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熱議內地“樓市”
 
 
  來源:      日期:2007-03-09 12:52

 

     新華網北京3月9日電(記者茆雷磊 程雲傑)“雖然部分地區房價過高,但整體而言,我覺得內地房地産的成就是輝煌的。”來自香港的全國人大代表朱幼麟在北京和廣州都置有房産,他認為如果物權法通過審議,將有效保護業主權利,會進一步刺激“樓市”發展。“人們從租用國家房屋,到享有房屋所有權,如此巨大的變化過程,在內地卻沒花多長時間,”朱幼麟説,“這個過程中産生問題是難免的,但要相信市場的調節功能,何況國家一直在進行‘宏觀調控’。”

     他説,香港的“樓市”也是時冷時熱,當房價過高時,過一陣子自然會降,“內地的民眾可能還是需要時間來習慣市場經濟。”

     在正于北京舉行的兩會上,記者發現,來自香港和澳門特區的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對內地“樓市”格外關注。

     “內地房地産應該穩健發展,不要過快過急地上升,然後又突然急速下降,大起大落是很危險的,”澳門特區全國人大代表劉藝良總結自己多年從事房地産開發的經驗説,“一個地區房地産的發展跟當地整體經濟有密切關係。比如上海、北京、廣州、深圳、浙江等地,整體經濟發展較快,就會提升當地市民和外來人口的購屋意願,這又會刺激對‘樓市’的投資,這樣的互動使房價節節上升,帶旺了‘樓市’發展。”

     “但如果不考慮購買者的實際承受力,一味哄抬房價,就會産生‘泡沫’。一旦房價與市場完全脫節,骨牌效應就會引發,房地産的崩盤可能導致整體經濟一蹶不振。”劉藝良説,上個世紀90年代初,澳門就因大量外來投資者盲目“炒房”而最終導致這種“崩盤”,他回憶當時不少“爛尾樓”作為“不良資産”被低價收購,“壯士斷臂”成了投資者一時的流行語。

     在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經貿商會會長李秀恒看來,內地“樓市”的“泡沫”已經顯現。他指出,自2004年開始,全國最具代表性的70座大中城市的平均年房地産價格,以10%-25%的幅度增長;即使在2006年中央下決心加大宏觀調控力度的情況下,城鎮房屋的平均銷售價格仍比上一年上漲5%-8%。按國際標準,合理的房價與民眾家庭收入比例應為2.6:1,但目前內地的這個比例已平均高達7.6:1,一些城市更超過10:1。

     “內地普通民眾僅靠工資收入水準已根本無法追趕房地産價格的升幅,”李秀恒説,“樓價過高已使社會出現新的不穩定因素。”他建議中央批准地方政府仿傚香港做法,為低收入人士興建“廉租公屋”,解決無力置業人士的住房問題;同時各地政府應撥出土地及推出相應優惠,吸引發展商興建中低檔商品房,解決中低收入人士的住房問題。

     “但國家的土地資源是有限的,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又再次強調了為確保耕地而實行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香港特區全國政協委員羅康瑞説,“土地只會越用越少,所以普通商品房與廉租房、經濟適用房之間存在用地方面的矛盾,這就要求政府做好科學合理的發展規劃;投資者則要保持冷靜心態,理性投資。”

     “同時,中央的房地産政策也不能搞‘一刀切’,”羅康瑞表示,“因為中國地域遼闊,每個地區的情況千差萬別,‘一刀切’只會使政策空泛無力,或者與地方實際不符,最終導致無法落實。”

  來源:新華網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