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60年來,在黨的“二為”方向與“雙百”方針指引下,我國的戲劇事業迎著燦爛的陽光,沐浴著和諧的春風,在文藝百花園中姹紫嫣紅,爭奇鬥妍。在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幾代國家領導人的關懷和愛護下,在田漢、歐陽予倩、梅蘭芳、曹禺、張庚、李默然等德高望重的老一輩戲劇家及歷屆主席團率領下,60年來,中國劇協與全國的戲劇家和戲劇工作者共同努力,振奮精神,為中國戲劇事業的繁榮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中國劇協在與新中國同行的征程中不斷創造著一個又一個輝煌。
60年彈指一揮間,中國劇協將時刻牢記現階段我國文化工作的主題,高舉旗幟、圍繞大局、服務人民、改革創新,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勤奮的勞動,為人民奉獻更多更好的戲劇作品和時代經典,續寫中國劇協新的輝煌,為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做出更大的貢獻。
走遍全國的戲劇節
1988年中國劇協創辦了中國戲劇節,其宗旨是弘揚民族文化、展示戲劇創作成果、促進社會主義戲劇事業的繁榮。首屆中國戲劇節于當年12月6日至16日在北京舉辦,有30個演出團體、包括18個劇種的20臺劇目參加。劇目豐富、風格多樣、演出水準高,“民間性”和“群眾性”成為本次戲劇節的重要特色。夏衍在給首屆中國戲劇節的賀信中稱之為“民間戲劇節”,並説“這在建國以來的中國戲劇發展史上還是第一次”。正如曹禺在戲劇節獻詞中所稱“戲劇的生命力在民間,在群眾中”,這次戲劇節在北京和許多地方産生了強烈反響,很多劇團克服困難爭取參加戲劇節的熱情令人感動,社會各界包括資助單位都對這項活動給予了巨大關注和支援。第1屆戲劇節的口號是“沒有你們就沒有我們”,正是對社會各界的觀眾而提的。戲劇工作者的熱情與豪氣,群眾的厚愛和溫暖,給組織者增強了信心和勇氣。
楊尚昆、李先念、薄一波、宋任窮、鄧穎超等同志為首屆中國戲劇節寫了題詞或祝詞,鄧穎超同志在祝詞中説:“聽説這次戲劇節是戲劇界在社會各方的支援下舉辦的,有很鮮明的群眾性和民間性。這種戲劇和社會的相互理解和支援很好,我認為這可能是辦戲劇事業的一種方式。你們的奮鬥精神很好,我向你們表示敬意,也請通過你們向支援戲劇事業的觀眾朋友們表示敬意。”首屆中國戲劇節開幕式上“四演白蛇”,一炮打響。全國除個別省市外,都組織了觀摩團,人數達千余人,將“走向民間、走向社會”的戲劇節宗旨深刻地體現出來。
第2屆中國戲劇節是在中央提出的“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的精神鼓舞下,于1990年11月20日至12月10日在北京舉辦,李瑞環、宋任窮為戲劇節開幕剪綵,彭衝、洪學智、李力安、賀敬之等為戲劇節頒獎。27臺劇目輪流演出了一百多場,觀眾達十余萬人,觀眾興奮地説,看了戲劇節,等於走遍了半個中國,看到了祖國燦爛的戲劇文化,格外感到自豪和驕傲。
1993年開始,中國戲劇節走出北京,先後在福州(第3屆,1993年)、成都(第4屆,1995年)、廣州(第5屆,1997年)、瀋陽(第6屆,1999年)、南寧和柳州(第7屆,2001年)、西安(第8屆,2003年)、寧波(第9屆,2005年)、蘇州(第10屆,2007年)成功舉辦,並與當年的中國戲劇梅花獎頒獎活動一起舉行。戲劇節不僅成為了一次藝術盛會,也為該地區的經濟文化事業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與此同時,中國劇協也意識到制約戲劇進一步發展的許多現實問題,其中最大的隱患莫過於缺少年輕觀眾。促進戲劇事業可持續發展的當務之急是面向未來,培養年輕的戲劇觀眾和戲劇愛好者,為此中國劇協于2008年首次在上海舉辦了中國校園戲劇節。
