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多幅“媽媽圖”上墻
昨天,北京豐台區年僅5歲的女孩兒王鶴然畫了一張全家福,畫中的場景是她和爸爸、媽媽三個人圍在桌前一起吃飯。小鶴然説,這張畫是她給媽媽的母親節禮物,她希望快一個月未見的媽媽能陪她和爸爸好好吃一頓團圓飯。
記者了解到,小鶴然的媽媽楊向東是一名戰鬥在長辛店醫院抗擊“非典”第一線的副護士長。由於楊向東特殊的工作性質,女兒已經20多天沒有看見媽媽了,為了寄託自己對媽媽的思念,小鶴然每天都要畫一幅畫給媽媽,並且還堅持要把自己的作品貼在家裏的各個角落。爸爸王學軍告訴記者,目前,在家裏主題為“媽媽”的20多幅作品都已經“上墻”了,就等著媽媽回來能看到。
小鶴然的畫每一張背景都不一樣,第一張“媽媽圖”旁邊畫了一個火紅的太陽;第二張“媽媽圖”旁邊畫了幾棵大樹;第三張“媽媽圖”旁邊畫了許多朵小花;第四張“媽媽圖”旁邊畫了許多五彩斑斕的魚……每幅畫上還寫著“送媽媽”幾個小字。5歲的小鶴然告訴記者,她覺得畫中這些美好和漂亮的東西都像自己的媽媽,並希望媽媽能早日回家,吃媽媽親手給她做的飯。
百名孩子祝福一線母親
昨天,在德外醫院門前,代表100個孩子心聲的母親節寄語條幅,和醫院里正在與“非典”戰鬥的媽媽們遙相呼應著。這100名孩子的媽媽如今全部戰鬥在一線,為了在母親節讓孩子給醫生媽媽們送去祝福,西城區婦聯特意送去了這份珍貴的禮物。
原復興醫院現支援德外醫院的劉羽翔主任聽説條幅挂到了院門口,正在休息的她急匆匆地跑下了樓,來到條幅前尋找自己孩子的寄語。“可心!可意!這是我孩子寫的,快看,是他們寫的。”看到孩子留下的話劉大夫十分激動。她告訴記者,她的兩個孩子是雙胞胎,現在已經16歲了。4月22日離開家的那天,兩個孩子還在熟睡,到現在已經有20多天沒有見到他們了,真沒想到兩個小夥子也能記著母親節,看來孩子們是長大了。“我的兩個孩子挺調皮,在醫院的20多天裏,我最不放心的就是他們兩個,怕他們貪玩,耽誤了學習,這兩個孩子從來都沒有給我過過母親節,沒想到在這個特殊時期,我卻過了一個最有意義的母親節。”
一邊是醫院,一邊是劉大夫家,老二可意對記者説,昨天他們在《北京新聞》裏看見媽媽了,雖然鏡頭只在媽媽臉上停了1秒,可他們卻看出媽媽瘦了。可意説,條幅上只寫了哥哥的一句祝福話,他要記者一定補上一句他的心裏話:“媽媽,我們為有你這樣的母親而感到光榮和自豪。”
點點滴滴齊打同心結
今天是母親節。昨天下午4點多,7歲的點點和滴滴就開始給媽媽王艷琴寫祝福的話。點點歪著腦袋寫出了聲:“媽媽,我愛你!節日快樂!”20多天沒見媽媽的滴滴祝福的話更多:“祝媽媽母親節快樂!我想您,早點回家!”最後還重重地加了八個字“同心同力,共抗非典”。
今天,點點和滴滴除了電話裏祝福在抗“非典”一線的媽媽節日快樂外,哥倆還準備了一個小禮物,一個只有一個結的中國結。“前幾天,在手工課上,老師教我們學會了打中國結。”哥倆説,“這一個結叫同心結,就是希望我們和媽媽,還有其他的叔叔阿姨,團結一心共抗非典。”滴滴還自豪地説:“明天,在電話裏,我還要告訴媽媽中國結怎麼編。”
點點和滴滴的媽媽還沒有從抗“非典”一線下來,爸爸明天又要走進抗“非典”一線。4月29日本報刊發《醫生媽媽惦記點點滴滴》後,社會的關愛就紛至遝來。團工委志願者來了,帶著書包和隨身聽;居委會的大媽來了,帶著鮮牛奶;還有許多不知名的人來了,帶著夏季衣衫,送來生活用品……“我們的心裏再也不覺得孤單和無助。”點點、滴滴的小姨動情地説。
疊紙鶴遙祝節日快樂
昨天,剛從“非典”病房下班的李靜,連晚飯都沒有顧得上吃,便用《北京青年報》為母親疊了一個紙鶴。今年27歲的李靜,是北京友誼醫院的護士。李靜告訴記者,由於母親身體不太好,患有高血壓、腦梗等疾病,所以她在這裡特別擔心母親的身體。雖然,這個紙鶴可能媽媽看不到,但是在母親節到來之際,還是想疊個紙鶴祝她節日快樂。
18點16分,李靜給母親打了個電話,祝媽媽節日快樂。媽媽在電話裏告訴她,紙鶴拿不回去,打個電話,媽媽就很高興。李靜告訴媽媽,現在病人的情況都很不錯,昨天又有病人康復出院了。在電話裏,媽媽一再叮囑女兒要做好防護,生命最重要。
