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本國化與堅持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

時間:2009-04-15 23:24   來源:--人民網
  摘 要:如何把馬克思主義與本國實際相結合,在改革中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是當前和未來社會主義發展中必須認真解決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把馬克思主義與本國實際相結合,需要用馬克思主義原則去鑒別和分析本國國情,剔除其消極落後成分。堅持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根本在於堅持社會主義的價值觀。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既要注意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和解釋,全面認識馬克思的多個面孔,充分注意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又要注意處理實踐發展中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與價值性、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開放性與發展性等多重重要關係。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資本主義;蘇東劇變;改革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已成為當前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大課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其實是馬克思主義在全世界傳播和發展中與各國特點相結合的具體表現之一,是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發展中馬克思主義本國化的組成部分,也是不獨今天才遇到的問題。然而,在經歷了蘇東劇變的慘痛教訓之後,如何推進馬克思主義本國化的進程,需要做出新的探索和回答。儘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及其成就已對此作了某種程度的注解,但並未解決全部問題。如何把馬克思主義與本國實際相結合,並在此進程中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事業,堅持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仍然是馬克思主義者和現實社會主義國家需要不斷解決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筆者擬就此談一些自己的認識。

  一、如何把馬克思主義與本國實際相結合?

  蘇東劇變之後,有不少人認為蘇東劇變從理論上講是沒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本國實際相結合,曲解了馬克思主義,這種社會主義不符合馬恩的本意,應為社會主義正名,恢復名譽等等。這些認識和分析應該説是有道理的,但如果我們認真研究世界範圍內社會主義的發展歷史,可能會發現問題並不是這麼簡單。把馬克思主義與本國實際相結合,實際就是要處理好兩方面的關係,即既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有利於社會主義目標的實現和向共産主義發展,又要符合民族、國情特點,不照搬某種道路、某種模式;既不拘泥于馬恩的某些論斷,削足適履,也不因過分強調本國情況的特殊性而放棄原則和基本立場。但實踐發展往往遠比這種全面的理論概括要複雜得多,怎樣才算既堅持了基本原則和立場,又符合國情,這個度很難把握。往往出現盲目套用馬克思主義某些原則、論斷而對國情做出錯誤判斷,或是強調國情的特殊性而放棄原則以至拋棄馬克思主義等情況。因而我們看到,一方面,從19世紀的第二國際各國社會民主黨,到二戰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民主黨乃至一些共産黨都在強調資本主義的新變化、新發展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特殊性的過程中,一步步拋棄了階級鬥爭、無産階級專政等原則,放棄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和共産主義方向。歐洲共産主義的衰落和西歐共産黨在冷戰後普遍向社會民主黨的轉化,是這方面的典型表現之一。同樣,一些發展中國家把某些社會主義詞句與其落後的生産方式、宗教思想等結合在一起,強調民族獨立國家的特殊性,進行否認階級鬥爭、反對共産主義、不容許共産黨存在的社會主義試驗。這些大大小小的社會主義旗幟和招牌上究竟還有多少社會主義色彩和馬克思主義原則?另一方面,以蘇聯為代表的一些共産黨執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為堅持社會主義原則也存在著對商品貨幣關係和價值規律認識過於機械、急於使國家消亡、向共産主義過渡、對本國所處的社會發展階段估計過高等種種脫離落後國家社會主義建設實際的問題,存在著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的傾向。上述兩種情況都是不足取的,都是實實在在發生過的,因而問題不是要不要結合的問題,而是怎樣結合,是馬克思主義的哪些原則和本國的什麼國情的結合,是在結合過程中堅持什麼、放棄什麼、發展什麼的問題。從蘇東社會主義國家的歷史發展看,它們在社會主義建設中並非沒有把馬克思主義與本國實際結合,而是既有成功的結合,也有錯誤的結合,關鍵在於能否有利於社會主義本質的發展。如十月革命勝利後蘇聯逐步建立了常備軍,健全了國家機器,實行了聯邦制,提出了一國建成社會主義的理論等等,這些都與馬恩的設想大不相同,但卻符合當時蘇聯的國情,也沒有背離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實踐證明也是有利於社會主義的鞏固和發展。當然我們也可以看到蘇聯在鞏固社會主義制度和進行建設的過程中,權力過於集中、個人崇拜、領導人終身制、指定接班人制等長期延續和發展,擴張主義日益強化。這些現象實質就在於沒有用馬克思主義原則對其文化傳統和現實國情進行批判的分析,而是馬克思主義原則為其國情中的消極因素所淹沒。南斯拉伕在探索本國建設道路中日益發展的分散化、民族主義等問題,實際也是這種類型。一個較長時期內,人們在批判史達林時往往指責他對馬克思主義作了他自己的理解和解釋,與馬克思的本意不盡一致,這實際也是馬克思主義與各國實際結合過程中的必經步驟和階段,沒有這樣的人從事理解和解釋工作,不可能實現結合,馬克思主義也不可能本國化。史達林的理解和解釋也不全都是片面或錯誤的,如他的一國建成社會主義理論,晚年對商品貨幣關係的部分承認,都是符合或接近實際的。如果一切都要回到列寧甚至馬恩的設想那裏去,這可能就是真正的教條主義。因此,這裡的關鍵在於馬克思主義要與各國國情尤其是其文化傳統中的優秀成分結合,剔除其消極落後成分,從而使馬克思主義本國化,紮根于本國、本民族。馬克思主義與本國實際的結合,應著眼于解決所面臨的實際問題。就當代社會主義國家的實際情況來講,除了從其不發達的生産力狀況出發去建設社會主義外,還要特別注意其傳統中的落後因素,尤其是封建主義因素,把反封建作為長期重要任務。社會主義的發展,既取決於這些國家生産力的發展程度,也取決於揚棄其不發達社會的消極因素和反封建的進展。

