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新中國成立60週年 -- 部長訪談

劉家義:發揮"免疫系統"功能 保障經濟社會健康運作

時間:2009-10-02 18:49   來源:新華網
 

9月22日,審計署審計長劉家義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新華社記者謝環馳攝

    新華網北京9月24日電 題:充分發揮“免疫系統”功能 保障經濟社會健康運作——新中國成立60年之際專訪審計署審計長劉家義

    新華社記者杜宇

    審計署成立26年,他從事審計工作25年。對於53歲的審計署審計長劉家義而言,他的這半輩子與中國的審計事業緊緊相連。

    新中國成立60週年之際,這位共和國第五任審計長,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見證了我國審計事業發展的風雨歷程。

    他表示,要充分發揮審計保障國家經濟社會健康運作的“免疫系統”功能,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

    60年探索,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審計之路

    與新中國60華誕相比,成立於1983年的審計署今年只有26歲,還顯得如此年輕。然而,在劉家義眼中,審計事業始終伴隨著新中國60年來的步伐共同成長。

    儘管新中國成立以後的三十多年間,我國沒有設立獨立的審計機關,但是對財政財務收支的監督從未停止。劉家義説:“當時主要是由財政、銀行、稅務等部門結合自身的業務管理進行的。”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程中,一方面需要給經濟注入活力,另一方面又需要有效的監督,保障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順利健康發展,這在客觀上要求加強財政經濟管理,建立健全經濟監督機制,維護國家財經法紀。

    為此,1982年憲法規定,國務院設立審計機關,在總理領導下,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計監督權。1983年9月,審計署正式成立,之後兩年間全國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普遍建立了審計機關。 

    審計機關的成立,成為劉家義事業的轉捩點。當時還在四川省財政廳工作的劉家義,服從組織安排,調到四川省審計局工作。和當時許多幹部一樣,年輕的劉家義對即將從事的審計工作並不清楚。

    他説:“我記得領導下午找我談的話,第二天就去報到了。我在學校學經濟,對審計有一點概念,但是具體幹什麼、怎麼幹不太清楚。”

    1985年《國務院關於審計工作的暫行規定》出臺,為貫徹落實憲法規定和規範審計工作,提供了必要的法規依據。

    25年來,從27歲的小夥子,從四川省審計局的普通幹部到年富力強的審計署審計長,劉家義的青春年華奉獻給了審計事業,而審計事業26年來,也在實踐中探索,在探索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開創了中國特色審計之路。

    如今,審計監督在推動改革開放和民主法治建設的過程中不斷發展壯大,成為國家政治制度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推進民主法治的重要工具,充分發揮了保障國家經濟社會健康運作的“免疫系統”功能。

    劉家義説:“審計機關二十六年的發展歷程,始終貫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主線,充分表明中國審計是改革開放和民主法治的産物,是推進改革開放和民主法治的工具。”

    面對危機,審計方式不斷創新,充分發揮免疫功能

    2008年因為汶川特大地震、北京奧運會、國際金融危機這些重大事件的發生,註定成為國人記憶中難以磨滅的時間節點。對於劉家義和他所從事的審計事業而言,同樣面臨重大的考驗。

    震驚中外的“512”汶川特大地震,對於籍貫重慶、擔任審計長僅僅兩個月的劉家義而言,家國之痛尤為深切,發揮審計作用,管好、用好這些救命款物,更是重任在肩。 

    關口前移,提前介入,跟蹤審計,大地震催生出嶄新的審計方式,既有效地保證了救災款物用在百姓身上,也更好地維護了政府的公信力。

    在抗震救災資金物資審計中,全國1.2萬餘名審計幹部對3.2萬多個部門和單位的救災款物進行了全方位、全過程的跟蹤審計,延伸調查了重災區的3800多個鄉鎮、9500多個村和7.6萬多戶受災群眾。

    劉家義説:“通過抗震救災資金物資審計工作,有效防止了抗震救災的資金和物資在使用過程中出現問題,實現了‘保證不出問題,少出問題,至少不出大問題’的目標。”

    積極探索創新審計方式是審計署2008年到2012年的五年規劃中的一大亮點。規劃提出,對關係國計民生的特大型投資項目、特殊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事項、重大突發性公共事項、國家重大政策措施的執行試行全過程跟蹤審計。

