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3月5日電(記者茆雷磊 海明威)百餘名港澳委員在本次政協大會期間再次聯名發起提案建議增設清明、中秋為法定假期,這是自2004年起,港澳委員連續第四次發起這項提案。
“大部分港澳委員都支援提案,我所在的小組幾乎所有委員都參加了聯名簽署。”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文匯報社社長張國良説,“經過連續多年提案,這項建議已獲得了國務院有關領導的高度重視,正責成有關部門徵求意見。”
“今年再次發起這項提案是為了加快落實進度,並就培育中國的民族傳統節日文化提出具體建議,”他説,“相信正式增設清明、中秋為法定假期的日子不遠了。”
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潘宗光、香港旭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楊釗、香港律師會會長劉漢銓等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都參加了提案的聯名簽署。他們認為,清明、中秋這兩大傳統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增設這兩個節日為法定假期,有利於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楊釗説:“清明祭祖、中秋團圓是中國人重視人倫與家庭的表現。人倫井然、家庭和睦正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
他説:“這兩大節日在港澳臺都是法定假期。香港人很重視清明和中秋,並沒有因為耶誕節等‘洋節’大行其道而遺忘民族傳統。”
“香港很多年輕白領白天在寫字樓裏西裝革履,下班後與家人一起燒香拜佛,東西方文化在他們身上毫無矛盾,”張國良説,“實際上,香港不但很多‘洋節’過得地道,傳統節日也一樣原汁原味。特區政府在一些細節上人性化的做法值得內地借鑒,比如香港的中秋節假期不是定在農曆八月十五,而是八月十六,這是讓市民在中秋節晚上好好團聚,第二天好好休息。”
不少港澳委員接受採訪時表示,內地如增設清明和中秋為法定假期,可使海峽兩岸和港澳地區在這一點上達成同步,這有助於增強民族文化的凝聚力。
“一個民族的核心價值觀念必然體現為民族文化,而節日文化正是民族文化的精華,”張國良認為,“是否增設清明和中秋為法定假期,應該從增強國家軟實力和提升國家形象的層面來考慮。”
施子清等香港特區全國政協委員認為,中華文化只有在與西方文化相比較而存在、相競爭而發展的過程中才能健康成長。如何豐富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並隨著時代進步而賦予其新的含義,值得深入研究。
委員們認為,與“洋節”相比,中國的傳統節日比較靜態,缺乏狂歡意味以及“嘉年華”式的公眾聚會,使年輕人難以盡興。他們建議,在傳統節慶活動中創立社區性的公眾聚會,發揮其融合社會各階層的功能,並積極融入商業元素以添加吸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