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新中國成立60週年 -- 新中國檔案

“銀河”巨型電腦誕生“爭氣機”爭出民族尊嚴

時間:2009-08-31 14:12   來源:解放軍報

 

矗立在機房裏的“銀河”巨型電腦。本報資料資訊中心提供

 

  【大事回放】 1983年12月,我國第一台命名為“銀河”的巨型電腦在國防科技大學研製成功。中國成為繼美國、日本之後,第三個能獨立設計和製造巨型電腦的國家。

  25年過去了,曾經參與我國首臺“銀河”巨型機研製的李思昆教授依然對那一幕激動人心的場景記憶猶新——在慶祝新中國成立35週年的國慶大典上,我國首臺每秒運作一億次的“銀河”巨型機模型受閱通過天安門廣場,向世人展示了它那迷人的風采。

  如今,在國防科技大學電腦學院寬敞明亮的“銀河”機房,由7個乳黃色圓柱形機櫃組成的我國首臺“銀河”巨型機,靜靜地矗立在那裏。面對“銀河”,李思昆教授感慨不已:正是因為有了它,我國結束了沒有巨型電腦的歷史,一舉打破了國外對高性能電腦的封鎖與禁運,我國的大型科學計算從此不再受制於人。

  往事不堪回首。改革開放以前,我國由於沒有高性能電腦,勘探的石油礦藏數據和資料不得不送到國外去進行計算處理,不僅費用昂貴,而且所有數據無密可保。

  “中國要搞四個現代化,不能沒有巨型機!”1978年,在中央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上,鄧小平同志的話擲地有聲。就是在這次會議上,我國決定自主研製巨型機,以解決現代化建設中的大型科學計算問題。小平同志鄭重地將這一重任交給了當時的國防科委,並提出由國防科大承擔研製任務。

  時任國防科大電腦研究所所長的慈雲桂教授聽到這一消息,連聲説:“好,好,就等著這一天呀!”他當即立下軍令狀:每秒1億次一次不少,6年時間一天不拖,預算經費一分不超。

  “從那時起,軍令狀激勵鞭策研製人員快馬加鞭、忘我拼搏。”談起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李思昆教授感慨萬千。

  改革開放之初,我國技術落後,西方國家對我實行技術封鎖,國防科大雖然是國內研製電腦最早的單位,但此前為遠望號測量船研製的“151”機,運算速度只有每秒100萬次,現在要研製每秒運算1億次的巨型機,意味著運算速度要提高100倍,技術難度可想而知。

  面對前所未有的困難,所有科研人員都憋足了一股勁:豁出命也要搞出巨型機來,為中華民族爭光。

  “事實上,當時大家就把這台機器叫做‘爭氣機’,就是要爭一口氣,爭出民族尊嚴,不讓外國人卡我們的脖子。”李思昆教授説。為了造出這臺“爭氣機”,以慈雲桂教授為代表的科研人員,瞄準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巨型機技術,揚長避短,集智攻關,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依靠自主創新攻克了數百項關鍵技術,闖過了一個個理論、技術和工藝難關,5年夜以繼日的頑強拼搏,我國首臺巨型機橫空出世,比預期提前了一年。

  1983年12月,首臺巨型電腦經過12天連續拷機,主機運作289小時任務無一故障,大大超過了預定的性能指標,順利通過國家技術鑒定。中國從此成為繼美國、日本之後第三個能獨立研製巨型機的國家。

  創新無止境。此後,國防科大又研製出“銀河-II”、“銀河-III”等系列巨型機,一步步將我國巨型機技術推向國際前沿。一台臺巨型機,宛若一顆顆璀璨奪目的星辰,閃耀在資訊技術領域天空。

  “銀河”系列巨型機作為我國科學技術發展水準的重要標誌,它的問世既意味著我國在科技領域的一次次突破,同時也為許多重要科研領域提供了技術支援,被廣泛應用到天氣預報、航空航太、海洋環境、油氣勘探、資訊安全等國防和國民經濟眾多關鍵領域。

  “爭氣機”,為中國人民爭到的絕不僅僅是一口氣,而是一個民族的尊嚴和自豪,一個國家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

  記者 王握文 特約通訊員 司宏偉

 

編輯:楊笑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