    審計署組織對93個北京奧運會場館建設項目進行全過程跟蹤審計,審計項目總投資佔全部項目總投資的99.82%。對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的79個重點項目進行階段性跟蹤審計。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審計署緊急部署開展對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實體經濟、商業銀行和中小企業的影響等審計和調查。

    據劉家義介紹,截至目前,審計署已結合中央預算執行審計,摸清了中央新增投資的計劃下達、資金分配和項目建設進度等情況,同時延伸審計了18個省(區、市)對中央新增投資的分配、管理和使用情況,對種糧農民直補等支農資金、政府投資建設保障性住房等10項重點資金項目和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京滬高速鐵路等5個重大投資項目的審計或跟蹤審計也在逐步推開。總體上看,已經初步建立起一個沿著財政資金流向跟進,覆蓋中央和地方、資金和項目、管理和制度的全方位的審計監督網路。”

    劉家義説:“對這些重特大項目進行全過程跟蹤審計比事後監督更重要,要把問題發現在前面,問題查出得越早、解決得越快,損失就越小。” 

    在劉家義看來,審計工作的首要任務就是維護國家經濟安全、保障國家利益、推進民主法治、促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他説:“一個國家就像一個人的肌體一樣,必須有一個‘免疫系統’來保護它的健康、安全。審計恰恰就是這樣的一個‘免疫系統’。因此,預防、揭示、抵禦經濟運作中的各種矛盾和各種病害的功能,就落到了專門的監督機構——審計機關的頭上。”

    打鐵必須自身硬

    劉家義的書櫃裏有這樣一張照片,人民大會堂萬人大禮堂璀璨穹頂之下,他眼望前方,表情肅穆。

    劉家義説:“每次看到這張照片,就覺得有一種莊嚴的使命感。審計工作要向人民負責,也要接受人民的監督。”

    在今年9月1日審計署發佈的2009年第12號審計結果公告中,出人意料的是,審計署點了自己的名,發現了諸如預算未細化到具體項目、未細化項目支出預算等問題。

    這一舉動引起社會熱議,絕大多數贊同和支援審計署“自揭家短”,也有人質疑審計署作秀。

    劉家義説:“審計署作為中央預算執行部門,理應也在被審計和公告之列。出於這種考慮,今年起,我們開始公告自身的審計結果。其實,一直以來,審計署每年都要對自己進行審計,只不過對外公告審計結果今年是第一次。”

    對自身查出的問題,審計署迅速做出反應,要求按照國家法律、法規,該糾正的糾正,該規範的規範,該整改的整改。同時,還專門召開審計長會議,認真總結經驗教訓,舉一反三。

    常言説,打鐵必須自身硬。近年來,審計署積極採取措施,強化自身免疫功能。加強和改進內部預算執行的監督檢查制度,對特派辦津補貼發放、固定資産管理情況開展了檢查;加強思想道德和職業道德教育;加強能力建設,為審計事業科學發展提供可靠的人才支撐。

    劉家義很喜歡擺放在辦公室窗臺上的一幅十字繡,鮮紅的審計署標誌在白底的映襯下分外醒目。

    這是審計署2009年度新錄用公務員初任培訓全體學員手工製作並送給他的。因為審計長給他們上的第一課就是以“責任、忠誠、清廉、依法、獨立、奉獻”為重點的審計文化理念教育。

    劉家義説:“我們一直強調,審計機關一定要用審計別人的標準來要求和約束自己。要求人家做到的,自己沒有理由不做到。”

    也許正是有了這樣的底氣,26年來,審計機關和廣大審計人員堅持原則,敢於碰硬,對發現的問題一查到底,為配合有關部門嚴厲打擊經濟領域的違法犯罪活動提供了重要線索。

    劉家義説:“去年,我們移送了119件重大案件線索,其中涉及廳局級幹部的有42件。”

    在劉家義看來,審計不僅要揭露問題,更要對産生這些問題的深層次原因進行分析、揭示和反映,促進改革體制、健全法制、完善制度、規範機制、強化管理、防範風險,提高經濟社會運作品質和績效,增強經濟社會運作的“免疫力”,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他説:“我最高興的時刻就是通過審計揭示出重大體制性問題,對完善制度規範機制發揮了積極作用,通過審計揭露查處重大違法違規行為,為國家發展清除了蛀蟲,以此回報黨和人民對我們的信任與期待。”

編輯:楊永青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