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新中國成立60週年 -- 部長訪談

陳竺談新中國60年醫藥衛生事業

時間:2009-09-16 10:46   來源:新華網

9月10日,衛生部部長陳竺接受採訪。新華社記者 張鐸 攝

 

    新華網北京9月15日電(記者 周婷玉)題:告別“缺醫少藥” 實現全民“病有所醫”──衛生部部長陳竺談新中國60年的醫藥衛生事業

    從一個“赤腳醫生”到衛生部部長,陳竺切身體會過缺醫少藥年代的無奈,同時也見證了新中國60年來醫藥衛生事業的跨越發展。

    回顧過去,他的話擲地有聲:“我們把‘東亞病夫’的帽子徹底扔進了太平洋”;展望未來,他信心滿懷:“我們終將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

    每人平均壽命突破“七十古來稀” 人民健康水準顯著提高

    2009年9月10日,衛生部應急指揮中心。看著大螢幕上各地通過網路直報過來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數字,陳竺説:“儘管當前防控形勢嚴峻,但是我們有信心打贏這場防疫戰。”

    陳竺的信心來源於這樣的事實:在全球死亡數千例的情況下,我國至今尚無甲型H1N1流感死亡病例;我國在全球率先完成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臨床試驗,並成為首個可以應用這一疫苗的國家。

    兩個月前,他伸出胳膊,成為全國第一位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受試者。“為了人民健康,醫務人員應該帶頭。”陳竺説,目前看來,國産疫苗是安全的。

    陳竺指出,在過去的60年中,以疫苗、抗生素等為代表的醫藥科技發展迅速,深刻地改變著人類的生命進程,在維護人民健康方面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

    60年來,我國基本消滅了天花、絲蟲病,實現了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無脊髓灰質炎目標,兒童白喉已連續20年無報告病例。

    曾經被稱為“國病”的乙型肝炎,也通過接種疫苗等措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自2002年國家將B型肝炎疫苗納入免疫規劃以來,全國B型肝炎病毒攜帶率已從11%降到了7%,嬰幼兒攜帶率更是低於2%。

    陳竺説,在這一次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中,我國還要為15歲以下兒童補種B型肝炎疫苗。“這種努力持之以恒,B型肝炎發病就會明顯降低,希望2015年B型肝炎病毒攜帶率降到6%以下,儘早將‘B型肝炎大國’的帽子摘掉。”

    目前我國已經有13種疫苗覆蓋到15種疾病,這極大地改善了人民的健康水準。

    新中國成立前,中國人被稱為“東亞病夫”,每人平均壽命只有35歲,但現在每人平均壽命已經達到73歲,完全突破了人生“七十古來稀”的局限。  

    走出“缺醫少藥”的困境 醫療服務體系不斷健全

    上世紀70年代,在衛校實習的陳竺看到一個血友病的孩子,牙齦一直出血,因為沒有藥品,三天后孩子走了……那是陳竺感覺極度無助的三天。

    1978年報考上海第二醫學院研究生時,儘管當時心血管和胃腸道疾病也都是熱門,但陳竺毅然選擇了血液病專業。因為那三天的記憶一直在他腦海中揮之不去。

    經過20多年研究,我國在抗擊最為凶險的白血病之一──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方面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績,使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患者的55年生存率從百分之十幾提升到90%。陳竺就親身參與了這道難題的攻克。

    從1970年到1978年,中國的農村嚴重缺醫少藥,“赤腳醫生”們只能靠“一根針、一把草”為百姓看病,抗生素在當時被認為是奢侈的藥品……那是陳竺永遠難忘的8年。

    陳竺説,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醫療資源極度匱乏,醫務人員只有10萬人,每萬人只有2張床,技術水準低下,醫藥和設備産業幾乎是一紙空白。“怎麼樣發展醫療衛生事業,提升醫療服務水準,構建完整醫療服務體系,是老一輩衛生人普遍的困惑。”

    經過60年的努力,我國醫藥衛生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08年全國擁有衛生機構27.8萬個,醫療衛生隊伍600余萬人,每千人2.8張床。説起這些,陳竺如數家珍。

    同時,我國的醫藥和醫療儀器産業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1978年後每年都以16%的速度在增長,而且還大量出口,不斷開拓國際市場。2007年,全國醫藥工業總産值達6679億元,醫藥貿易出口額246億美元。

    陳竺説:“我國現在總體的醫療品質和主要的健康指標有了大大的提高,醫療服務水準明顯提升,可以説已經形成了完整的醫學體系。”

    農村醫療格局的變化更是讓人欣喜。陳竺説,現在我國農村擁有縣、鄉、村三級醫療服務體系,醫療隊伍素質在不斷提升。2008年底全國共有村衛生室60余萬個,鄉村醫生90余萬人。在深化醫改中,國家還投入鉅資改善縣級醫院的服務能力,力爭使百姓大病不出縣。

    “另外,近年來,我國農民還第一次有了一個以政府投入為主的醫療保障制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陳竺説,2002年試點以來,我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已覆蓋全國所有含農業人口的縣(市、區)。在全國,包括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在內的各類保障制度覆蓋了超過10億城鄉居民,多層次醫療保障制度框架正在形成,為廣大城鄉居民化解醫療風險建立了保護屏障。 

    醫改針對“看病難、看病貴”下藥 醫藥衛生事業繼續在攻堅克難中前行

    1989年7月3日,陳竺結束了在法國5年的學習,帶著幾大箱資料和儀器,踏上了回國的旅程。“當時出國留學的使命就是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知識水準,然後回國。”他説,“任何時候,都要講信用,要實現自己對祖國的承諾。”

    18年後的同一天,已被任命為衛生部部長的陳竺跟中科院的老部下話別。他説:“這關係到13億中國人的切身利益,責任重大,確實壓力很大。”

    這相隔18年的人生轉變,對陳竺而言,都是為了同樣的信念,那就是維護祖國百姓的生命健康。

    剛上任的陳竺,面臨著社會對“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的熱議。“如何為13億人民提供一個基本醫療服務和公共衛生服務體系,以及相應的保障體系,這一挑戰在世界上還沒有先例。”

    陳竺認為,“看病難”主要是醫療資源的配置不合理,特別是優質醫療資源都集中在大城市,老百姓找到好醫生不容易;“看病貴”,一方面是醫療費用的上漲明顯高於人們收入的增長,另外是個人支付比例過高。

    “醫改就是對準‘看病難、看病貴’下藥的。”他説,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就是要緩解和減少由於疾病造成的貧困,基本藥物制度要保證藥物物美價廉,完善基本醫療服務體系是為了方便群眾就醫,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為了預防重大疾病。

    另外,公立醫院改革是難點、也是熱點。陳竺説:“儘管不好控制,但它集中了看病就醫的諸多矛盾,所以必須進行改革。”今年,公立醫院的改革試點將在全國12個城市啟動。

    “任何醫改方案都很難讓每個人滿意。”對深化醫改的長期性和艱巨性,陳竺有著充分的心理準備。

    他説,工業化、城鎮化、人口老齡化、疾病譜變化和生態環境變化等都將給醫藥衛生工作帶來新的挑戰,人民群眾也對醫療衛生服務不斷提出新的要求和期盼。

    “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準,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偉大目標,正是衛生工作最重要的任務。”陳竺深信,我國的醫藥衛生事業將在攻克一道道難題中創造新的輝煌業績。

 

編輯:楊笑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