早在2005年1月,中國劇協在北京召開主席團會和工作會期間就有了策劃校園戲劇節的念頭。時值中宣部調整規範全國獎項,在後來中國文聯要求各協會申報獎項的時候,中國劇協深思熟慮,報了6個項目。6月,獎項批復,中國劇協原先的獎項合併成一個,即中國戲劇獎,下設6個子項,即梅花表演獎、曹禺劇本獎、優秀劇目獎、小戲小品獎、校園戲劇獎、理論評論獎,兩年一評。獎項調整規範以後,恢復了理論評論獎,增設了小戲小品獎和校園戲劇獎,擴大了獎項覆蓋面,促進了戲劇事業的繁榮發展。
經過兩年多的精心籌備,由中國文聯、教育部、上海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中國戲劇家協會與上海市有關部門承辦的首屆中國校園戲劇節于2008年10月在上海市隆重舉行,共有來自內地及港澳臺30所高校的23臺劇目在上海各大院校相繼上演,劇目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突出了“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園文化特色,反映了當代大學校園生活和青年一代的精神風貌。參與演出和觀摩的高校學生達3萬人次,場場座無虛席,掌聲疊起,氣氛格外熱烈。
舉辦首屆中國校園戲劇節意義重大,影響深遠。戲劇的未來在於青年,中國戲劇界許多名家的戲劇生涯就是在校園裏起步的,而校園戲劇的發展對於培養戲劇新人,特別是培養一批成熟的戲劇觀眾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不斷提高的國際地位
中國有戲劇家協會,國際上也有一個戲劇協會。國際戲劇協會(International Theatre Institute簡稱ITI)成立於1947年,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和資助的一個旨在加強國際戲劇交流與合作的國際性戲劇組織,總部設在巴黎,每兩年舉行一次年會(即世界代表大會)。國際劇協由以國家為單位的正式會員和以戲劇組織和團體為單位的合作會員組成,各會員國在本國按照國際劇協的章程來組建國際劇協分會,並成為國際劇協該國中心。中國曾是國際劇協20個發起國之一,但由於歷史原因,自發起之後與國際劇協長期脫離。早在“文革”前,許多熱心的外國朋友為中國恢復在國際劇協的代表席位進行了多方面的努力,中國也已經準備申請參加,但一場浩劫後,直到1980年,在中國劇協的基礎上,才正式成立了國際劇協中國中心,並得到了執委會的正式批准。當時,國際劇協中國中心的主席是曹禺,副主席是趙尋,秘書長是劉厚生。1981年5月23日至6月6日,趙尋、劉厚生、蕭曼、任景玉4個人帶著中國戲劇家們的囑託和希望,不遠萬里來到西班牙首都馬德里,參加國際劇協第19屆年會。這是新時期以來中國戲劇家首次出席國際劇協會議,在會議上還展出了中國戲劇的演出圖片。
中國中心十分認真地履行著自己的職責。國際劇協在1984年3月27日“世界戲劇日”時,在總部巴黎舉行了一週的慶祝活動,慶祝全世界戲劇藝術家們的共同節日。當時中國中心也響應國際劇協的號召,于3月下旬組織了兩次“國際戲劇知識”座談會。1991年底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際劇協的支援下,中國中心在北京亞洲大酒店舉辦了亞洲傳統戲劇國際研討會,會聚了近百名中外戲劇專家,大會還組織了近40名錶演藝術家和青年新秀薈萃演出,影響範圍很廣,收效很大。
1994年,中、韓、日戲劇工作者共同創建了BeSeTo(中韓日)戲劇節,自1994年在韓國首爾舉辦第一屆始,按韓國、日本、中國的順序輪流在三國舉辦。十多年來,中韓日三國戲劇家共同致力於探索中韓日三國戲劇如何更好地與時代對話,與世界對話。通過15年的努力,BeSeTo戲劇節深化了人們對東方戲劇的認識,推動了東方戲劇的建構,在世界戲劇的大合唱中發出了東方戲劇的聲音。同時將前輩們“共同促進亞洲戲劇發展”的初衷傳遞給亞洲乃至世界。
