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時政-兩岸攜手共降SARS疫魔 -抗疫一線
抗疫一線


 

留瑞女博士攜帶價值200余萬元設備回國戰SARS
 
 
  來源:      日期:2003-05-18 11:27

 


陳魯妮,瑞典烏普薩拉大學醫院胸科中心生物醫學實驗室主任,中國空軍總醫院呼吸科客座教授,數年來一直在瑞典從事急性呼吸道窘迫綜合症的治療和研究。


一週前,她告別了丈夫和兩個女兒,帶著價值200余萬元人民幣的醫療設備及藥劑,回到了祖國。她記得非常清楚,那是5月10日10時30分,一架銀色的波音飛機,一共只有十多名乘客……

三天來,多次電話採訪以及預約面談時間,直到昨天下午,記者才在空軍總醫院一棟空蕩蕩的大樓裏見到了陳魯妮——長髮飄揚,笑容靦腆。



▲調試設備



▲操作演示
 
整棟樓裏,除了幾個裝修工人,就是陳魯妮和研究人員,還有她越過重洋帶來的“寶貝”


這是空軍總醫院剛剛改建完成的一棟住院大樓,尚未正式投入使用。簡陋的“研究室”裏,四張桌子拼成一張工作臺,空軍總醫院副院長高和、呼吸科主任張波以及朝陽醫院院長王辰的兩位研究生正在忙個不停。工作臺旁擺著一台無創呼吸機和另一台插著許多管子,看上去挺像立式飲水機的古怪儀器。陳魯妮説,這就是那“寶貝”——一氧化氮治療儀。一氧化氮治療儀最大的特點在於,能把一種一氧化氮的氣體藥劑通過呼吸機傳輸給呼吸衰竭患者,展開治療。其治療原理是一氧化氮能改善病人缺氧的狀態,能減輕病人的肺部炎症反應和滲出。


陳魯妮向記者介紹,一氧化氮治療儀由芬蘭科學家研製,一氧化氮氣體藥劑則由瑞典科學家研製,都是專利産品,目前我國還沒有引進。這次她回國的主要目的就是把兩台一氧化氮治療儀和40瓶一氧化氮氣體藥劑送到SARS臨床一線。她説:“一瓶藥劑可以連續使用30個小時以上,40瓶應該能救助不少病人。”


“我們在歐洲進行的許多實驗已經證明,一氧化氮對於各種呼吸衰竭的病人都有治療作用。所以如果臨床治療重症SARS病人,應該是很有希望的。但目前最關鍵的是我們必須保證儀器之間的連接萬無一失,並且需要制定一個安全的操作方案。”説著,陳魯妮把他們製作的一些方案文稿拿來讓記者看。


空軍總醫院副院長高和告訴記者,目前他們的研究已經得到北京市相關部門的認可,並且正式成立了名叫“吸入一氧化氮治療傳染性非典型肺炎多中心研究”的課題組,北京朝陽醫院院長王辰以及協和醫院教授朱元玨也參加到研究隊伍中。他説,按照計劃,到下周儀器就會在一些非典定點醫院投入臨床使用。


陳魯妮個頭高挑兒,但説話細聲細氣,笑起來很靦腆。除了跟記者説了很多關於研究本身的話題之外,只是一再強調:“別光寫我!”她挨個向記者介紹和她一起工作的研究人員,説:“他們每個人對課題的貢獻都可大了!”


陳魯妮回國後,得到了空軍總醫院上上下下的支援。不僅副院長高和與呼吸科主任張波和她一起工作,醫院的院長、政委也非常關心她的工作和生活起居。前幾日,醫院在專門舉辦的一個歡迎儀式上,還給她頒發了一個榮譽證書……這些話,她對記者説了好幾遍。


“研究室”裏除了冰冷的設備和藥劑之外,還有不少零食和飲料,發現記者留意到這些,陳魯妮捋了捋頭髮,羞澀地笑了。


和她一起工作的空軍總醫院呼吸科主任張波説,儘管魯妮像小女孩一樣愛吃零食,但她工作起來的吃苦耐勞和鑽研精神,常常讓他們這些當兵的七尺男兒汗顏。張波説,這位“洋博士”回國以來,除了睡覺,基本上都在忙著擺弄儀器、修改文稿,經常一忙就是深夜,但從沒聽她叫過一聲苦。


