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從雪域高原到紅土南疆,從塞外草原到西江苗寨,我國少數民族同胞扮靚拉薩城、唱起《劉三姐》、拉響馬頭琴、歡慶迎“初年”,用自己獨具特色的文化為共和國60華誕喝彩,為中秋佳節添喜。
西藏:扮靚拉薩城,漫步花團中
十月,正是雪域高原最清爽宜人的季節,連日來的國慶和中秋長假更讓各族幹部群眾在歡慶新中國60華誕的同時,感受到一份無與倫比的放鬆和自在。
在拉薩電影城,這幾天來這裡看電影的人絡繹不絕,不僅有市民群眾,更有許多遊客。作為慶祝新中國成立60週年的重點獻禮影片,《建國大業》已成為不可缺少的話題。“你看《建國大業》了嗎?”幾乎成為長假期間人們互相問候時的重點對白。
節日裏的拉薩,大街上、公園裏,隨處可見一家老小在搖曳的國旗下、在一片片鮮花的簇擁中閒庭漫步。在拉薩市宗角祿康公園,退休老阿媽普布一家坐在涼亭裏,看著孫子孫女們在布達拉宮前的草坪上嬉戲玩耍,老阿媽心裏充滿了幸福。她告訴記者,當年的我作為農奴小姑娘怎麼也不會想到會有今天這樣天堂般的生活。近年來,拉薩城裏新建起了許多漂亮的公園,是我和單位退休的老夥伴們最喜歡去的地方,感覺在這裡空氣清爽、風景賞心悅目。國慶長假,孝順的兒女們都回家來陪我,今天我們一大家子帶上香濃的酥油茶和可口的糕點,一起到公園遊園。
在宇拓路新華書店,節日裏在這裡駐足的人們也多了起來。人們或是在書架前流連翻閱,或是在一排排書籍中逡巡選購,在縷縷的書香中,在博覽萬千的油墨間,靜靜地享受著節日裏休閒的時光。書店工作人員告訴記者,1日以後,有關新中國歷史、軍隊國防方面的書籍很受幹部群眾的青睞。大家都想細細地回顧一下共和國那段輝煌的歷史,了解一下我國的軍備國防狀況。
廣西:唱起《劉三姐》,推出“牛娘戲”
國慶期間,廣西柳州市舉辦了首屆“民族文化節”,呈現蘆笙踩堂、竹篙舞等傳統民族文化節目,助推國慶中秋雙節喜慶氣氛。在柳州“民族文化節”現場,除了觀看各種充滿民族風情的演藝節目,市民還可以欣賞到彩調劇《劉三姐》、兒童劇《馬蘭花》等。
廣西梧州岑溪群眾在長假中的樂趣則是觀看“牛娘戲”。從9月26日開始,岑溪市馬路鎮的曇容社區每晚推出一場“牛娘戲”,吸引了大批居民觀看。“牛娘戲”又稱牛戲、地戲、長衫戲,是岑溪市特有的地方劇種,它有説、有唱、有戲,雅俗共賞,深受當地群眾喜愛。
內蒙古:弘揚傳統文化,展示民族魅力
從小在城市長大的蒙古族小夥子特日根雖然住過蒙古包,但從未動手搭建過蒙古包。國慶長假期間,他來到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院,用準備好的搭建材料,在講解員的幫助下學會了草原上蒙古族漢子必會的技術——搭建蒙古包。
為豐富群眾節日文化生活,弘揚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內蒙古博物院在國慶長假期間舉辦“愛祖國、愛家鄉、體驗民族風情”主題活動,開展民族藝術展示及現場製作和觀眾互動參與活動。
3日,著名蒙古族舞蹈家斯琴塔日哈應邀來到博物院,講述蒙古族傳統舞蹈藝術。她的學生們現場表演起蒙古族傳統舞蹈,前來參觀的遊客大飽眼福。此後的5天時間裏,借助內蒙古博物院的展臺,蒙古族音樂人為觀眾演奏起馬頭琴、火不思等蒙古族樂器。達斡爾族老人當眾演示非物質文化遺産“哈尼卡”紙人的製作方法,民間剪紙藝術家現場展示精湛的剪紙技巧。觀眾們在欣賞的過程中,也可以親自參與製作,體驗這些古老藝術的魅力。
貴州:歡慶迎“初年”,美酒敬給四海賓客
今年國慶長假期間,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風情濃郁的西江千戶苗寨迎來了傳統節日“初年”。當地苗族群眾用米酒和蘆笙歌舞迎接來自各地的賓客。
稻穀收割歸倉,南貴村33歲的苗族村民宋麗忙著用收穫的糯米打糍粑。“趕上‘苗年’,國慶和豐收雙喜臨門,我們要用最好的新米打糍粑款待客人。”宋麗指著小河對岸依山而建的木質吊腳樓道,“歡迎到苗家來做客。”
沿古街而上,西江苗寨博物館裏,款式各異的苗族服飾、銀飾和紡織機等傳統勞動生産工具吸引了眾多遊人。博物館門口,一場酒歌盛會正在上演,身著傳統服飾的寨老和苗族婦女一邊歌唱一邊向客人敬酒。
“苗族同胞重酒不重菜,酒是友誼的象徵,唱的是表達真誠待客的謙和之辭。”西江“苗王”唐守成説,他的職責是管理整個村寨的民風民俗和節慶活動,“國慶這幾天,盛裝打扮的青年男女每天要進行兩場蘆笙歌舞表演,吸引了大批遊客。”
來自四川達州的王靜換上一身銀光閃閃的苗裝後,路人都不敢相信她是帶著孫女來的,“我們一家十多口人開車從四川趕來。貴州大山攔不住米酒笙歌,更攔不住苗族人的熱情好客。”她説。(執筆:劉陽;參與采寫:毛娜、張鶯、梁宇廣、勿日汗、齊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