1999年國際劇協亞太中心在韓國首爾成立,中國劇協成為會員國之一。2003年中國戲劇家協會設立“中日戲劇友誼獎”。
近年來,在中國文聯的正確領導下,為提高在國際戲劇界的地位,中國劇協做了大量工作,加大了對外交流的力度,不斷拓展對外交流渠道,加強與各國戲劇機構的聯繫,擴大合作項目。先後與日本、韓國、越南、菲律賓、蒙古、印度、孟加拉、伊朗、土耳其、挪威、瑞典、芬蘭、丹麥、俄羅斯、德國、英國、西班牙、波蘭、希臘、塞普勒斯、埃及、蘇丹、突尼西亞、葉門、以色列、澳大利亞、紐西蘭、加拿大、美國等國家建立了友好合作關係。派出中國劇協梅花獎藝術團赴澳大利亞演出,在雪梨歌劇院舉行大型戲劇晚會“梅花澳雪”,並由中央電視臺《中華情》欄目向全球華人播出;梅花獎藝術團還赴法國參加第3屆巴黎中國戲曲節並獲得“塞納大獎”,擴大了中國戲劇在國際上的影響。
中國劇協于2007開始與國際劇協瑞典中心合作,在中國舉辦“兒童之聲”項目,該項目是由瑞典國際開發署出資,旨在通過國際交流與合作,提高兒童劇創作水準、為邊遠地區弱勢兒童們提供欣賞兒童劇演出的機會。在中國劇協的協調與組織下,分別與中央戲劇學院、山西省職業戲劇學院、山西省話劇院、昆明民族歌舞劇院兒童劇團等單位進行合作,多次舉辦由瑞典兒童劇專家來華授課的“兒童之聲”工作坊,組織兒童劇創作並進行下鄉演出,為我國兒童劇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2009年6月中國劇協率雲南兒藝赴寮國舉辦了“兒童之聲”工作坊,受到熱烈歡迎。
中國劇協積極推薦優秀劇目參加在國外舉辦的各類戲劇節。2001年派出空政話劇團的小劇場話劇《霸王別姬》參加第13屆開羅國際實驗戲劇節,獲最佳演出和最佳女主角兩項提名獎。2002年派出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話劇《無常 女吊》參加第14屆開羅國際實驗戲劇節,獲最佳男演員獎、最佳女演員獎和最佳導演、最佳劇目提名獎。同年首次派出廣州話劇團的《押解》參加越南國際實驗戲劇節獲得好評。2003年,選派泉州打城戲劇團參加伊朗國際宗教儀式戲劇節,並奪得該節的最高獎“金小丑獎”。2005年組派山東濱州呂劇團的呂劇《冤蛋收禮》前往印度卡塔克參加印度奧林匹亞國際戲劇節,這是呂劇第一次走出國門。2005年派出上海話劇藝術中心《人模狗樣》劇組參加第17屆開羅國際實驗戲劇節,獲得評委會最傑出社會成就大獎第一名。2006年派出了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的實驗話劇《秀才與劊子手》參加越南國際實驗戲劇節,受到觀眾熱烈歡迎。2007年派出福建泉州打城戲劇團《目連救母》參加了印度第二屆國際戲劇節,一舉榮獲戲劇節最高獎——印度國際戲劇大獎,為中國戲劇爭得了榮譽。同年還派出昆明兒童藝術劇團參加了第8屆瑞典國家戲劇節,為我國兒童劇今後的國際交流活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2008年派出了國家話劇院的話劇《霸王歌行》參加埃及國際實驗戲劇節,演出同樣得到好評。
新中國成立60年以來,特別是經歷了改革開放30年,中國作為一個泱泱大國,經濟正在騰飛、世界地位令人矚目,但在戲劇方面的國際地位還亟待提高。國際劇協目前有近百個會員國,歷史久、規模大、影響力強。它下設由20個執行委員組成的執委會作為最高權力機構,其核心是由7個委員組成的常委會。2008年9月,國際劇協第32屆世界代表大會在西班牙召開,經過競選,中國以高票先後當選為國際劇協執委會和常委會成員國,董偉當選為國際劇協執委會常委。這是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取得巨大成就的時代背景下戲劇事業繁榮發展的結果,是中國劇協加入國際劇協以來一次歷史性的突破,在中國戲劇的發展史上書寫了嶄新的一頁。
