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著《中國民間歌曲 西藏卷》《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整合 雲南卷》的付梓印刷,《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整合 西藏卷》《中國曲藝音樂整合 浙江卷》的出版,由中國音樂家協會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編輯辦公室主持編纂,耗時30年,傾注幾代音樂工作者心血的《中國民間歌曲整合》《中國戲曲音樂整合》《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整合》《中國曲藝音樂整合》4部119卷整合志書全部編輯完成。在中國音樂家協會成立60週年之際,這一系列巨制的呈現,無疑將在中國音協的歷史上記下厚重的一筆。
中國民族民間文藝整合志書全套共10部,作為國家“六五”計劃啟動,由全國30個省市(區)文化廳、文聯等有關部門共同參與,約有10萬人參與了資料蒐集整理編寫工作,審稿和編輯工作由文化部、中國音樂家協會、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各總編輯部負責,出版由1988年成立的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統籌安排。1983年3月,《中國民間歌曲整合》《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整合》《中國戲曲音樂整合》《中國曲藝音樂整合》的編纂被確定為“全國藝術學科重點科研項目”。1997年,全部10部文藝整合志書被確定為國家級社科基金資助重大科研項目。
1979年7月1日,這是個載入史冊的日子,文化部、中國音協聯合發起對我國民族民間音樂進行一次全面系統的收集、整理,並頒發了《收集整理我國民族音樂遺産規劃》,要求全國各地重新啟動這一工程,並全面詳盡地對戲曲音樂、民族民間器樂曲、曲藝音樂和古琴曲等我國極為豐富的民族民間音樂遺産進行“有計劃、有步驟和系統、全面地收集整理”。文件對全國民族民間音樂遺産的蘊藏情況和特點作出了分析,特別指出:我國民間音樂文化絕大部分的傳承特點為口傳心授,人在藝在,人去藝亡,“如不及時進行搶救和收集整理,就有失傳的危險”。文件下發到全國各省、市、自治區文化廳局和音協分會。由此,一項浩繁的音樂文化基礎建設工程全面拉開了序幕。中國音樂家協會為此成立了專門機構——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整合編輯辦公室,4部音樂整合的全國編委會和總編輯部也隨之成立並履行職責。
《中國民間歌曲整合》起步較早。1980年4月8日至15日,文化部和中國音樂家協會中國民族音樂整合編輯辦公室共同主持,在安徽蕪湖舉行了《中國民間歌曲整合》編選工作座談會。這是一次動員大會,也是工作實質性啟動的會議。後來,隨著國家經濟形勢的發展,各地人員履職情況發生變化,編輯進度受到一定影響,有的省卷編輯工作甚至出現了時斷時續或者停頓的現象。有的省卷工作非常難,只能靠總編輯部協調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共同組織全國專家來進行編選和記譜、撰稿。在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強有力的組織領導和總編輯部的溝通和督促下,全國範圍的工作倒也始終保持了工作的連續進行,至2008年西藏卷、雲南卷完成審稿工作,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卷本均終於編完,全部整合30卷,共計約5000萬字,洋洋灑灑,蔚為壯觀。通過這些卷本,人們看到祖國民間歌曲之豐富多彩,數量之多,堪稱世界之最。
《中國戲曲音樂整合》的起步階段,周巍峙、呂驥、李煥之、孫慎、馮光鈺、王民基等,都為此付出過巨大的心血和勞動。在中國音樂家協會中國民族音樂整合編輯辦公室的主持下,共舉行了4次全國性會議,這些會議對戲曲音樂整合工作的推動打下了基礎。1987下半年,緣于中國音樂家協會編輯力量的短缺,《中國戲曲音樂整合》交由文化部藝術研究院戲研所組織實施,全部戲曲音樂整合已于幾年前出版。
《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整合》于1984年3月在河北省石家莊舉行第一次全國編輯工作座談會。器樂曲整合所收的主要大類為各民族民間傳統器樂曲,其次是宗教音樂,還有在我國音樂文化中呈多樣性文化形態和意義的祭祀音樂,包括了全國各少數民族的原始宗教、薩滿神調、東巴教音樂等。歷史上宮廷祭祀音樂中的祭孔音樂、民間巫儺祭祀音樂,也都作了輯錄。明清宮廷音樂,作為一個大部類,根據相關省、市資料和研究情況,也本著不支解聲樂和器樂音樂的原則,完整地收入其中。全套30卷,6800余萬字,曲譜20000多首(套),圖片約2400幅,為人們提供了20世紀以來中國各民族民間器樂曲文化遺存的翔實而多姿多彩的資料。
我國各地區、各民族的曲種有300多種,其中以唱為主或説唱並重的曲種佔80%以上,曲藝音樂遺産非常豐富。《中國曲藝音樂整合》對這樣一份遺産進行了全國範圍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大規模收集整理和編輯出版,這在中國文化史上也是首次。因此,編輯《中國曲藝音樂整合》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艱難的民族音樂基礎建設工程。1984年5月,召開了第一次編輯工作會議,原中國音協主席呂驥、《中國曲藝音樂整合》主編孫慎、中國曲協副主席羅揚等出席會議並講話。30年來,除海南省因為沒有獨立的曲種而未立卷,全國其他省、市、自治區均有卷本出版,收錄入卷的曲藝品種達450多個,去掉重復性曲種,全國目前生存的300多個民間曲藝音樂品種,都有收集。全套曲藝音樂整合共收錄曲目唱腔選段約15000首(段),圖片約2000幅,入卷藝人約千人。
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整合系列叢書的編纂出版,自始至終得到了黨中央和國家有關機構以及各地方政府相關部門的關懷和支援,凝聚了全國上上下下幾代人的心力,他們把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無條件地匯聚到了這幾部音樂整合當中。沒有他們的努力,中國豐富多彩的民間音樂只能散落在鄉間僻壤,而有了這幾部整合志書,人們可以盡情盡興地飽覽祖國優秀的音樂文化遺産。這樣的豐功偉績,首先應該歸功於中國音樂文化界的前輩們,沒有他們的發起和努力推動,整套整合志書的問世難以想像。呂驥是《中國民間歌曲整合》的主編,但對其餘幾部音樂整合,也投入了許多心血與精力,在幾部音樂整合志書的前期工作中,他無不親力親為,參與方案的制定,參加各種會議,提供各種建議。周巍峙是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領導小組組長、《中國戲曲音樂整合》的主編、《中國民間歌曲整合》的副主編,10部整合志書工作的起始乃至全部工作的完成,他的付出最多,貢獻最大。在編纂工作方面,他提出了很多十分有益的編輯主張,在組織實施方面,尤其是在經費的運作方面,他跑遍了全國各省、市、自治區,溝通人員參與情況,交涉經費保障。中國音協的歷任領導孫慎、李煥之、李淩等同志,都投入了巨大心血。李淩是《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整合》主編,為這部整合蘊涵豐富的編纂特色貢獻良多。還有幾部整合的副主編丁鳴、黃翔鵬、袁靜芳、王民基,編委王耀華、李民雄、常樹蓬、劉恒之、謝功成,編審樊祖蔭、田聯韜、楊久盛、田青、項陽、崔憲、李真貴、喬建中、簡其華、胡坦、戴宏森、章輝、周青青等,他們都是音樂界這一領域的著名專家學者,對這幾部整合志書品質的保證,學術標準的把握,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各地方卷編輯部的專家教授、編輯人員、資料的收集者提供者,還有廣大的民間藝人,他們都在自己的位置上為幾部音樂整合志書的編纂出版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