最後,李靜還希望通過本報祝願天下所有戰鬥在抗“非典”一線醫護人員的母親幸福健康,她寫道:“我是一名在非典一線的普通護士,也是一個普通的女兒。祝願天下所有的母親身體健康、快樂,請你們放心,我們一定會戰勝非典平安歸來的。我們的健康和病人的恢復是母親節給母親最好的禮物。”
可視電話幫母子“相聚”
“媽媽我好想你,明天是母親節,祝你快樂,早點回來。”這是昨天小潤龍在可視電話前對媽媽説的一句話。昨天,本報與宣武團區委、宣武醫院團委在母親節前夕將可視電話送到了已經做媽媽的護士張澤英的家中。北京中科家泰科技有限公司為此次活動提供了兩部可視電話,一部已經留在宣武醫院“非典”病區,另一部將由宣武青年志願者在今後以每日一戶的形式,在一線醫護人員的家中傳遞。
昨天上午,宣武醫院消化科護士張澤英一家早早地守候在了可視電話前等待著親人的“露面”。10點鐘,電話鈴聲一響,張護士一家在螢幕中又相聚了。雖然張護士穿著厚厚的防護服,不到4歲的小潤龍還是認出了自己的媽媽,並不停地對著螢幕説:“媽媽,我想你,你什麼時候能回來呀?”張護士則擔心自己不在兒子淘氣,讓他在家中聽話。看到剛剛走進“非典”隔離病房的親人一切都好,一家人連日來緊張而牽掛的心終於有了一絲慰藉。
深深祝福勝過豐盛晚餐
孫曄是中日友好醫院急診科的護士長,自今年3月中旬至5月初,她一直工作在搶救“非典”患者的第一線。之後,她和醫護人員被換下來住進了附近的賓館隔離休息14天。
孫曄在急診科護理了第一位“非典”患者後,就回到家把自己的衣物裝進一個大提包,向愛人和女兒交待了所能想到的所有的事。第二天上班後,她就住進了護士值班室。孫曄説,她最多時一天護理6名“非典”患者。
孫曄有一個13歲的女兒。儘管她的家離賓館不太遠,但她與家人只能通過電話聯繫。女兒十分理解母親的工作,她在寫給母親的信中説,自己會把功課做好,並把家務活承擔起來。
5月11日是母親節,孫曄不能回家,女兒寄給她一封信,信裏寫道,今年的母親節沒有豐盛的晚餐,只有女兒對您的一句深深祝福:工作上一定要小心,注意安全,每天給家裏打個電話。
5月下旬,休整完畢的孫曄還將回到“非典”病房去。
提前一天收到祝福花籃
今天是母親節,但北京二中退休教師關老師昨天提前一天就收到了祝福的鮮花。不過送花的不是她的女兒。關老師的女兒邢悅上抗“非典”一線已有兩周時間,昨天,北京二中校長鈕小樺到關老師家為她送來祝福母親節的花籃和問候。
據關老師説,女兒邢悅在4月25日主動請纓上抗“非典”一線,在收治“非典”病人的朝陽區婦幼保健院工作的她已經兩個星期沒有回過家。昨天,邢悅通過電話向媽媽問候。關老師説,自己整天在家為女兒牽腸挂肚,只能通過電話跟女兒聯繫,聽到女兒的聲音,心裏才能稍微變得踏實一點。
關老師今年準備過一個特別有意義的母親節。現在中小學生都放假在家通過電視的空中課堂和上網學習,關老師想在今天通過網路為在家學習的學生提供網上輔導和答疑。她覺得,讓孩子們學習好,可以使更多的母親過一個好的母親節。關老師説,現在邢悅雖然已經從“一線”下來隔離休息了,但家裏仍鼓勵她保養好身體,爭取再上“一線”。
醫生女兒祝福護士媽媽
昨天,記者採訪了同在“非典”一線奮戰的一對母女。母親陳怔是地壇醫院護理部主任,在一線已經工作了一個多月,女兒王藝蕾是北大醫學院眼科博士,兩個星期前也被抽調到抗擊“非典”一線。
陳主任告訴記者,在她女兒去一線的時候,由於自己太忙竟然沒有接到女兒去一線的電話,是女兒到一線後才知道的消息。她説:“當時我很為她的安全擔心,每天都打電話給她,讓她注意保護好自己,因為畢竟她在傳染病方面的經驗不多。”“不過提醒歸提醒,我心裏為能有這樣一個女兒感到自豪。”陳主任説。
現在,母女倆每天都要通電話,提醒對方注意身體。“有時我稍微咳嗽一聲,她都不放心,常常要囑咐我好幾遍,女兒本來就是媽媽的貼心人嘛,在這非常時期體現得就更突出了。”陳主任説。
陳主任告訴記者,以前每年的母親節、護士節和她生日的時候,女兒王藝蕾都會給媽媽買上一束鮮花和一些小禮物。陳主任説。今年母女倆都上了一線,女兒無法再送媽媽禮物了,今年只能通過電話送上祝福。陳主任希望只要兩人都平平安安地贏得這場“戰鬥”的勝利就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