2008年在南京成功舉辦了有“世界戲劇藝術的奧林匹克”之稱的第31屆世界戲劇節。“世界戲劇節”由國際劇協于1957年在巴黎創辦,從1975年起國際劇協將主辦權交給不同國家的申辦城市。它要求參演劇團涵蓋五大洲,宗旨為表現世界戲劇的“豐富性、多樣性、民族性和藝術性”。2006年,在中國文聯的大力支援下,中國戲劇家協會向國際劇協申請,獲得了第31屆世界戲劇節的主辦權,這是該戲劇節誕生50年來首次在中國舉辦。來自五大洲16個國家和地區的37臺劇目齊聚南京,盡展戲劇藝術的風姿。戲劇節期間,還舉辦了以“全球化格局中的戲劇發展”為主題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和國際劇協執委會會議。本次戲劇節精心得力的組織工作、精彩紛呈的演出和研討得到了國際劇協嘉賓和戲劇界專家、觀眾的一致好評。
中國劇協經過60年的不懈努力,加強了國際間的戲劇交流,增進了各國人民之間的了解和友誼,提高了中國在國際劇壇的地位。
60年的歷史腳印
中國戲劇家協會在新中國誕生前夕,于第一次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期間成立,那個日子記載在中國戲劇家協會的史冊上——1949年7月24日。那時的名稱是中華全國戲劇工作者協會,大會選舉齣劇協主席田漢,副主席張庚、于伶。
第一次劇代會 1953年9月23日至10月6日,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期間,各文藝家協會分別舉行會議。中華全國戲劇工作者協會召開全委擴大會議,田漢作了題為《做好戲劇工作滿足人民的需要》的報告。大會選舉齣劇協主席田漢,副主席歐陽予倩、梅蘭芳、洪深,並通過將協會名稱更改為中國戲劇家協會的決議。
第二次劇代會 1960年7月22日至8月13日,全國文學藝術界第三次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會議期間,召開了第二次劇代會,劇協主席田漢作了題為《建國十一年來戲劇戰線的鬥爭和今後的任務》的報告,大會選舉出新一屆領導班子:主席田漢(1968年12月10日逝世),副主席歐陽予倩、梅蘭芳、周信芳、曹禺。
第三次劇代會 1979年10月30日至11月16日,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會議期間召開了第三次劇代會。劇協副主席曹禺致開幕詞,指出本次大會的中心議題是總結建國30年來戲劇工作的經驗和教訓,研究和探討如何繁榮社會主義戲劇事業,為“四化”服務的問題。劇協書記處書記、大會籌備組負責人趙尋做了題為《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繁榮社會主義戲劇事業》的工作報告。大會選舉出新一屆領導班子:主席曹禺,副主席馬彥祥、關肅霜、李伯釗、陳白塵、張庚、張君秋、阿甲、沈西蒙、吳雪、金山、趙尋(常務)、袁雪芬、黃佐臨、常香玉。
第四次劇代會 1985年4月18至24日第四次劇代會在北京召開,習仲勳、宋任窮、鄧力群、喬石等中央領導同志出席開幕式並講話。劇協主席曹禺致開幕詞,書記處書記、秘書長劉厚生作了題為《改革、提高、團結、振興戲劇》的工作報告。大會選舉出新一屆領導班子:主席曹禺,副主席於是之、關肅霜、李默然、劉厚生、陳白塵、張庚、吳祖光、阿甲、郭漢城、胡可、楊蘭春、徐曉鐘、袁雪芬、黃佐臨。
第五次劇代會 與第四次劇代會相隔13年以後,第五次劇代會于1998年12月27日至29日在北京召開。這次劇代會是在我國改革開放20年之際,對戲劇事業的一次重要檢閱和對劇協工作的全面總結,時值20世紀末,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丁關根發來賀信。中國劇協副主席張庚致開幕詞,中宣部常務副部長劉雲山、中國文聯副主席高運甲、文化部副部長潘震宙出席開幕式並講話。中國劇協副主席李默然代表第四屆主席團作了題為《團結奮鬥,開創戲劇事業的新局面》的工作報告。大會選舉出新一屆領導班子:主席李默然,副主席方掬芬、白淑賢、劉長瑜、劉錦雲、李維康、何孝充、余笑予、茅威濤、尚長榮、徐曉鐘、閻肅、裴艷玲、薛若琳、魏明倫、瞿弦和,推舉出名譽主席張庚,顧問於是之、馬少波、劉厚生、紅線女、楊蘭春、吳雪、吳祖光、陳伯華、胡可、趙尋、郭漢城、袁世海、袁雪芬、常香玉。