  中國自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以來,在探索落後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過程中,明確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並逐步對此進行了理論上的闡釋,其實踐效果從三十年來中國社會發展的成就得以充分顯現,這無疑是積極的、應予肯定的。但並不能因此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社會主義的一般規律,即使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理論和實踐本身,也還有進一步探討和發展的巨大空間,需要辯證地對待。一些學者提出要探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起點”和“終點”、“一般性”和“特殊性”、“長期性”和“階段性”,以及“中國特色的總趨勢”等,[1] 是一種積極的思考。然而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由於這些年一直強調國情和中國特色,在實際中有一種矯枉過正的傾向,即在一定程度上強調“特色”而忽略社會主義的一般原則,“中國特色”成了一個容納傳統文化中各種消極落後因素的大筐,成了各種逆社會潮流而動的思想傾向的擋箭牌,使社會主義狹隘化,對此不能不引起警覺。

  二、如何堅持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社會主義國家掀起了新一輪改革浪潮,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改革對於社會主義發展的重要性。改革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動力,是社會主義的出路和生命力所在,這已成為普遍共識。蘇東劇變又使人們進一步認識到,社會主義不僅需要改革,而且必須在改革中堅持社會主義方向。但社會主義實踐的深入發展和蘇東社會主義運動的失敗,既使人們對落後國家社會主義建設的認識少了許多理想、空想色彩,也使人們關於什麼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等問題開始了新的思考和探索。也即在當前社會主義運動發生巨大轉折的同時,對社會主義的理論認識和研究也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既不能沿襲以往對社會主義的某些認識,如關於社會主義與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關係等,又沒有一個統一的社會主義的新標準。因而對社會主義的某些問題的認識並不十分清楚。正如鄧小平在中國改革的初期所指出:“我們總結了幾十年搞社會主義的經驗。社會主義是什麼,馬克思主義是什麼,過去我們並沒有完全搞清楚。”[2](P137)並一再強調,搞清楚“什麼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2](P116)是諸多經驗教訓中最重要的一條。就世界範圍看,這個問題至今仍然存在,並未完全解決。雖然今天的中國已明確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並有了較系統的相應理論為指導,但仍有不少問題還沒有很好的理論解釋。中國的理論探索成果也未必適合其他國家的實際,還不能説是落後國家社會主義建設的普遍規律。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堅持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即在改革中堅持什麼樣的社會主義,也就不能不是一個問題。特別是隨著各社會主義國家改革的深入和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它們在吸收資本主義的某些優秀成果和與由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制定遊戲規則的當代世界接軌,參與全球化進程的過程中,必然會不斷出現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區別及其取捨問題,也必然會産生學理上的爭論,而且“從理論上看,有關社會主義的幾乎所有問題在學理上都是可以有爭議的,而且事實上歷來也就是如此。”[3] 當代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各自內部的變化及其在某些方面共同點的增加(如市場經濟、國家干預、多种經濟成分等),並不表明二者的趨同,二者的區別也不僅僅是字面和話語上的差異,而在於各自內在的價值觀。否則,在市場經濟前加上社會主義或資本主義這樣的修飾就毫無意義。而問題在於社會主義國家如何在改革中堅持社會主義的價值觀。近年來,中國領導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問題,具有現實意義,也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命題。①

