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新農村建設行進一年,農村呈現蓬勃發展新氣象,但許多突出矛盾和問題依然存在,有些方面還有愈演愈烈之勢。
又是一年兩會時,許多農村讀者希望本刊能抓住機遇,把一年來農民熱切關注的各種問題歸攏歸攏。本刊編輯部從6000多封農民群眾來信中,精挑細癬歸納整理出七大農村社會熱點,力圖向全社會傳遞來自新農村建設一線最真切的呼聲。
涉農違法行政問題嚴重
依法治國,構建和諧社會,廣大農民衷心擁護。從大量農民讀者來信情況看,依法行政仍然是廣大農村百姓關注最多、反映最大的問題。
新疆一位讀者的來信很有代表性:“2003年,我們這裡開始搞退耕還林。當時鄉政府和我們簽訂合同,規定退一畝補一畝,林業局驗收也全部確認了。但2007年發放補助時,卻只按確認面積的73%發放,其餘退耕面積一分錢補助也沒有。中央規定,用於‘三農’的資金必須陽光運作,這條高壓線誰都不能撞。可我們這裡‘山高皇帝遠’,拳頭就是‘知縣官’,撞了誰又能咋樣?”
現階段,不少地方行政部門以權代法、違法行政非常嚴重。有些鄉鎮徵用農民集體土地,強拆強遷、賠償不到位現象還很多。亂收費、亂集資、亂攤派現象屢見不鮮。有些地方除了徵收國家規定的計劃生育社會撫養費外,還加收“未婚先育費”、“計劃外懷孕費”等。有的政府部門以“公益慈善”、“地方財政困難”等名義,搞強行捐款、攤派,損害農民利益。
政通方能人和。天津一位老年農村讀者來信呼籲:“我們國家現在既要多立法,更要嚴格執法。希望今年兩會上,人大代表能好好關注一下依法行政、從嚴執法的問題,以順應民心,推動社會和諧。”
謹防新農村建設變調變味
在農村,伴隨新農村建設,出現了一些新問題。對這些問題,農民反映非常強烈。其中一些苗頭性、趨勢性問題,尤其應引起有關方面注意。
關於新農村建設規劃。山西省運城市讀者來信説:“我們這裡不少地方,新農村建設沒有規劃。一些集體經濟薄弱的村組為了修路、建校,把拍賣宅基地作為籌資主要渠道,這個組在這塊地上賣,那個組在那塊地上賣,導致新建的宅院毫無秩序。”江蘇省農村讀者來信反映:“一些農村,居民小區住宅樓統一由開發商承建,一套面積為150平方米的住宅樓售價均在14萬元左右。這樣的價格絕大部分老百姓承受不了。變味的新村建設使農民傷筋動骨。”
廣大農民對“村村通”公路計劃舉雙手贊成,但對建設中出現的種種問題也深感憂慮。河南省信陽市讀者説:“村裏修建了一條3公里的公路,由於施工偷工減料,無人監督檢查,不到一年,道路多處路段開裂,路基塌陷,鄉親們望路興嘆:幾十萬元又泡湯了。”
江蘇省大豐市農民來信指出,建設新農村要充分尊重農民意願,要真正使農民群眾在這一進程中不斷改善生産生活條件,享受到實惠。
土地“命根子”不斷萎縮引發憂慮
可耕種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更是13億國人的飯碗。
2006年9月,河南省固始縣某鄉部分村民代表致信本刊編輯部:“我們辛辛苦苦種下的水稻即將成熟收割。鄉黨委和政府領導突然告訴我們,水稻田被縣裏搞開發徵用了,由於縣裏急等用地,過兩天就來挖掘機、推土機施工,100多畝水稻很快被推平了。”
江西省瑞昌市讀者反映:“一些地方的城郊農村又出現了新一輪耕地買賣風潮。賣方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由農戶私人出賣,另一種是以自然村為單位集體出賣。購買者多為當地機關單位以及居住偏遠的農民。交易大多沒有相關部門合法手續,成交後,土地一般都用來建房。這種土地私自買賣現象,和新農村建設極不相稱,勢必會引發農村土地市場的混亂和基本農田的縮減。”
山東省菏澤市讀者來信表示:“在我們村,10年前分地時,每人1.2畝,現在每人分不到9分地。這使我産生危機感,再過10年,我們還能給兒孫留幾分地?一個種地的農民,沒有耕地如何生存?”
來源:《半月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