第六次劇代會 2005年6月28日至30日第六次劇代會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雲山出席開幕式並作重要講話。劇協副主席徐曉鐘致開幕詞,劇協主席李默然作了題為《求真務實,開拓創新,促進我國戲劇事業的繁榮發展》的工作報告。大會選舉出新一屆領導班子:主席尚長榮,駐會副主席董偉,副主席王曉鷹、白淑賢、劉長瑜、李維康、茅威濤、孟冰、韓再芬、裴艷玲、魏明倫、濮存昕、瞿弦和,任命季國平為秘書長,推舉李默然為名譽主席,顧問於是之、馬少波、方掬芬、劉厚生、劉錦雲、紅線女、李世濟、吳雪、何孝充、余笑予、陳伯華、歐陽山尊、胡可、趙尋、袁雪芬、徐曉鐘、郭漢城、閻肅、薛若琳。
截止到2008年底,中國戲劇家協會的註冊會員有10213人,均為中國戲劇界有一定成就的劇作家、導演、演員、舞臺美術家、戲劇音樂家、戲劇理論家、戲劇評論家、戲劇教育家、戲劇管理家以及戲劇界的領導人等;團體會員33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劇協,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劇協以及中國石油劇協)。
60年風雲歲月,新中國的戲劇歷經風雨仍煥發出蓬勃向上、不斷進取的精神風貌。中國劇協60年的成長歷史,印證了新中國的幾代戲劇家和戲劇工作者不畏艱辛、勇於拼搏的奮鬥信念。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劇協著眼于面向基層、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在堅持正確導向、推出人才作品、重視理論建設、提高服務品質、擴大國際交流、加強機關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從“梅花獎”到“梅花團”
進入80年代後,戲劇由一度的繁榮期轉入衰落期,戲劇危機之聲此起彼伏,演員隊伍青黃不接,為了使戲劇表演藝術重新煥發青春,當時《戲劇報》考慮出面辦一項中青年演員的評獎,幾經商討,得到劇協書記處和主席團批准,于1983年第12期《戲劇報》上刊發了“1983年首都戲劇舞臺中青年優秀演員獎”評選活動,經慎重研究、協商,成立了評選委員會並舉行了第一次會議。經討論,推舉阿甲為主任委員,舒強、劉厚生為副主任委員。在第一次評委會上,評委們認為,為了進一步明確這次評獎的意義和目的,可借“梅花香自苦寒來”之意,將本刊舉辦的“中青年優秀演員獎”命名為“梅花獎”,以鼓勵廣大的中青年演員勤學苦練,攀登高峰,為社會主義戲劇事業的繁榮與發展做出貢獻。年齡限制在45歲以下。隨後,《戲劇報》邀請了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戲曲學院、北京戲曲研究所的部分戲曲評論工作者,中央戲劇學院表、導演係部分教師以及首都部分戲曲、話劇觀眾,舉行了幾次小型座談會,徵求對梅花獎評選工作的意見。著名畫家吳作人為“梅花獎”揮毫作畫,以峻拔有力的筆觸,展現出一株新枝勃發的紅梅,象徵著我國戲劇藝術繁榮、喜人的景象。從此梅花獎的獎盤就是這株梅花,一直沿用到今天。首屆推出了包括劉長瑜、李維康、李雪健等人在內的15朵鮮艷的“梅花”,在全國産生了很大的影響。
首屆梅花獎評獎時,公佈了“五不照顧原則”:不照顧劇團,不照顧地區,不照顧劇種,不照顧行當,不照顧名演員。此舉在輿論界産生強烈反響。由於評委都是戲劇界的名家,加之評獎的公正性和嚴肅性,梅花獎的名聲甚佳,劇團擠破了頭來爭梅花獎。