  在一定意義上,堅持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就是堅持社會主義的價值觀,也即在改革中促進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社會主義思想中蘊含的民主、公正、和諧、自由等價值觀不斷釋放和實現,使其滲透于社會主義建設實踐而形成引領社會發展的相應的價值目標、價值取向、價值觀念和價值原則。在改革中堅持社會主義方向,或者説堅持社會主義的價值觀,需要注意:一是既要注意把握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基於對資本主義的批判而描繪的未來理想社會的基本特徵,也要進一步認識和反思當代落後國家社會主義建設中出於解決眼前現實問題的需要,而對社會主義做出的一些新的論斷,形成的具有特殊性的認識和觀念,及其在建設社會主義策略上的調整。既應肯定其現實合理性,也要注意其時空條件。比如,我們可以用“貧窮不是社會主義”來警醒落後國家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忽視生産力和經濟發展的不良傾向,但並不能由此認為“富裕”就是社會主義的充分條件甚至唯一條件,社會主義的意義遠較“富裕”要豐富深刻得多。二是既不因在實踐中存在著對某些問題的不同見解,刻意爭論“姓資姓社”而妨礙經濟建設,又需要隨實踐的發展在深化對社會主義本質認識的同時,進一步明辨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區別,加強理論研究和探討,而不以“不爭論”來禁錮思想和統一觀念。② 三是在以生産力和“三個有利於”為標準大膽吸收和借鑒資本主義的先進東西、積極“接軌”的同時,逐步增強參與制定世界規則的能力和主動性;在增強社會主義國家自身軟實力的過程中,注意重塑社會主義的形象和增強社會主義價值觀對世界發展的吸引力、影響力。四是在努力實現共同富裕的同時,還應積極促進社會公平、公正,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形成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和積極向上的生活方式,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五是積極促進政治建設和民主發展,實現更高程度的政治自由。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沒有自由,同樣也不是社會主義。③ 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文化建設的發展,歸根結底是不斷促進人的解放和自由的實現。此外,堅持共産黨的領導和無産階級專政,堅持馬列主義的指導地位,自然也是必不可少,舍此,社會主義是不可想像的。

  一言以蔽之,社會主義要在與資本主義的比較、互動中增強自身的優勢,從根本上克服資本主義的局限性,實現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實現同傳統所有制及其觀念的徹底決裂,促進人的解放和全面發展。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已經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旗幟和指導思想,但這並不能終結對社會主義和當代中國社會社會主義建設的認識問題,社會主義的理論、思想和實踐都要進一步發展。堅持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依然需要解放思想、不斷創新,這也是中國黨和理論界所大力倡導的,一些學者進而提出要在什麼是社會主義的問題上進一步解放思想,自然是有的放矢。但衡量解放思想的根本尺規,是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實現程度,即是否有利於民主、自由、公正和社會和諧,有利於人的解放和全面發展。

