望我們的科學家在國家實驗室,在大學裏面研究,能夠發展上去,要有這樣的團隊。第二、對於搞技術創新的,特別是高新區,實際上就是完全面向市場的。我們也要支援,就是在國家高新開發區裏面進行産業結構的聚集,使它能夠形成特色,建立公共服務平臺,共用開放,使他有一個更好的研究環境。例如一個大型儀器是小企業買不起的,但是100小企業就可以共同使用一個大型儀器。中小企業在發展過程當中有一個很大的問題,當它的科技研究成果成為産品得到第一份訂單的時候,他沒有生産能力。這個過程當中他需要資金,肯定是客戶要按照産品來付資金的,這段就缺資金,幫他進行信用擔保。比如説可以用訂單來擔保。

  主持人:起到一個孵化器的作用。

  萬鋼:對,同時又要起到人才的培養,比如説招來的大學生,如果直接進入企業不一定能夠獨立承擔起責任,能否進行培訓再進入企業?這些辦法和你所處的研究階段不一樣,所處的研究領域、研究機構、市場環境是不一樣的。

  主持人:您今天講到的很多例子針對性是在體制內,在科研院所裏面。但是科學事業是靠千千萬萬人做的,在社會上有很多的人業餘從事科研,從事發明創作,今後科技部在面對這樣的人會給予什麼樣的寬鬆支援和環境呢?

  萬鋼:這個實際上是一個群眾性創新的問題,我感到好欣慰的就是我們的老部長朱麗蘭同志,退下來一直在中國發明學會,她鼓勵群眾性創新。中國發明學會每年都有展覽會,是也有一些手段來支援我們的這些社會發明。社會發明如何轉為一些成果,科技部起的作用就是搭建平臺,使這些發明和需要用這些發明的企業能夠結合起來。有了這樣的組織以後,就把發明家和我們的企業家結合起來,如果大家確定了這個發明有效,科技部再對這個企業和發明進行相應的支援,而且對於這種面向市場的支援,要採用更多面向市場的辦法。比如説,貸款貼息,市場的後補助,部分資助等,用這種辦法鼓勵企業的創新。

  最大的挑戰是“從科學家本身轉向一個科技管理工作者”

  作為一個科技管理工作者,所面臨的就是要把握更多的戰略方向

  主持人:您當部長一年多了,從一個大科學家,從一個曾經在跨國企業從事技術管理工作的高級人才,到科技部的部長,這一年多您最大感受是什麼?

  萬鋼: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剛剛上任的時候,有一個記者提出了十大挑戰。我説有一個挑戰你沒有説出來,我從科學家本身轉向一個科技管理工作者,這是我面臨最大的挑戰,作為一個科學家,要專于自己的學科,要忠於自己的學科,要孜孜不倦,然後再面向市場,這是一個過程。當然他也需要社會溝通能力、組織能力等等,畢竟是小範圍的。

  但是作為一個科技管理工作者,無論是部長還是主任,他們所面臨的就是要把握更多的戰略方向,首先,把握好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方向,去研究未來科學發展的需求和我們市場的需求,同時又要採取一系列辦法,分類指導不同的研究課題和不同的研究領域。制定政策,激勵廣大的科技人員做好發展的方面。要能夠促進科技成果,儘快的轉化為市場應用。要和各個方面,從各個角度提出的意見進行綜合分析,認真地考慮,同時對於一些違法亂紀的行為也要嚴格處理,這對一個科技工作者轉為科技管理者來一個很大的挑戰。但是我有一個很好的條件,就是在2006年我國召開了國家科學技術大會,確定了中長期發展規劃,同時也確定了一些方向。所以在這個大方向的確定之下,又得到了我的領導和同事們的大力支援,特別是我們科技部班子同志們的支援,對我儘快的熟悉情況給予了很好的幫助。我也要多走訪基層。

  全國的科技工作者都在為百姓生活的提高而努力工作

  最大的心願就是百姓能使用上新的科技産品,但是並不需要記住是哪個人做的這件事

  主持人:萬部長,我們可能還有另外一個挑戰,科技部雖然在長安街的延長線上,離人民群眾非常熟悉的中央電視臺很近。但是科技部在老百姓心目中恐怕還是有一定距離的,您認為科技部在老百姓心目中應該是什麼形象呢?您用什麼話概括科技部和百姓的關係呢?

  萬鋼:科技創新,惠及民生,振興經濟,開拓未來。我想和每位關心科學技術事業的老百姓説,全國的科技工作者都是為了我們生活的提高,為了我們面對的挑戰而在努力工作。我們所做的科技成果,會從各方面涉及到你的生活,來提高你的生活品質,也許那個時候你根本就不知道這是誰發明的,誰創造的,但是我們最大的心願就是您能使用上。同時能夠感受它給你帶來的生活品質的進步,這就是我們最大的滿足。這不僅僅是科技部的想法,我們全國的科技人員都是這麼想的。

  主持人:您的期望就是不一定期望老百姓能夠感受到我們的貢獻,但是我們希望你已經使用上了我們的産品。

  萬鋼:使用肯定會有感受,甚至我們還希望你們給我們提意見。但是並不需要記住是哪個人做的這件事,因為我們所做的都是為了大家。

 

 
編輯:楊雲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