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新中國成立60週年 -- 部長訪談

商務部長陳德銘談“兩個市場”促發展

時間:2009-09-08 11:17   來源:人民日報

 

商務部部長 陳德銘

   【提要】

  新中國成立60年來,我國內外貿易和國際經濟合作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逐步形成。國內市場繁榮活躍,外貿實現歷史性跨越,吸收外資帶來巨變,“走出去”戰略初具規模。

  在商務部長陳德銘的辦公室裏,一幅插著很多小旗子的世界地圖,標記了近一兩年他跑過的國家和地區。

  國際金融危機使我國外部經濟環境空前嚴峻,肩負“穩外需,保出口”的重托,他和屬下的出差頻率比過去高出一倍以上。

  作為共和國同齡人,陳德銘對60年來中國商務事業的巨變感觸頗深:“我們經歷了從計劃經濟下搞商務到市場經濟下搞商務、從一個封閉半封閉國家成為融入多邊貿易體系的世貿組織成員,而改革開放30年來特別是2001年加入世貿後,是60年裏商務發展最快的時期。”

  對外貿易大跨越

  陳德銘介紹,1950年,新中國的外貿總額只有11.3億美元;2008年,外貿總額逾2.56萬億美元,是1949年—1978年總和的15倍,躍居全球第三大貿易國。今年上半年我國超過德國,已成最大的出口國。貿易夥伴由1950年的十幾個增至220多個,商品結構由新中國成立初期以初級産品出口為主轉向以勞動、資本和技術密集型製成品出口為主,從“中國製造”朝著“中國創造”邁進。大江南北,千軍萬馬做外貿,再也不是十幾家專業外貿公司一統天下了。

  “這主要得益於國家實行了改革開放政策,向世界袒露胸懷,放開市場,讓國外的資本和先進管理、設備、技術到中國來,由此積累起我們自己的産業基礎、優秀人才,擴大了出口規模。中國的開放也給世界各國帶來商機,年進口額逾萬億美元。今年我們已數次組團赴歐美採購,促進了雙方的投資和經濟技術合作,對緩解這些國家在危機下的壓力也很有幫助。”陳德銘説,以WTO多哈回合談判為例,以前談判由幾個主要發達經濟體主導,但2008年,中國首次進入談判核心層,在更有利的位置上參與規則制訂,擁有了更多話語權,這與中國外貿的迅速增長有很大關係。《紐約時報》評價:“隨著中國的崛起,全球貿易格局已不可逆轉地改變。”

  利用外資促巨變

  對於利用外資,曾任蘇州市委書記的陳德銘有著切身體會。有人説,蘇州人是用新加坡的錢發展了蘇州,創造了著名的“蘇州模式”。對此,陳德銘回憶:“當時決定引進一個國家和我們全面合作去開發建設。在與新加坡共建蘇州工業園區的過程中,對方有許多值得借鑒和學習之處,最重要的是那種高標準、嚴格的管理,比如他們對城市建設、基礎設施設計、地下隱蔽工程等都有非常高的要求。又如在城市裏建中央商務區,外面是住宅區,再外是工業區,使人每天消耗的能量、碳排放量達到最低。另外還有他們的親商服務像一站式審批等,至今仍有很多開發區在借鑒那些經驗。”

  直到1978年,外資在中國幾乎為零。最近30年,我國吸收外資從無到有、從少到多,截至2009年6月底,全國累計批准設立外商投資企業67萬家,累計實際使用外資逾9000億美元,連續17年成為世界上引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我覺得這種勢頭還會延續。改革開放後,中國的經濟增長態勢持續良好,加上開放的投資政策、完善的政府服務、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等,外資大量涌入中國是必然選擇。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産品賣得出去,外商看到了中國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加快進程,具有龐大的潛在市場。”數一數全球跨國公司500強,有480多家來華落戶,外商在華設立研發中心約1200家。吸收外資的重點已從輕紡等一般製造業發展到高新技術産業以及金融、諮詢等現代服務業。

  “走出去”海闊天空

  在“引進來”之後,中國自1997年提出實施“走出去”戰略。陳德銘説:“我國每人平均GDP超過3000美元,而且外匯儲備位居全球第一,到了有能力對海外進行投資的時候。同時我們也有這種需要,很多資源還要進口,在從‘貼牌’到‘創牌’中也要把我們的優勢跟海外進一步糅合起來。中國必須從全球視野考慮發展問題,平衡國際收支。”

  我國對外經濟合作始於上世紀70年代,加入世貿後的2002年—2008年間,對外直接投資從27億美元增至521億美元,6年猛增近20倍。對外承包工程、對外勞務合作、對外設計諮詢三項合計年營業額,從1978年的0.3億美元升至2008年的651億美元,增長2000多倍。對外援助可圈可點,近5年為發展中國家援建億元以上標誌性項目29個,培訓各類人才2.4萬名。

  消費結構漸升級

  談起內貿,陳德銘説:“這次金融危機讓我們看到,我國比任何國家都有更大的迴旋和調整餘地,因為有13億人的消費市場,所以要更多地擴大內需,把外需減少的這部分盡可能補上去。”1949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僅為277億元,2008年達10.8萬億元,增長390倍,年均增長10.6%。我國徹底揮別困擾人們多年的短缺時代,商品供應充裕,消費結構不斷升級,超市、專賣店、網購、綜合購物中心等新型業態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選擇,農村流通網路日趨改善,城鄉消費增速差距逐步縮小。

  “面對危機衝擊,我們要抓好流通環節,降低費用,豐富人民生活,促進産業升級。像汽車、家電下鄉補貼政策,一下子對汽車和家電消費産生了很大拉動作用,也緩解了國內因為外需減少而産能過剩加劇的矛盾,最近又推出汽車、家電‘以舊換新’等一系列舉措。擴大消費、搞活流通,立足點還是要抓好流通體系網路建設。”陳德銘説。

  堅持開放不動搖

  商務部的前身歷經幾變。1949年新中國成立了中央貿易部,但那時的外貿主要是調劑餘缺。1982年,外貿部、外經部和國家進出口委、外資委的職能整合成外經貿部。2003年3月,原外經貿部與原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管理內貿的部分職能整合,新組建了商務部。這些變化,折射出我國一步步走向統籌外需與內需、統籌“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決心。

  “60年的實踐證明,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堅持走有中國特色的商務發展道路,堅持對外開放不動搖,堅持以改革為動力,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是我國商務事業連創輝煌的重要經驗。”陳德銘表示:“我們要繼續保持適度較快的發展,不僅是國內消費,也有進出口,但是重點會從‘量’轉到‘質’,轉到調整結構。我們把未來的發展,特別是最近5年、10年的發展建立在一個非常審慎又充滿希望的角度考慮,因為考慮這個目標時,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還在延續,全球消費仍在萎縮,所以要研究今後5到10年世界上尤其是發達國家,他們的消費會在一個什麼水準,世界産業結構調整的走勢如何,中國的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有多大,又能提升到一個怎樣的水準。緊緊把握今後世界經濟的亮點、增長點,引領中國産品與服務及時調結構、促轉型,不斷增強國際競爭力,使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我國商務發展依然保持持續較快發展的好局面。從預期看,前景是光明的,我信心非常足。”

編輯:楊笑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