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萬鋼:絕不允許利用金錢和權利侵蝕崇高的科學事業

  時間:2009-03-12 09:11    來源:新華網     
 
 
 
  科研考核體系不能急功近利 要“靜靜地去研究”

  在基礎研究上面,忠於自己研究的領域,去孜孜不倦地探索

  主持人:是不是作為科技管理者,要給從事科研的人員一個清晰的預期?不是希望你每天都出成果,但是希望你能夠出成果。

  萬鋼:對,這就是我們去年做的重大的決策。國家重點實驗室每年每個實驗室投入1000萬左右,用於實驗室自己來確定自己,因為實驗室是開放運作的,而且保持它長久穩定不變。我們現在的任務是在基礎研究上,要更加適合於基礎研究的規律,就是使它長期穩定。同時,又保持一定的競爭性。也就是説,穩定的支援要逐漸高於競爭的機制,它和應用研究就是不一樣。

  主持人:不能要求在基礎科研領域有過分的競爭。

  萬鋼:如果這樣的話,就會逼出問題。認識世界就認識得不清楚了,考慮問題就考慮得不清楚了。基礎研究是不能用時間來限制的,要讓它靜靜地去研究。實際上,諾貝爾獎金有很多都是出自基礎研究的,一般都是在13年到15年之間得到結果。

  主持人:因為很多的科技人員感到很頭疼,壓力很大,這種考核體系是否會發生變化?

  萬鋼:我們需要一個長期穩定的研究,但是我們的管理機制上面,尤其在人的考核機制上還有一些急功近利。比如説,我剛從國外回來,我感覺有一些不適應,就是因為我們在國外,如果你大學作為講師、副教授、教授,最多到了教授再沒有大的名堂了。當然,我們希望他們有激勵,但是從規律上又要進行優化,可能我們今後在這方面要更多的努力,把科技人員的注意力,尤其是在基礎研究方面的注意力引到弘揚科學精神、尊重科學規律、探索科學的未來上,引到他的興趣上面,把他的興趣和工作結合在一起。我們往往對一個人的進步是以升遷衡量的,但是在基礎研究上面,忠於自己研究的領域,去孜孜不倦地探索,這是對他最大的升遷。

  主持人:您提出了一個問題就是“忠於自己的研究領域”我們過去很少這樣提,我也是學者,作為學者我想可能知識分子是非常願意去長期孜孜不倦于他們所習慣的領域的。

  萬鋼:“忠於領域”是一個比較大的範疇的問題。“忠於領域”和“鑽牛角尖”不是一回事,科學研究是經過一個階段,都是由一個由寬到精到窄,再到寬再向窄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的提高。我覺得這有點像象牙塔,所以我覺得人也就是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深化。

  我希望我們的科學家,今後把自己喜怒哀樂真正和自己研究成果結合在一起,我作為一個科技部長,在我考慮未來的發展,包括我們的管理機制上面,也要幫助我們的科學家,有利於促進他們聚焦于自己的專業發展方向。

  協調創新活動 避免過度競爭

  靠個人單打獨鬥,在某一些小的領域可能可以,但是在走向市場的時候,就要以團隊的形式

   主持人:這種幫助可能靠您的幾句話是不夠的,我們會出臺什麼樣的措施和方法呢?

  萬鋼:前些天我看望了清華大學的校長王大中院士,他80年代的時候到了德國開始進行研究,經歷了一個一個過程,克服了一個一個難關。在清華的核能研究院,他的核能實驗堆也已經開始發電了,他跟我説,我們的科學技術的研究,尤其在當前的行業當中,從支援的角度來看,應該是長期穩定的一種支援方式。特別基礎研究階段,要長期穩定支援。但是要支援企業為主體的産學研的結合,使知識體系轉化為工程技術,工程技術又轉化為産品,這樣的進步就是要認清科學技術發展階段,從基礎研究到市場應用,這個過程當中各個階段的特點適合於各個階段規律的去支援。

  比如説,我們現在基礎研究方面,就採取了從過去的完全競爭,到現在的長期穩定加上競爭這種結合的方式。我們還要拉長一些評估週期,拉長一些支援週期,使它能夠從容地完成他應該完成的基礎研究這方面的任務。在技術創新方面,我們要更加支援長期産品和市場産品之間的關係。技術創新的技術,也需要一個比較穩定的發展,但是它應該是以企業為基礎的,使産學研圍繞這個企業來進行。骨幹龍頭企業和中小企業要結合,這樣的話,在技術研究方面就既可以有龍頭企業、龍頭産品,同時又可以形成産業鏈,使它的零部件在中小企業裏面能夠得到發展,也幫助中小企業建立這種配套的領域,形成一種專、精、特、深的層次發展。

  主持人:實際上您在描述有組織的創新活動。

  萬鋼:對,靠個人單打獨鬥,在某一些小的領域可能可以。但是在走向市場的時候,肯定是以團隊的形式,而這種團體是跨部門的界限,甚至是跨企業的界限。應該能夠形成行業和産業的集聚力量,這個時候我們的行業協會就會起來到很大的作用,這就是第三方加入的作用。

  主持人:萬部長,您剛才對有組織的創新活動做了很多描述,也提出了您認為可能的路徑,那麼科技部在支援有組織的創新活動方面,今後會不會給予更大的支援力度?

