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2009,中國直面挑戰渡難關

  時間:2009-03-02 09:03    來源:新華網     
 
 

  財政收入近來負增長 政府要過“緊日子”

  “今年廣東省財政收入增長速度將進一步放緩,財政收入持續多年高增長的局面將難以保持。”2月中旬,廣東省財政廳廳長劉昆在人大會議上向人大代表報告。

  廣東是全國的一個縮影。去年四季度以來,全國財政收入連續出現負增長,僅今年1月份,全國財政收入同比下降17.1%,減收1265億元。

  面對金融危機的衝擊,我國在時隔十年之後重啟積極財政政策,出臺了應對金融危機的所有計劃,大規模增加投資和財政支出——種種跡象表明,今年將是財政十分困難的一年。

  一方面是多花錢,一方面是收入減少,面對挑戰,湖南、廣東、河南等省紛紛提出要過“緊日子”, 艱苦奮鬥、厲行節約,做到公務購車用車、會議經費、公務接待費用和出國出境經費等支出“零增長”。

  中國社科院財貿所副所長高培勇對此表示讚賞,他同時建議,更多的地方和部門都應該嚴格控制樓堂館所建設以及公務購車、會議、公款旅遊等支出,同時政府應該優化支出結構,切實提高投資效率。

  擴大消費有過程 低收入者成重點

  “我恨不得一分錢掰兩半花。就這樣,心裏還沒底。”內蒙古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農民王海清如是説。

  外需急劇縮減,擴大內需尤其是擴大消費需求成為當前宏觀經濟政策的著力點,廣大農村更是成了擴大消費的希望所在。

  國家投入2800億元建設保障性住房;以“公益性”為指導原則推動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再次上調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水準、城鄉居民低保標準等;全面實施“家電下鄉”……專家指出,雖然採取了一系列舉措,但是“消費”這駕馬車能否跑起來仍然是個大大的問號。

  “擴大消費,一是要讓大家手頭有錢,二是有錢之後還敢花。”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説話簡單明瞭,擴大消費,要增加大家的收入特別是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同時要提高社會保障水準,穩定大家對未來支出的預期。
 
  防走低水準“老路” 振興莫忘調結構

  隨著一系列擴大政府投資、促進經濟增長措施的出臺,社會各界對再度出現盲目投資、低水準重復建設、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加重等現象産生了擔憂。

  “要防止一些地方以‘保增長’為名,再度發展高污染高能耗産業,耽誤了轉變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的歷史性契機。”中國社科院曹建海研究員提醒説。

  鋼鐵、汽車、紡織、石化……當前,一系列重點産業的調整振興規劃已經出臺。人們在關注“振興”的同時,不能忽視了“調整”。

  國家在規劃中提出了一系列經濟技術措施:大力推進節能減排,推進企業兼併重組,提高産業集中度和資源配置效率;鼓勵和支援企業廣泛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

  專家指出,更具有深遠意義的措施,是國家將投入6000億元推進科技創新,加快實施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通過依靠科技重大突破,創造新的社會需求,催生新一輪的經濟繁榮。

  改革進入“深水區” 攻堅破難促發展

  醞釀多年的成品油價格和稅費改革,在2009年初正式實施。

  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和改革進入“深水區”的現實,加快改革步伐的呼聲日漸高漲。

  “所有政策可以‘保八’,但如果要使經濟重回快速增長軌道,還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從制度上想辦法。”國家資訊中心首席經濟師範劍平認為,深化體制改革會使我國再次獲得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資源要素價格改革、財稅體制改革、壟斷行業改革、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許光建指出,這些改革牽涉面廣、情況複雜,更要注意週密設計改革方案,廣泛徵求意見,綜合平衡各方利益,這樣才能實現以改革推動發展。

  食品安全隱患多 法律出臺築屏障

  “真希望今後蔬菜農藥殘留都是合格的,奶粉都是安全的……”檢察出版社編輯史朝霞的一番話,反映了廣大百姓的心聲。

  “蘇丹紅”、有毒大米、三聚氰胺奶粉……近年來屢屢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反映了我國食品安全監管上存在隱患。

  “現在迫切需要打造一個長久的、牢固的、經得住考驗的食品安全監管網路,需要立法。”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研究員陳君石對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的食品安全法寄予厚望。

  事實上,從年初的中央一號文件到食品安全立法,食品安全問題被決策者擺在了2009年工作的重要位置。

  實行嚴格的食品品質安全追溯制度、召回制度、市場準入和退出制度,建立農産品和食品生産經營品質安全徵信體系,縣級以上地方政府的“全程監管”職責,食品安全實行全程監督管理……一系列制度和法律法規的制定,使人們看到了希望。

  執政能力經考驗 職能轉變“化”危機

  2009年,中國社會面臨金融危機帶來的衝擊,更面臨一些長期未化解的矛盾,而這一系列挑戰對各級政府的執政能力提出了重大考驗。

  “直面挑戰,需要勇氣,更需要智慧。”中央黨校教授葉篤初説,應對一系列挑戰,關鍵是不斷轉變工作方式、創新工作思路、完善執政理念,打造服務型政府。

  中央領導同志奔赴各地調研、加快推進地方行政機構改革步伐、省委書記和網民直接交流……面對挑戰,各級政府積極轉變職能,提高政府執政能力。

  “我們一定要深刻認識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的嚴峻性和複雜性,增強危機意識和憂患意識,充分利用有利條件,積極應對各種挑戰,振奮精神,共克時艱,努力做好工作。”2月23日舉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傳遞出黨和政府的決心、信心。

  擴內需、調結構、保增長、惠民生--伴隨著一件件政策措施的落實,人們堅信,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一定能戰勝挑戰,共渡難關。

 

 
編輯:楊雲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