空軍總醫院副院長高和2001年在一次會診活動中認識了陳魯妮,對陳魯妮和她的導師關於呼吸衰竭的治療經驗有相當大的興趣。會診結束後,他就把陳魯妮師徒二人聘為空軍總醫院呼吸科客座教授。此後,陳魯妮不僅每年都要回空軍總醫院來講課,而且還牽線搭橋,幫助醫院的許多學生去瑞典交流學習。高副院長對陳魯妮評價很高。他説,陳魯妮是目前他知道的第一個帶著儀器回國參與SARS奮戰的海外醫學家。而作出這樣的決定,對於一個有兩個孩子的女人來説,絕對是一個讓人欽佩不已的壯舉。


對陳魯妮而言,所謂“壯舉”,其實只是源自一個突如其來的念頭


陳魯妮原籍遼寧,6歲時由於父母工作調動,舉家遷居內蒙古,從那時起她便把寬闊的草原當成了自己的家鄉。長大後又順利地考入醫科大學,主修兒科,畢業後主要致力於兒童重症監護的研究工作。1994年,她得到一次可以到瑞典進修的機會,通過初步進修後,返回國內繼續工作。1995年,她再次前往瑞典,進行臨床研究工作,並繼續進修。此後,她獲得了博士學位,在烏普薩拉大學醫院胸科中心致力於呼吸道疾病的臨床研究。


在瑞典的時候,她每天都會上網瀏覽。4月20日左右,她在網上了解到中國正在暴發非典疫情。但是從當時網上公佈的情況來看,疫情還不是很嚴重,作為中國空軍總醫院的客座教授的她,從此便經常與國內聯繫,進一步了解非典疫情。


一天,她正在給學生上課時,突然想到,自己正在進行的研究項目對目前國內暴發的非典疫情應該有所幫助,她研究中使用的設備和藥劑對呼吸衰竭的治療效果也相當顯著。陳魯妮隨即給空軍總院高和副院長打電話商討,並在高副院長的推薦下,與對SARS病毒已頗有研究的北京朝陽醫院院長王辰以及協和醫院教授朱元玨取得聯繫,獲得了兩位專家的支援。


想法簡單,但實現起來,卻是困難重重


設備和藥劑都十分昂貴,誰有能力購進?從此,白天做了一整天研究工作的陳魯妮,還要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打國際長途,與國內聯繫。如此約一個星期後,喜訊傳來,她的導師、瑞典知名醫學專家約蘭,幫她聯繫了幾家公司,他們都被這個中國女人的執著所感動,最終共贊助了總價值200多萬元的兩台設備和部分藥劑。


設備操作、藥劑用量都有非常嚴格的要求,否則不但不能達到療效,還可能發生危險。陳魯妮的導師表示,他願意到北京進行指導,但是為減小染病風險,考慮再三之後,陳魯妮最終決定自己來,原因很簡單:“我是中國人,我是個醫生。”


消息傳出,有些同事勸她,回國太危險,要多為孩子著想;有些同事在深夜還打電話給她勸説;有些同事為了挽留她甚至流下眼淚……所有人中,她的丈夫出乎意料地冷靜,對她的行動表示出了充分的理解和支援。正是在這份支援下,她暫停了當前的研究工作,放棄了一年一度在美國召開的國際最高學術會議,甚至沒來得及跟同事好好解釋,只是積極打點行裝,力求在第一時間回到祖國。


  藥劑是從法國臨時調集的,儀器則是從芬蘭緊急調運的,總重量達數百公斤的“行李”在運輸過程中得到了多方幫助。中國國際航空公司瑞典辦事處開出綠燈,同意免費托運。但是,由於手續問題,還是耽擱了兩周才抵達北京。


談到一路上的坎坷,陳魯妮只是很簡單地説:一切都是值得的。而所有回憶中最能夠讓她輕鬆起來的,則是兩個女兒


陳魯妮和在愛立信公司工作的丈夫在瑞典的生活水準屬於中上層,擁有一座寬敞的大房子和一個800平方米的私人花園,家裏最大的“財富”還要説是他們的兩個寶貝女兒。大女兒14歲,青春活潑,小女兒只有5歲,調皮可愛。“我們的小女兒特別好動,整天樓上樓下跑來跑去的。”談到這些,陳魯妮疲憊的聲音中多了幾絲輕鬆。而從目前的狀況來看,她還不能確定何時回到家中,與兩個孩子相聚。
在研究過程中,陳魯妮是所有研究人員中惟一一個一直戴著口罩的,並勸告記者也應該記得戴口罩。


  後來,陳魯妮悄悄告訴記者,她每天工作時都戴口罩和隔離帽,吃飯時也經常躲開人群,一個人吃。她説,作為一個母親,最害怕把任何可能的危險帶給孩子。


然而,當記者問她會不會上“一線”臨床治療時,陳魯妮毫不猶豫地回答:只要病人有情況,她就會到病區。(信報記者張薇顧欣/文 信報記者張珂/攝)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