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新中國成立60週年 -- 部長訪談

共和國部長訪談錄:興修水利 利國惠民——訪水利部部長陳雷

時間:2009-09-10 09:53   來源:新華網

    圖為水利部部長陳雷 。“最近忙於防汛抗旱防颱風,直到今日才有機會接受你們的採訪,感謝你們長期以來對水利工作的關注和支援。”在趕赴江西考察水利工作之前的間隙中,在水利部一間普通的會議室裏,水利部部長陳雷見到記者後首先笑著説道。
    這位部長作風樸實、沉穩幹練。2005年3月,陳雷從水利部副部長任上調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任黨委常委、常務副主席,2007年4月任水利部部長、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副總指揮。在近3年時間裏,他經歷了防控淮河流域性大洪水、抵禦南方低溫雨雪冰凍災害、艱苦卓絕的水利抗震救災及應對“莫拉克”等多個颱風,奔波在災情一線,奔波在田間地頭,奔波在深山峽谷,肩負著興水利、除水害的重任。新華社發

    新華網北京9月9日電 題:興修水利 利國惠民——訪水利部部長陳雷

    新華社記者姚潤豐     

    “最近忙於防汛抗旱防颱風,直到今日才有機會接受你們的採訪,感謝你們長期以來對水利工作的關注和支援。”在趕赴江西考察水利工作之前的間隙中,在水利部一間普通的會議室裏,水利部部長陳雷見到記者後首先笑著説道。

    這位部長作風樸實、沉穩幹練。2005年3月,陳雷從水利部副部長任上調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任黨委常委、常務副主席,2007年4月任水利部部長、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副總指揮。在近3年時間裏,他經歷了防控淮河流域性大洪水、抵禦南方低溫雨雪冰凍災害、艱苦卓絕的水利抗震救災及應對“莫拉克”等多個颱風,奔波在災情一線,奔波在田間地頭,奔波在深山峽谷,肩負著興水利、除水害的重任。

  洪水來時有序應對,大旱之年確保豐收。60年來,新中國先後戰勝了七大江河發生的較大洪水50次,嚴重乾旱17次,防汛抗洪累計減災效益3.93萬億元,抗旱減災年均挽回糧食損失4059萬噸。

    提起今年的汛情旱情,許多人都在憂心:年初北方8省冬麥區發生50年一遇的嚴重旱情,汛期全國210余條江河發生了超過警戒水位或保證水位的洪水,“莫拉克”等6個颱風接踵而至……但近日公佈的數據令人振奮:今年汛期,全國重要堤防無一決口,因洪澇災害死亡人數較常年減少近8成,大旱之年奪得夏糧豐收。

    在水旱災害如此嚴重的情況下,何以能取得這樣的成就?陳雷分析説,新中國成立60年來,我國堅持興利除害結合,防汛抗旱並舉,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配合,防汛抗旱工作走上了正規化、現代化、法制化的道路。

    一組頗具説服力的數據,印證了我國防洪抗旱減災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

    60年來,全國防洪減災直接經濟效益累計達3.93萬億元,因災死亡人數由20世紀50年代的年均8976人,降低到2001年以來的年均1507人。

    60年前,旱情監測和預報預警手段幾乎是空白。而現在初步建立了全國旱情監測、預報和抗旱指揮決策支援系統。1991年以來,平均每年抗旱澆地面積4.6億畝,年均挽回糧食損失4059萬噸。

    ……

    “黨中央、國務院把水資源同糧食、石油一起作為國家的重要戰略資源,1998年到2008年中央水利建設投資總量是1949年到1997年總量的5.5倍,幹成了一些多年想幹而沒有條件幹的大事。”陳雷説,60年來,我國先後戰勝了七大江河發生的較大洪水50次,較大嚴重乾旱17次。60年前澇則汪洋一片,旱則赤地千里的景象不復存在了。 

  水利興天下定,天下定人心穩。60年來,一項項重點水利工程發揮效益,一片片綠洲奇跡般誕生,一個個民生水利工程潤澤山峁,水利為農業乃至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成為促進國家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成為造福人民群眾的歷史豐碑。

    “善治國者,必先除其五害,五害之屬,水為最大。”“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防範水患任何時候都不能鬆懈,興修水利任何時候都不能鬆勁”……新中國成立60年來,一個嶄新的時代孕育了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南水北調工程等一大批經典水利工程,華夏大地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水利建設熱潮。

    “新中國水利事業的命運同國家的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 60年的成就充分説明,水利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地位不可動搖。”陳雷説,60年來,國家投入上萬億元開展大規模水利建設,如今,在千古成災的大江大河兩岸,矗立起濃蔭覆蓋的“萬里長城”,上百條巨龍似的新開運河正按照人們的需要吞波吐浪,把洪澇之災變成了灌溉、發電和舟楫之利。

