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網北京5月12日電(記者孫彥新 袁理)11日晚上8點半,郭曉鍾醫生做好了接收新入院病人的一切準備。9點10分,病人陸續到達。下了車,醫護人員先給他們稱體重,量身高,然後帶入病房。
病房是這所剛組建不久的醫院最核心和隔離程度最高的區域。佔地25000平方米的湯山醫院分為三個主要的區域。人們首先要經過的是生活服務區,也是醫院機關的辦公、生活,以及後勤保障區。這一區域內的人員不與病人直接接觸,人們的生活與外界區別不大。
裏面的兩層都是隔離區,但隔離的程度有所不同。中間的一層是醫護人員的生活區,由於這個區的人員大多與病人有過直接的接觸,所以一旦進入這個區就不能隨便出去。裏面的人出去之前,必須先經過一段時間的醫學隔離和觀察,才能與他人接觸。在這個區內,人們不能隨便串門,需要戴口罩,穿白色工作服,但尚不需穿隔離衣。
最裏面的一層就是病房,600多名“非典”患者正在這裡接受治療,這也是隔離要求最高的區域。
郭曉鐘接治的這名病人大約50多歲,剛一進病房就在房間裏走來走去,不停地撥打手機,顯得非常煩躁。郭曉鐘對他説:“你來這裡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治好你的病;我從瀋陽大老遠來這裡,目的也只有一個,就是讓你早日康復出院。你的病現在治愈率很高,不要有顧慮……”
病人慢慢安靜了下來,時間也到了晚上11點。大部分醫護人員開始撤出污染區,郭曉鐘脫掉最外面一層隔離服,來到半污染區的醫生辦公室,在電腦上填寫電子病歷,並寫下醫囑。
在這裡,醫護人員進入病房時,都要穿上三層厚厚的防護服。我們雖然與郭曉鐘有過好幾次採訪接觸,但即使當他脫掉了一層防護服時,我們還是很難認出他來。
這裡所有人都穿著白色的上衣和褲子,戴著大大的口罩和防護鏡。除了身材的高矮以外,能夠看得出互相之間區別的,就只有鞋子的顏色和樣式了。
忙完了這一切,已經接近午夜了。郭曉鐘拖著疲憊的腳步回到了自己的宿舍,記者這時才有機會跟他説上話。“我們就是這樣戰鬥的。”他用“戰鬥”這個詞代替了“工作”。
他的宿舍在緊鄰病房的A區。來自全軍和武警部隊的1200名醫護人員分住在三幢建築裏,分別被稱為A區、B區、福來宮,其中A、B兩區緊鄰病房,福來宮相距幾分鐘車程,來回要乘坐班車,不過這個班車只能在區內開行,不能出區。
這裡原是小湯山療養院,房子寬敞明亮,幾乎每間屋都有落地窗、陽臺。郭曉鐘的房間裏,電視、電話、衛生間一應俱全,據説連洗澡用的都是小湯山的溫泉水。
看到桌上還沒打開的飯盒,郭曉鐘這才想起,自己忙得連晚飯也忘了吃。飯菜不錯,有魚有肉,外加兩個綠葉蔬菜,還有一個湯一個羹。
為了戰鬥的需要,這裡的伙食搞得相當不錯。A、B區和福來宮各有一個食堂,開飯時,大部分人都是自己來領,與廚師相隔一米,看公示牌點菜。為了避免人群聚集,拿到飯菜後大家回到自己房間裏吃。食具全部是可降解材料製成的一次性用品。任何非餐廳工作人員不能進入操作間,所需原料也有專人運送。
食譜每週制定一次,並經醫院的營養師最後敲定。
病人的伙食由生活服務區的食堂負責,那裏有北京市旅遊局和旅遊集團選調來的56名具有專業技術等級的廚師。病人的飯先由人運到隔離區界,隔離區裏的人接到後送到病房區,再由醫護人員通過隔離窗口送進病房。
吃完了飯,簡單地洗了個澡,郭曉鐘很快地上床睡覺。
明天,還有新的戰鬥在等著他…… (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