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新中國成立60週年 -- 閱兵專區

解放軍裝備專家深度解讀國慶60週年閱兵

時間:2009-10-02 17:52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10月1日電(記者顏昊)慶祝新中國成立六十週年盛大閱兵剛剛結束,新華社記者專訪國防大學軍事後勤與軍事科技裝備教研部譚凱家教授和戰略教研部戰略研究所孟祥青教授,深度解讀閱兵式上展示的新型武器以及新中國60年來國防裝備建設的特點。

這是殲擊機梯隊飛過北京上空。新華社記者 才揚 攝

    記者:在國慶日舉行大型閱兵式對於解放軍履行新世紀、新階段歷史使命有什麼樣的意義?

    孟祥青:60週年國慶閱兵絕不僅僅是一個形式,而是中國國防和軍隊建設特別是近十年來變革的縮影和里程碑。

    此次閱兵展示的武器裝備,不論是大型預警機、巡航導彈還是新型戰略導彈、雷達和無人偵察機,都是資訊化戰爭的標誌性裝備,體現了解放軍從機械化向資訊化邁進的歷史性跨越。

    未來資訊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是武器體系的對抗,而不取決於一兩件高科技武器的使用。本次閱兵不僅亮相了最新武器,而且還體現出解放軍高技術密集型武器裝備的系統化和合成化,特別強調了資訊化條件的局部戰爭所要求的偵察預警、快速反應、戰略投送、聯合指揮和國防動員等能力的最新成果。

    本次閱兵也表明瞭解放軍在努力提高應對多種安全威脅、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能力方面向前邁出一大步。在非傳統安全領域,維穩、處突、反恐、維護權益、搶險救災都需要中國的武裝力量參與。此外,解放軍近年來在維護海洋權益、保護重要能源通道安全等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國家利益的不斷拓展,解放軍必然面臨更多的非戰爭類軍事行動,活動範圍和領域也必將隨之不斷拓展。

    記者:怎樣準確理解中國現階段軍事實力的發展狀況及其在世界範圍內所處的地位?

    譚凱家:解放軍裝備建設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尤其是近10年的發展,完善了武器裝備體系,增強了武器裝備的資訊化程度,極大地提升了軍隊的作戰能力。但是,我們必須看到,由於武器裝備 建設欠賬較多、需求矛盾突出,軍隊裝備更新換代的速度還比較慢,閱兵展示的這些新型裝備只能滿足部分部隊裝備更新的需要,因此,中國軍隊武器裝備的整體水準與中國大國地位和日益拓展的國家利益需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在世界範圍內相比,雖然一些裝備已經具有世界先進水準,但就整體而言,大部分裝備還落後於軍事強國,甚至是周邊一些國家和地區,尤其是武器裝備體系化水準、資訊化程度與軍事強國相比還有不小距離。比如,美國已經開始裝備第四代隱身戰鬥機,開始新型核動力航母的建造,陸軍數字化建設已初見成效等等,這些方面至少落後20年。

 

 

    10月1日,首都各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週年大會在北京舉行。這是某新型常規導彈方隊。新華社記者 李紫恒 攝

    記者:怎樣看待“軍事透明度”?

    譚凱家:軍事透明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做到完全透明,否則還有什麼軍事秘密可言。這些年,中國不斷地增加軍事透明度,閱兵就是軍事透明的一種表現。在一些事關國家安全的裝備發展中,對外保密是無可厚非的,也是各國通行的做法。

    孟祥青:軍事透明是二十一世紀新的歷史時期很多國家的發展趨勢,也有助於國與國之間相互信任,減少猜疑和矛盾。但同時,軍事透明也被一些大國利用,用來對其他國家施加政治壓力的一種手段。中國在增加軍事透明度方面一直在堅持不懈地努力,加大國防白皮書的發佈頻率,並且在白皮書中也不斷向世界透露更多國防建設的最新內容。在最新一版的白皮書中,連二炮部隊的部署、平常任務和戰略目標都做了披露。

    軍事透明度對於弱國和強國應有不同的標準,以區別對待。軍事透明度可以被一些軍事強國用來展示威力、炫耀武力。有限的軍事透明也是很多弱國保護自己的手段。各國政治經濟和軍事發展的階段不同,面臨的問題也不同,理應承擔不同的軍事透明責任,不能一刀切。中國堅決反對利用增加軍事透明度來達到干涉別國內政的做法。

    記者:怎樣看待近年來中國持續的軍費增長?