  萬鋼:我們提出任何一樣政策都要進行探索和實驗,實際上科技部在前三年就啟動了“企業技術創新引導工程”,這是和國資委、全總、財政部等一些機構和部門在一起共同推動的。這個就是以龍頭企業、産學研戰略聯盟為基礎的,在通過這個試驗,創新了一批産品的同時,也認定了一批高新創新型的企業。這個經驗通過總結和各個部門商量以後,得到了國務院的批准,我們下面要逐步推動技術創新工程,就是要産學研結合,面向實際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核心為主體,有組織的進行研發,避免過度競爭。競爭是必要的,但是過度的競爭就會傷害發展。

  主持人:您用了很多的篇幅在講科技成果的應用,如何促進技術研究,這期間您不斷講“避免過度競爭”,您認為科技管理工作的一個研究就是這個麼?

  萬鋼:它是這個過程當中逐漸形成的一種集體的共識。在這次國務院機構改革過程當中,建立了兩個協調會商機制,我們科技口的部門,比如説科技部、教育部、科協、中科院、工程院、基金會,我們一起在共同商量。我們已經進行過兩次的大的會商,各個部門的計劃等等都在商量。

  “絕不允許利用金錢和權利侵蝕我們崇高的科學事業”

  無論作為官員,還是科學家,對所從事的事業,要有一種熱愛、一種崇敬,同時也要有一種敬畏

  主持人:現在有一種觀點認為,出現了這麼多的造假行為,甚至揭露出一些造假事件,都于過度競爭和過度的考評方式有關的,您怎麼看這件事情呢?

  萬鋼:有外因也有內因,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外因和內因的共同體現。從外因的角度上,科技的管理應該更加適合於科學技術研究發展,適合於資源的投入,他的作用應該引領市場的投入。從內因的角度上看,我還是比較提倡要弘揚科學精神,對我們所研究的東西有一種敬畏感。我也一直在考慮這就是無論作為官員,還是科學家,對我們所從事的事業,要有一種熱愛、一種崇敬,同時也要有一種敬畏。

  主持人:您説的這種敬畏感是您剛才提到的忠於研究的基礎?

  萬鋼:是的。比如自己的孩子,要從各個方面來尋找他的缺點,但是在很多的場合上又要去表揚他的優點,使他能夠茁壯成長。我們所從事的事業就和我們自己的孩子一樣,我們要熱愛他、關心他、呵護他、要求他、批評他,從不同的角度去研究他。我們從事的事業是一個崇高的事業,因為他會給人民帶來很多的利益,但是科學技術本身並不是完美的,它需要我們有一種精神去完美它,去完善它,使它真正地造福於人類。

  主持人:就像總理比喻的“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一樣。今天強調的如何避免造假,您提出了敬畏感是最重要的。

  萬鋼:是的。自製是最重要的,但是我這裡絕對沒有推卸我們作為管理者的責任,我們的責任實際上制定遊戲規則,同時保證它的實施,這和踢足球一樣,上場了,合理衝撞是可以的,但是要有一個度,如何把握好這個度呢?這裡就有一個裁判。他有的時候警告你一下,有的時候吹停,也有時候舉個黃牌。每個裁判員在判罰的時候,心裏還是想著這個運動員。這就是一個從誠信的教育,到懲治不法行為的過程當中的一系列的手段。

  主持人:從誠信的教育到懲治的行為,您的這番話是否在暗示我們以後科技部要採用更嚴一些的手段更多的亮出紅牌和黃牌呢?

  萬鋼:實際上已經採用了,科技部建立了誠信辦公室,一方面加大教育,加大對於出現的各類問題的調查,制定對於各類問題的處理的規則,對於一些明顯犯規的要進行黃牌警告,對於明顯違規的就要徹底罰下。如果在學術上把一個科學研究課題和金錢權利結合起來,我們就要懲治。我們絕不允許利用金錢和權利侵蝕我們崇高的科學事業。

  主持人:或者説絕不允許用金錢權利來侵蝕他人的科研成果?

  萬鋼:這是絕對不允許的,這個就是腐敗。特別是領導幹部,要注意這一點。但是我們也要看到,有一些領導幹部他是真的是雙肩挑的,他自己也參與了,他也做了工作,那就要看他自己所做貢獻來進行排位。我們鼓勵知識型的幹部,鼓勵知識的發展。我也希望每一位校長朋友能夠拿出時間來從事科研,當然他的主要工作還是學校的管理,但是如果你不了解科研,你就管理不好學校。我當校長的時候,我每個星期,如果不算週末我有一天,如果算週末的話我有三天要從事我的研究工作。

  主持人:七分之三。

  萬鋼:對,或者説五分之一。作為一個學校的校長,需要在學術上有一些研究成果。其次,我們在校長辦公會的時候確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落實沒有落實呢我要到科研組裏去看。在科研組裏發現的一些問題,再反映到管理層上進行處理。我當了部長以後,我希望到地方、到研究所、到大學去調查,看看我們這些朋友們在想什麼。因為有的時候提出的問題都很相近,上一次去的時候提這個問題,下一次還提這個問題,那麼就是中間的措施還沒有傳遞過來,我們就要從科技管理的角度去看為什麼阻礙了傳遞,這本身也是一個管理過程。

 
編輯:楊雲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