前五屆梅花獎的頒獎儀式及獲獎演員的演出活動,都是在首都北京舉行的,並由中央電視臺向全國轉播,影響很大。1989年,一年一度的第6屆梅花獎頒獎大會首次走出北京,來到我國著名的經濟特區深圳發獎。黨和國家領導人楊尚昆、薄一波、宋任窮、谷牧以及文藝、戲劇界的領導人曹禺為大會題詞祝賀。
也是從第6屆開始,評委會做了較大調整,人數由45人減少到32人,中直和北京市各劇院(團)負責人,即在職的、有利害關係的,不再擔任評委工作。1989年7月,《中國戲劇》在刊物上刊登了梅花獎評委會守則,明確了“要積極、認真地看戲”、“要公正、負責地評選”、“要拒收禮物”,敬請群眾監督。梅花獎評委會守則的公佈表明瞭主辦者維護梅花獎威望的信念,也表明瞭在培養表演人才和促進我國戲劇表演藝術的提高方面發揮它強大作用的決心。
到第7屆評獎時,已經進入90年代,文化部決定撥款支援梅花獎評選工作。當年的頒獎大會仍然在北京舉辦,中央領導同志李瑞環、王震、宋任窮、習仲勳等出席大會併為獲獎演員頒獎,中央電視臺一套節目向全國億萬電視觀眾直播。本屆獲獎者多是來自基層、“德藝雙馨”的戲劇演員。
梅花獎自第14屆起由中國文聯和中國戲劇家協會共同主辦,自第11屆起增設二度梅,自第17屆起增評民間職業劇團演員,自第19屆起增設梅花大獎並評出了第一位獲得者尚長榮,自第23屆起改為每兩年一評。
2009年,梅花獎評選方式進行重大改革,首次以大賽的方式分南北賽區集中評選獲獎演員,獲得巨大成功。大賽成為積極推出優秀戲劇人才和優秀戲劇作品的有效載體,它“還戲於民”,讓更多的觀眾共用戲劇創作的優秀成果,它增強了評獎的公開性和透明度,有利於評獎的公正和公平。
截止到2009年,梅花獎已經評選了24屆,共評出涵蓋54個劇種,31個省、市、自治區和香港、臺灣的戲曲、話劇、歌劇、舞劇等獲獎演員567名,其中34人二度梅,4人(尚長榮、茅威濤、宋國鋒、裴艷玲)梅花大獎(三度梅)。
為了貫徹落實黨的文藝“二為”方向,按照“三貼近”的要求,中國劇協于2005年6月30日第6屆劇代會閉幕當天,組建了梅花獎藝術團,藝術團所有成員均為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建團以來,藝術團本著“弘揚民族文化、服務人民群眾”的宗旨,以小分隊的形式開展了“送戲走訪基層”和“送歡樂、走訪基層”的公益性演出活動。以尚長榮、裴艷玲等為代表的梅花獎得主,先後深入河北、甘肅、青海、寧夏、內蒙古、江蘇、浙江、山西、遼寧、吉林、廣東、北京、黑龍江、安徽、福建、湖南、海南、陜西、江西等省區的農村、社區、工廠、學校、部隊、福利院等基層單位進行公益性演出,受到人民群眾的熱烈歡迎。演出條件雖然艱苦,但場場爆滿、歡聲雷動,觀眾的熱情讓演員非常感動。四年來,梅花獎藝術團共在國內23個省區(包括香港、澳門、臺灣)演出了82場,共有50個劇種的202名梅花獎演員參加了演出,觀眾達到30余萬人,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藝術報》、《中國文化報》等多家新聞媒體予以報道,已逐漸打造成一個享譽國內外的知名品牌,梅花獎藝術團成為中國劇協開展多種文化惠民活動的主力軍。
影響深遠的“三刊”、“一社”
新中國成立初期,劇協是一個充滿了學術氣氛的藝術團體,那時田漢、歐陽予倩、洪深、馬彥祥、張庚等一大批老一代戲劇家都很活躍,他們參與籌辦了1952年文化部主辦的全國第一次戲曲會演,1954年梅蘭芳、周信芳代表作的展覽演出,1955年全國話劇會演等重要的戲劇活動,還以劇協名義召開了《琵琶記》、《桃花扇》等古典劇作的學術研討會。
中國戲劇家協會主辦的刊物中,《中國戲劇》創刊于1950年4月1日,當時名叫《人民戲劇》。1952年停刊。1954年改名《戲劇報》重新創刊。《劇本》月刊創辦于1952年1月20日。這兩本刊物在新中國戲劇乃至文藝活動發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並産生過廣泛的影響。中國劇協利用這兩個機關刊物作為陣地,繁榮戲劇創作,扶植和培養新人,並通過刊物舉辦評獎,組織了一系列有利於活躍思想和繁榮創作的活動。