  三、如何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

  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是自馬恩去世以來國際共運和世界社會主義發展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當代社會主義國家的建設尤其是蘇東劇變的經驗教訓,進一步向人們表明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對於社會主義的發展和社會主義新模式的探索至關重要。但國際共運和馬克思主義以往的發展歷史表明,無論是強調把馬克思主義與本國實際相結合,還是要堅持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首先都有一個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和解釋問題。也即先得明確究竟什麼是馬克思主義,進而才能回答如何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及怎樣才算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等諸多問題。然而馬克思主義自誕生以來,在其傳播過程中因種種不同理解、詮釋和闡發,形成了諸多色彩紛呈的流派,它們雖與馬克思主義存在某些聯繫但畢竟不同於馬克思主義本身,又長期給人們以極大影響,不同程度地制約了當今人們完整地理解和認識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也因此被塗抹得“面目模糊”[4],因而也有了“回到馬克思”、“走近馬克思”、“馬克思文本研究”和“建立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文本學派”等問題的提出。對馬克思主義做出合理的理解和解釋,既要從理論研究角度回到馬克思主義本身那裏去,解讀馬克思主義的文本;又要從解決面臨的現實問題出發,立足實踐發展,“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5](P28)對馬克思主義的回歸、理解和研究,需要注意文本本身、解讀範式和現實問題等的轉變,[6] 即馬恩自身在其思想和理論闡述上的變化與馬恩之後經過闡發的馬克思主義的不同理論形態間的差異,不同時期因不同需要解讀馬克思主義的不同方式和側重點的變化,以及不同時期所面臨的國內外現實問題的變化。充分注意並深刻認識這些轉變,是理解好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條件。

  理解、解釋和研究馬克思主義,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就是要全面認識馬克思作為科學社會主義奠基人的多個面孔,充分注意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構築和闡發他們的理論體系的過程中,往往有著思想家、革命家和學者多個面孔,是這三種身份的統一,馬克思主義所蘊含的科學性、革命性也是與此一致的。馬克思曾經歷了打算當學者(大學教授)到成為革命家的轉變,但作為革命家的馬克思並沒有停止其學術研究活動,而是終其一生。同樣,恩格斯也是畢生從事革命和科學研究活動。恩格斯稱馬克思是“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科學巨匠”,又明確指出他“首先是一個革命家”。[7](P574-575)在馬克思之後,恩格斯又被列寧稱為“整個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學者和現代無産階級的導師”、[8](P86)無産階級“嚴峻的戰士”和“嚴正的思想家”[8](P92)。這些評價並不是僅僅因為他們在為共同的事業而奮鬥,而是一種基本事實。從馬恩所處的時代至今,只要不抱偏見,人們都無法否認或回避馬恩所創立的理論在人類思想史上和社會科學多個領域裏的貢獻與地位,及其對當今人類發展的影響。作為學者,他們的科學研究活動,為其思想創造奠定了基礎;而他們的科學研究和思想創造,又與他們作為革命家的實踐活動是分不開的;他們的思想創造成果,又運用於指導工人運動和人類解放的革命實踐活動,並以此為目的。因此,馬克思主義既不是純粹書齋裏的學問,也不是一般的革命理論,而是服務於工人階級和人類解放、體現了對人類的終極關懷、改造世界的科學理論。這一理論涉及哲學、經濟學、社會主義學説等社會科學許多領域,是有其自身獨特體系的整體,並不局限于某幾個部分,如通常所説的“三個組成部分”,也不是各個部分的簡單相加。但長期以來,在對馬克思主義的闡釋和研究中,不乏對馬克思思想的割裂,將其思想性、革命性、科學性對立起來,或以某一方面取代其他方面,或限于對某一部分的闡發而遮蔽對整體的把握,或是將馬克思不同時期的思想對立起來。各種對馬克思主義的批評和責難也與此密切相關,而癥結就在於把人與其思想割裂開來,不同程度地反映出對馬克思作為思想家、革命家和學者的身份割裂,使馬克思的面孔被扭曲,將馬克思思想體系的構成簡單化。固然,我們不能否認從不同學科角度對馬克思及其思想進行學術研究會各有側重,也不能一概否認在解讀和闡釋馬克思主義過程中形成各種流派和學派的必要,諸如我國學界在馬克思哲學的研究上形成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實踐唯物主義、實踐唯心主義等派別。但無論什麼樣的解釋派別,都不能忽視馬克思作為思想家、革命家和學者的三個面孔、三種身份的統一,以及馬恩終身為之奮鬥的共産主義和人類解放的目標。而事實上,一些解釋派別本身或許就有割裂馬克思之嫌。因此,只有全面認識馬克思的多個面孔,將其統一起來,才會有一個完整的、活生生的馬克思及其主義。一些學者倡議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的“整體研究”[9],和注意對文本的“總體性把握”[10],實際也是從另一個角度強調了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只有把對文本的“總體性把握”和對基本思想、理論體系的總體性闡釋結合起來,並處理好文本研究與理論闡釋的關係,才有助於完整地理解和認識馬克思主義。當前,無論是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的文本研究,還是在實踐中進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的理論創造和傳播,都不能不考慮如何對待馬克思的不同面孔這一基本問題,任何執于一端的解讀呈現給人們的將是一個扭曲的、殘缺的馬克思。

