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新中國成立60週年 -- 部長訪談

農業部部長孫政才闡述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成就和新形勢新任務

時間:2009-09-15 15:28   來源:人民網

  新中國成立60年來,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實現了歷史性跨越,農業農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業生産持續發展,農村經濟全面繁榮,農民生活顯著改善,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全局做出了巨大貢獻。當前,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處在歷史最好時期之一。新時期推進農村改革發展任重道遠,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紮實工作,開拓創新,不斷開創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新局面。

  60年來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實現重大歷史性跨越

  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領導億萬農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膽改革、積極探索,不斷推進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項事業全面發展。歸納起來,有六個方面的歷史性跨越:一是農産品供給狀況持續好轉,糧食等主要農産品産量和每人平均佔有量大幅提高,實現了主要農産品由長期短缺向總量平衡、豐年有餘的歷史性跨越。我們依靠自己的力量,用世界不足9%的耕地成功解決了世界近21%人口的吃飯問題,糧食、蔬菜、水果、肉類、水産品等主要農産品産量連續多年居世界第一。二是農業綜合生産能力顯著增強,農業技術裝備有了長足發展,實現了農業發展由粗放生産向集約化水準不斷提高的歷史性跨越。2008年,全國農機總動力達到8億千瓦,是1978年的66倍;農機作業水準持續提高,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準達到45%,比1978年提高24.8個百分點。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由改革開放初期的27%提高到目前的50%左右。三是農村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品質和效益逐步提高,實現了農村經濟由第一産業為主向三次産業協調發展的歷史性跨越。四是農民收入穩步提高,生活條件顯著改善,實現了農民生活由溫飽不足向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1949年到2008年,全國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由44元提高到4761元。農村貧困人口大幅減少。五是農村體制機制不斷完善,農村發展活力顯著增強,實現了農村經濟制度由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歷史性跨越。六是農村面貌明顯改善,工農城鄉關係不斷改善,實現了城鄉經濟社會由二元結構向加快融合的歷史性跨越。與此同時,農業對外開放不斷深化,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農業對外開放格局。

  農業農村發展的巨大成就,對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具有重大意義。糧食等主要農産品穩定發展,為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為增加農村消費和擴大內需創造了重要條件;農村改革的偉大實踐,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行了創造性探索;農村安定和諧,為實現國家長治久安、保持社會大局穩定提供了有力支撐。

  60年農村改革發展的偉大實踐,取得了豐碩的理論成果,積累了寶貴的實踐經驗,主要是堅持把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我國革命、建設、改革的根本性問題,堅持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堅持保障農民物質利益和民主權利,堅持調整不適應生産力發展要求的生産關係,堅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最根本的是我們黨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始終不渝地高度重視並認真解決好“三農”問題,從而極大地調動了億萬農民的積極性,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社會生産力,極大地改善了廣大農民物質文化生活,併為整個國家的改革發展穩定奠定了堅實基礎。

  新時期農業農村經濟發展面臨新的形勢和任務

  進入新世紀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根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現代化建設全局的客觀要求,提出了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要求,明確了統籌城鄉發展的基本方略,作出了我國總體上已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發展階段的基本判斷,制定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針,規劃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發展現代農業的基本任務;連續出臺了6個中央1號文件,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專門就新形勢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作出了重大部署,形成了新時期比較完整的“三農”工作指導思想和政策體系。在這一系列重大政策舉措的推動下,“三農”發展進入歷史上最好的時期之一。今年以來,儘管遭遇國際金融危機和特大乾旱等不利影響,農業農村經濟依然繼續保持良好發展勢頭,夏季糧油喜獲豐收,農業各行業協調發展,農民繼續增收。

  當前,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已處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但也必須清醒地看到,農業基礎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強;農村發展仍然滯後,最需要扶持;農民增收仍然困難,最需要加快;城鄉發展失衡仍然突出,最需要統籌。

  黨的十七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的奮鬥目標,十七屆三中全會對加快農村改革發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確了到2020年農業農村發展的基本目標任務。根據有關規劃要求,2020年,我國糧食綜合生産能力要達到10800億斤以上,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要比2008年翻一番。如期實現發展目標,意義重大,任務艱巨。我們必須切實增強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意識、憂患意識,堅持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戰略任務,把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作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作為根本要求,全面審視農業農村經濟的階段性特徵,認真剖析現代農業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毫不鬆懈地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努力推進確保糧食等主要農産品有效供給、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確保農産品品質安全、加快農業科技進步、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加強農業資源環境保護、強化農業支援保護體系,擴大農業對外開放,實現農業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不斷開創農業農村改革發展新局面

  在新的歷史階段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全會部署,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把農業發展放到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大格局中,把新農村建設放到整個現代化建設的大格局中,把農民增收放到國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大格局中,通過制度創新和政策調整,加快形成統籌城鄉發展的體制機制,在統籌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進程中不斷開創農村改革發展新局面。

  要堅持統籌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統籌推進“三化”,核心是堅持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關鍵是要調整國民收入分配關係,投入的重點向農業農村傾斜。要在推進工業化進程中,繁榮農村經濟,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在城鎮化發展中,加快小城鎮發展,促進農民向市民轉變;在農業現代化建設中,提升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在統籌“三化”中,構建農民持續增收長效機制,解決好農民轉移就業面臨的問題。

  要加快建立健全現代農業支撐體系,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步伐。堅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立足我國基本國情和農業發展階段,遵循農業現代化建設的一般規律,以保障農産品供給、提高農民生活水準、促進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全面提高土地産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産率。要在實踐中科學把握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基本要求:一是從我國人多地少、農業資源緊缺的實際出發,始終堅持立足國內生産實現糧食等主要農産品基本自給的方針,切實保護資源,加強農業基礎建設,保障農産品有效供給;二是從我國農戶規模小、經營分散的實際出發,始終堅持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推進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不斷滿足農業生産力發展的新要求;三是從我國農村生産力水準低、生産方式較為粗放的實際出發,加快推進農業科技進步,著力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不斷提高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品質;四是從我國農業比較效益低的實際出發,繼續穩定完善強化強農惠農政策,建立完善農業支援保護體系,努力構建支援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五是從我國破解城鄉二元體制任務艱巨的實際出發,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努力形成城鄉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六是從我國農産品市場與國際市場融合日益加深的實際出發,擴大農業對外開放,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保障國內産業和供給安全;七是從我國農村地域廣、農業發展不平衡的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循序漸進,積極探索建設現代農業的多元模式。要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現代農業支撐體系,建立健全現代農業産業技術體系、現代農業産業工程體系、現代農業政策體系、現代農業制度體系、現代農業人才支撐體系和現代農業市場體系。

  要按照統籌兼顧原則,堅持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政策取向。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要處理好各種利益關係,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形成合力。要堅持穩定制度、強化責任、保護資源、補貼農民、投入農業、獎補大縣、理順價格、提升科技、統籌內外、健全法制。

  農業部門將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開拓創新,紮實工作,千方百計保證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産品有效供給,千方百計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為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做出更大貢獻。 ( 農業部部長 孫政才)

編輯:楊笑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