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將對中小企業予以支援 “推廣過程的本身就是科技創新的過程”
中小企業缺乏科技人才,“給點陽光就會燦爛”,動員科技人員到基層去,為中小企業打開一片市場
主持人:萬部長,剛才您用很多生動的例子告訴我們科技如何和經濟振興起作用,如何和百姓生活相聯繫。那麼我們想問的是,您剛才特別提到了節能的産業,科技部有沒有像國務院制定十大産業振興計劃那樣,對一些重要的産業在經濟振興中希望它能夠更迅速的發展,對它予以支援?
萬鋼: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當中提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所有計劃,一條主線、四個大措施,一條主線就是保增長,來促進經濟社會平穩較快增長。其中的四大措施,一是拉動內需的十大措施;二是振興重點産業的,十個産業的振興規劃,已經討論完畢,並且進行了公佈。三是科技支撐措施,國務院即將要頒布一個關於發揮科技支撐作用,促進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的一個意見,這裡面特別談到了六大措施、四項政策,六大措施就是加快我們這些重大專項當中能夠在近兩、三年內産生效益的,同時又對戰略性産業具有發展潛力的項目的實施;二是支援十大重點産業的振興;三是要支援企業的技術創新;四是發展高新産業;五是動員科技人員深入基層、支援中小企業的發展;六是要建設人力資源,我們説一個是引進海外高層次的人士,第二個是培養創業者的管理能力、技術人員的創新能力和勞動者的專業技術能力。同時要吸收大學畢業生到我們的科研院所、高新企業,特別是在我們的重點企業和中小企業裏面就業,使他們能夠程度我們下一個經濟騰飛的儲備。落實這些措施有國家的四大政策支援,比如第一個我們要調整好今年財政投入的結構,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也特別談到,在這麼困難的情況下,國務院還是增加了對科技的投入;第二個,要發展科技金融促進社會資本對高新企業的認定,我想這也是使廣大人民都能享受到的科技的經濟成果的很重要的方面。
主持人:希望他們對經濟振興起到支撐作用?
萬鋼:他們能夠支撐經濟的發展,從高新産業方面、從傳統産業的提升方面、從重點産業的振興方面,特別是在這個過程中對於中小企業的幫助會是很大的,因為我們國家現在從事科學活動的包括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産品開發這些已經有450多萬人,其中70%以上是在企業,但是他們相對集中的是在龍頭大企業和高新企業中間,中小企業缺乏這種人才,中小企業現在在升級換代的時候急需科技人員支援,我們的高校、研究所,包括我們的一些公益研究機構,這些人員就要走到中小企業去,這些中小企業真的是“給點陽光就會燦爛”,他掌握一門技術,掌握一個新的産品就會打開一片市場,他們的積極性以及他們決策是很有特色的,我們這裡也有一些例子,在前幾個月的時候科技部、教育部聯合廣東省在一些中小企業推廣“企業科技特派員”活動,一些高校的科技人員到了這些企業裏面,幫助這些企業搞産品革新、産品升級。
主持人:幫他們應用科技。
萬鋼:對,有的時候也在創造,比如對他的流程進行分析、改造,特別是我們有一些搞管理的科技人員,他從技術經濟的角度上進行投資的分析,也能夠解決很多的問題。所以科技人員再一次深入到中小企業中去,這對中小企業的提振具有重大的推動作用。
主持人:當全社會都在講科技創新的時候,可能要有一個意識——使用有的時候也就是創新。
萬鋼:對,而且一門技術的研製成功需要科技人員在盡心努力,我們叫十年磨一劍,而一個技術需要大批量的用戶,才可以使它完善至美。其實你看汽車的研究,其實在前一個世紀末就開始了,但是在這一百多年的開發過程中,汽車的技術越來越完善、越來越符合需求,所以推廣過程的本身就是科技創新的過程。
基礎研究是創新的源泉 經濟低迷更要加大投入
基礎研究重要的是認識世界,人對自然只有深度的認識,才能夠發展,對基礎性研究的投入,不僅不降低,還要增加
主持人:萬部長,您是汽車專家,您對應用科技肯定是爛熟於心,很有感情。那麼作為科技部長,您對基礎科研有多大的注意力?
萬鋼:我們國家的基礎科研這幾年以很快的速度在往上發展,比如説“973”計劃是我們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它投入的經費從2007年的12個億到2008年的19個億,到2009年的26個億,它幾乎是在成倍的發展。為什麼呢?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我認為基礎研究是創新的源泉。基礎研究重要的是認識世界,人對自然只有深度的認識,才能夠發展,其實從我本身來講,我自己有親身的體會。很多的人都知道我是汽車專家,其實我在大學的時候是學土木和物理的,畢業做助教的時候也是物理老師,考到同濟大學讀研究生的時候是力學的研究生,到德國以後才改學的機械,因為那個時候也是為了國家的需要和經濟的發展,才真正的走到了應用上面。我自己的感覺就是一個人的基礎理論掌握得深的話,對事物的認識也深刻,對應用技術也很有拓展。所以我國就是在現在調整結構的時候,我們把對基礎性研究的投入,不僅不降低,還要增加。
主持人:為什麼在經濟相對低迷的時期,對基礎研究還要加大投入呢?
萬鋼:基礎研究不是説你一下子投入翻個倍,産出就能夠翻番,基礎研究是一個細工慢活,基礎研究要探索。但是對基礎研究的支援,不僅僅是加大,關鍵的問題是要持久穩定,要創造一個寬鬆的環境。它往往是人類在發現問題的時候,有的時候是説在一夜之間就把這層窗戶紙捅破了,但這需要長期積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