  合理地理解和解釋馬克思主義,是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基礎。如何發展馬克思主義,怎樣才算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鍵在於要以馬克思主義的方式在新形勢下來闡發、實踐馬克思主義,既不能丟老祖宗,又要研究和解決新問題。就當今社會主義運動的實際來看,不能不注意以下問題。一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性、革命性,正確處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與價值性的關係。馬克思主義是揭示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科學,也是反映一切勞動階級利益和願望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追求是與無産階級和人類解放相始終的。而科學性是相對的,不斷發展的,服務於其價值取向,因而任何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必須是二者的統一,必須以豐富、完善其科學性而為其價值取向的實現服務。任何將二者割裂,為科學而科學,淡化和閹割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性、革命性,拋棄其價值取向的做法,無疑是對馬克思主義的背叛。也正因此,19世紀末的伯恩施坦主義是對馬克思主義的修正而不是發展。二戰後蘇東社會主義建設中日益把馬克思主義當作單純科學體系和使其價值取向淡化和意識形態功能弱化的傾向,無疑也與其社會劇變有著深層聯繫。因而,以歷史的經驗教訓為鑒戒,以馬克思主義的價值目標為前提來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是當前發展馬克思主義和探索社會主義新模式的重要一環。

  二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把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結合起來。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的首要的基本的觀點,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特徵。馬克思主義的發展離不開理論研究和創新,但最根本的出路還在於實踐,在於能不能解答實踐提出的新問題。回顧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史,我們可以看出,馬克思主義一直是在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上發展。馬恩之後的拉布裏奧拉、梅林、考茨基、普列漢諾夫及20世紀的盧卡奇等西方馬克思主義者著重從理論上對馬克思主義進行了闡發,和進行某些恢復與發現,側重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走向社會主義的探索;而列寧、史達林、毛澤東、鄧小平等更注重於不發達國家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實踐探索。從而在20世紀形成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兩個重要流派,即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和蘇東及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的東方馬克思主義。今天,我們不能否認這兩條道路各自所取得的成就。但我們不能不看到,西方馬克思主義由於日益與實踐相脫離而使馬克思主義成為書齋裏的學問,甚至成為知識分子的奢侈品,對西方國家的社會變革的實際作用甚微。而蘇東及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因在某些重大理論問題上研究不夠也曾導致實踐中的巨大失誤,如民主建設的曲折等。實踐需要理論指導,理論同樣離不開實踐。當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和社會主義的創新都應首先奠基於實踐的基礎之上,把理論創新與實踐探索結合起來。這既是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的必然要求,也是馬克思主義長期發展的歷史經驗的總結。