    孟祥青:中國保持兩位數增長的軍費開支已經有十多年了,但保持這一增長速度首先是為了償還國防建設的歷史“欠賬”。改革開放初期,為了把有限的財力優先投入經濟建設,軍隊長期處於“忍耐”狀態,軍費投入處於超低水準。近10年來的兩位數增長投入是對國防建設投入的補償。同時,發展高科技密集的資訊化裝備本身也要比機械化條件下發展裝備耗資更大。由於國防投入的基數小,中國目前約4800億的軍費預算不論從絕對值、每人平均軍費還是佔GDP總數的比例都是相對很低的,更遠遠不及很多軍事強國。

    記者:在地面方隊中首次展示的無人機將給世界傳遞怎樣的資訊?這是否意味著解放軍在軍用機器人領域的突破?

    譚凱家:無人化是各類裝備平臺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國外在無人機的發展方面已經到了很高的水準,無人戰鬥機、無人隱身戰鬥機都在研製和生産之中。無人機是十分重要的空中偵察平臺,目前,美軍已經擁有各種無人機近6000架,大部分是各種偵察機。中國的無人機發展速度也十分迅速,這次閱兵展示的無人機,充分體現了這方面的成就,説明瞭中國軍隊在空中智慧控制、精確測控、電腦資訊處理等方面的技術進步。

    情報偵察是一切軍事行動的前提和基礎,大量的無人機偵察平臺的應用,可以極大提高部隊獲取戰場情報資訊的能力,提高部隊快速反應的能力,也能夠減少部隊人力情報的投入,是軍隊資訊化的一個體現。

 

 

    10月1日,首都各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週年大會在北京舉行。這是某新型中遠端地地常規導彈方隊接受檢閱。新華社記者 丁林攝

    記者:巡航導彈方隊首次亮相,在精確打擊武器方面解放軍的發展思路如何?解放軍注重發展巡航導彈,有什麼樣的現實考慮?

    譚凱家:巡航導彈是一種精確制導的武器,也是精度較高的精確打擊武器。巡航導彈的首次亮相,説明瞭中國軍隊在精確打擊能力方面的又一次飛躍,也填補了其在導彈武器研製的一項空白。理論上講,巡航導彈可以在多種平臺上發射,可以對各種大型目標進行精確打擊,隨著技術的發展,巡航導彈的自主化、智慧化水準會進一步提高,因此,使用的靈活性會進一步增強。中國軍隊發展各種型號和各種類型的巡航導彈,也是技術發展的必然。

    記者:此次閱兵空中梯隊的變化很大,用預警機而不是其他機型來作為領隊機,是否説明空警系列預警機是這10年來空軍裝備建設最大的成果?預警機對於解放軍作戰能力提高有怎樣的作用?

    譚凱家:預警機的列裝,填補了中國軍隊空中預警裝備的空白,尤其是依靠中國科技人員的自主創新,研製出了具有世界先進水準的預警機,大長了中國人的志氣。因此,預警機可以説是空軍裝備建設10年來取得的重大成果。預警機其實質就是空中的雷達和指揮所,因此,預警機是空中作戰平臺的眼睛,是指揮樞紐,能夠極大地提高空中平臺的作戰能力。在現代資訊化作戰中,預警機能夠同時引導多批空中平臺和地面防空系統進行作戰,能夠迅速整合空中力量,形成整體作戰能力。因此,預警機的列裝,對於中國軍隊作戰能力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記者:以殲-10和殲-11為代表的國産三代機全面亮相國慶閱兵,這與開國大典上繳獲來的美制戰鬥機形成鮮明的對照,您對此有什麼樣的感受?

    譚凱家:中國軍隊新一代作戰飛機的全面亮相,標誌著中國已經具備了自主研發第三代作戰飛機的能力。從開國大典的繳獲來的美制P-51到現在的全部國産化。作戰飛機從一代引進起步,到三代自主研發,走過了不平凡的60年。從60年的發展中,我深切地感到,中國既要充分地利用國外的先進技術,又要堅持自主創新,不斷超越。只要不斷加大投入,充分發揮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就能夠從一個輝煌走向另一個輝煌。

編輯:楊永青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