粉碎“四人幫”後,1978年5月底,中國文聯第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擴大會議在北京召開,宣佈全國文聯和所屬協會陸續恢復。
1979年1月,《人民戲劇》改版為戲劇評論刊物,主編劉厚生。同時《劇本》復刊,發表全國各地戲劇作者的劇本,主編鳳子。這兩個刊物,後來發起創辦了影響深遠的梅花獎和曹禺劇本獎。這也是中國劇協在改革開放年代裏,為促進戲劇藝術的繁榮和發展做出的重要貢獻。
1980年1月,中國戲劇出版社恢復。它成立於1957年元旦,第一任社長為田漢。1961年末與作家出版社併入人民文學出版社。戲劇出版社恢復後,主要出版戲劇專業方面的書籍,下設話劇、戲曲、外國戲劇、寶文堂、戲劇連環畫5個編輯室。戲劇出版社自建社以來,出版了大量戲劇專業書籍,其中《中國京劇史》、《中國戲曲通史》等書籍多次獲得國家級圖書獎項,為繁榮戲劇事業做出了貢獻。
1981年,《中國戲劇年鑒》創刊。《中國戲劇年鑒》是唯一記錄我國戲劇藝術發展成果的工具性期刊,是一種兼具文獻性、學術性、工具性的專業性很強的年刊。長年來一直克服困難堅持出版。曹禺曾為創刊號題寫序言,指出“出版《戲劇年鑒》是我國戲劇運動中前所未有的創舉,是我們今天戲劇繁榮的標誌,應該是我們的一項重要工作”。
從這一時期開始,中國劇協進入全面建設和發展階段。
1983年,《人民戲劇》恢復“文革”前的刊名《戲劇報》,1988年更名為《中國戲劇》,至今已出刊625期。改革開放30年來,這本刊物除了舉辦表導演研討會、舞臺美術研討會、新世紀傑出導演研討會等在全國影響非常大的活動之外,還掀起過幾次值得圈點的全國性的戲劇觀大討論,即1983年開展的“話劇如何爭取觀眾”大討論,體現了實事求是精神的勝利;1985年到1986年用一年半時間,開展了關於戲劇觀念問題的大討論,反響十分巨大;20多年後,戲劇界積蓄的熱情與思考終於在2003年爆發,當時《中國戲劇》用一年時間開展了當代中國戲劇命運大討論,眾多戲劇專家學者年底會聚佛山,在有關戲劇命運的交鋒中,碰出睿智的火花。
《劇本》月刊創刊之初,對全國優秀劇本都加以推薦發表,當時因為存在“劇本荒”,創作不夠繁榮,常常一個劇本發表後全國劇團普遍上演。在全國第一屆戲曲觀摩演出時,曾現出了一批優秀劇目,《劇本》月刊增加選刊,推廣了一批優秀戲曲劇目。中國劇協舉辦的最早的評獎是《劇本》月刊1953年獨幕劇的徵稿和評獎。《人民日報》為這次獨幕話劇評獎開闢專版予以支援。《劇本》月刊獨幕話劇徵稿評獎共舉辦兩次,對提倡獨幕劇,幫助青年劇作家和業餘作家等的成長起了積極的作用。粉碎“四人幫”後,《劇本》月刊于1980年創辦了全國優秀劇本獎。1994年經中宣部批准,全國優秀劇本獎更名為中國曹禺戲劇文學獎,成為自建國以來國家首次以健在的藝術家命名的國家級專項藝術獎項。該獎自創始之初至今已成功舉辦了18屆,為兩年一屆,29年來培養了大批優秀戲劇文學家,推出了優秀劇作逾千部,在國內外産生了巨大影響,繁榮了國內戲劇創作舞臺;同時對當代戲劇文學和當代戲劇創作的發展均産生了重大影響和極大推動作用。
新中國成立60年來,中國劇協全體職工在各屆主席團和分黨組的帶領下,成功舉辦了許多影響重大的討論會,如“文革”前的《琵琶記》、《桃花扇》等劇目討論會,話劇、歌劇、兒童劇創作座談會;新時期以來的徽班進京200週年振興京劇觀摩研討活動,紀念“梅花獎”創辦20週年系列活動,紀念話劇誕辰100週年學術研討會等一系列大型戲劇活動,創辦了中國戲劇“梅花獎”、中國曹禺戲劇文學獎、中國曹禺戲劇獎 評論獎、中國戲劇節、中國校園戲劇節、小戲小品藝術節、BeSeTo(中韓日)戲劇節等,與此同時,著力加強與國際間的戲劇交流,並首次在中國南京舉辦了第31屆世界戲劇節,取得了巨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