  三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開放性和發展性,正確認識和處理馬克思主義發展中不同流派之間,乃至馬克思主義與非馬克思主義之間的相互關係。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真理,也是一個從形式到內容以至空間上開放的系統。馬克思主義是不斷發展的,其發展不是由個別偉大人物能夠最終完成的,而是一個個、一代代不斷涌現的思想家、革命家們解決各自所處時代現實問題的理論概括的積累和延續,因此,應該説馬克思之後不同時期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都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哪怕是極其有限的。同時,馬克思之後的馬克思主義實際上已逐步開始與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特點相結合而走向本土化、民族化,因而各國馬克思主義者都是不同程度地從本國實際來闡發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在其歷史發展中不斷與各國特點和實際相結合,並産生了幾個流派。這樣既有使馬克思主義更為豐富和變為具體策略的一面,也不可避免有一國一地一時的時空局限,從而使馬克思主義在發展過程中既表現出流派的豐富性和多樣性,也出現了各流派間的關係問題,爭論、論戰也不可避免。歷史經驗表明,像中蘇論戰那樣對馬克思主義執于一端的理解和相互指責不免要講許多空話。相互排斥,簡單地否定對方,或妄自尊大,獨佔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權都是不足取的。而應堅持馬克思主義的開放性、發展性,尊重各自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權,允許各自探索,打破門戶之見,平等相待;以促進馬克思主義價值目標的實現為依歸,相互借鑒,交流、對話和吸收,從而使多種風格和實踐特徵的馬克思主義形成一個有機整體。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史也告訴我們,馬克思主義的産生和發展過程中,一直存在著馬克思主義和非馬克思主義的關係問題。它們之間既有對立、批判和鬥爭,也有相互影響、借鑒和吸取。對各種非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合理成分的積極揚棄,是馬克思主義成為真理的重要途徑。一些非馬克思主義理論也不同程度地借鑒和吸取了馬克思主義。這既是歷史的事實,也是需要面對的現實。就當前來看,馬克思主義與非馬克思主義將長期並存,既會有排斥和鬥爭,也會有相互“合作”和“補充”[11]。因此,既要善於批判和鬥爭,也要像馬恩一樣注意借鑒和吸取,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思想資料,任何輕率和武斷都是無益的。

  上述表明,未來社會主義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馬克思主義與各國實際的結合情況,取決於能否在改革中始終堅持社會主義的價值觀,取決於對馬克思主義作了什麼樣的堅持和發展。這些重大問題的解決,需要在長期實踐中不斷探索和檢驗。

  注 釋 :

  ①《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中共十七大報告進一步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這是中國改革以來第一次明確提出社會主義的價值觀及其地位問題,理論界隨後對其進行了多方面的闡釋。筆者認為,上述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容的概括,主要還是從當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初級階段的現實角度作出的,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概括和闡釋,不完全是對社會主義一般價值的概括,有些內容也不一定是社會主義社會特有的,如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榮辱觀等。因此,從“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進一步去發掘普遍意義上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有著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探索意義。

  ② 對於“不爭論”的提法,在實際中存在不同理解,甚至誤解。一些論者明確指出“不爭論”的提法有其歷史局限性,在實際中存在著對它的濫用和誤用,造成輕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風氣,不利於學術進步。參見張文富、鄭曉林《關於“不爭論”的再思考》 《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期。

  ③馬克思和恩格斯對自由有過不少論述,並明確指出未來共産主義就是“自由人的聯合體”。我國理論界以往在闡釋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對“自由”重視不夠,往往是從抽象的哲學層面理解和説明,很少與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相聯繫,在實踐中貫穿和體現不夠。高放先生在理論界較早闡述了自由與社會主義的關係,明確提出“沒有自由就沒有社會主義”,應該説這是符合馬恩社會主義思想的本意的。參見高放《論社會主義與自由》《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4年第1期,《沒有自由就沒有社會主義》《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

  參考文獻:

  [1] 韓亞光 《實踐論》《矛盾論》歷史局限性探析[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科版)2007,(2):5-13.

  [2]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 孫津.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坐標[J]. 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1997,(3):34—37.

  [4] 潘中偉. “回到馬克思”,有何不可?[J]. 複印報刊資料?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研究,2004,(7):16—19.

  [5] 江澤民. 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八十週年大會上的講話[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6] 李惠斌. 馬克思主義研究中需要重視的三個轉變[J]. 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4,(2):7—10.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 列寧選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2版.

  [9] 華翊 應當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的整體研究---中國人民大學高放教授訪談錄[J].探索與爭鳴,2003,(7):1-3。

  [10].聶錦芳 馬克思文本研究的一般圖景勾勒 [N].光明日報,2007-04-10(11).

  [11] 孫鳳武. 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歷史思考和未來發展[J]. 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3,(3):12—19.

  作者簡介:王曉敏(1968—),男,陜西岐山人,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編輯,政法係教授。

  注:中國社科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供稿
編輯:張攀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