    江河治理成效顯著。我國已建成江河堤防28.69萬公里,是新中國成立之初的7倍,相當於環繞地球赤道7圈多。大江大河主要河段基本具備防禦新中國成立以來發生的最大洪水的能力。

    城鄉供水能力大幅提升。截至2008年底,全國各類水庫數量從新中國成立前的1223座增加到86353座,年每人平均用水量從187立方米增加到440立方米,解決了2.72億農村人口的飲水困難和1.65億農村人口的飲水不安全問題。

    農田水利基礎得到夯實。全國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2.4億畝擴大到目前的8.77億畝,佔世界總量的20%,居世界首位。以佔全球約6%的淡水資源、9%的耕地,保障了佔全球21%人口的溫飽和經濟發展。

    “要説新中國治水的歷史經驗,必須堅持圍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把水利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必須堅持用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指導水利實踐;必須堅持把改善民生作為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須堅持在治水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必須堅持把體制機制創新作為水利發展動力;必須堅持把依法治水作為水利發展的重要保障。”陳雷表示。 

    民生水利,惠澤民生。60年來,從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到水利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命脈,再到水利是惠及億萬群眾的民生工程,水利工作者一步一個腳印,在實踐中逐步探索著尊重自然、認識規律、與時俱進的治水方略。

    時空分佈不均,洪澇災害頻發,我國是世界上治水難度最大的國家。伴隨著新中國成長的步伐,以日益增強的綜合國力為後盾,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水利工作者對治水思路開始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實踐。

    “60年來,水利人始終沒有停止對治水規律、治水思路、治水方略的探索和實踐。特別是近年來逐步形成了堅持以人為本,堅持人水和諧的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讓老百姓從水利發展中得到更多實惠,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確保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陳雷説,將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轉化為實踐,民生水利是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一切水利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事實上,按照民生水利的現實訴求,當下,全國正在以空前的規模全力打好新形勢下水利建設攻堅戰:確保2010年年底完成6240座大中型和重點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任務;力爭3年內基本解決原規劃確定的農村人口飲水不安全問題;力爭用3年至5年時間完成260多處大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任務,2020年基本完成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到2010年完成400個水電農村電氣化縣建設……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民群眾對水利的需求更加多樣化,水資源作為基礎性自然資源、戰略性經濟資源和生態與環境的控制性要素,水利作為基礎性和公益性事業,必須順應人民群眾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努力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更高程度、更好水準上造福人民群眾。”陳雷説。

    為政之要,在於治水。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水利事業面臨“水多,水少,水臟、水渾”等挑戰,通過以科學發展觀統攬全局,統籌水利事業的改革與發展,實現四個突破,建成四個體系,保障四個安全。

    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以連續暖冬、特大乾旱、超強颱風等為標誌的極端氣候事件已經呈現逐漸增強之勢。與此同時,隨著我國進入資源瓶頸越來越顯著的經濟轉型期,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社會和擴內需保增長促發展惠民生的現實要求下,水利部無疑成為承擔著保障民生、節能降耗、基礎設施建設重任的部門之一。

    “儘管我國水利事業取得了輝煌成就,但水多、水少、水臟、水渾四大水問題依然存在,未來發展任重道遠。”陳雷向記者坦言他的“危機感”:我國每人平均佔有水資源量僅為世界每人平均佔有量的28%,全國單方水GDP産出僅為世界平均水準的1/3,全國近2/3的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農業平均每年因旱成災面積達2.3億畝左右,1/3以上的國土面積存在水土流失問題。

    “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當前水利發展也面臨十分難得的機遇,水利發展將迎來黃金時期。”陳雷説,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2010年底前完成全國6240座大中型和重點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任務等一系列多年期盼解決的大事,國家還把水利作為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重點領域,大幅度增加了水利投資。

    “水利部門的工作一年四季沒有松氣的時候,汛期忙於防汛搶險,冬春時節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平時還有繁重的水利建設和管理任務。我們經常要到一線去,有時一天要跑一千多公里,清晨出發深夜才能返回,跋山涉水,披星戴月。有時途中還會遇到塌方、泥石流,險象環生。”採訪即將結束時,陳雷向記者表示,“我最大的期盼和心願就是風調雨順、江河安瀾、山清水秀、國泰民安。”

    “我也希望全社會都能夠更加關心水、愛惜水、節約水、保護水,讓中國的水更好地造福中華民族,更多地惠澤子孫後代。”陳雷動情地説。

 

編輯:楊笑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