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新中國成立60週年 -- 社會民生

見證中國財富60年蛻變 細説百姓理財生活

時間:2009-09-16 11:01   來源:新華網

 

    共和國即將迎來她的六十華誕。

    從1949-2009年,是一段最不可能被重復的歷史。這60年,是一段激越之旅,鑄就了無數傳奇。

    我們試圖回望過往,並記錄。

    在這歷史被創造的過程中,人們所擁有的激情、喜悅、吶喊和苦惱……

    還記得嗎?泛黃的記憶中,那一張張“中國人民銀行整存整取儲蓄存款單”、被賦予了愛國熱情的國庫券,以及那讓無數人為之瘋狂的股票……

    驀然回首中,從一張儲蓄存單到漲漲跌跌的千余只股票,普通百姓的細微生活之中,也見證了新中國成立60年來城鄉居民家庭財産和財富觀念的巨大變遷。

    60年來,中國人正通過越來越多的財富來源渠道,更新著越來越新的財富觀念,同時也擁有更多的家庭財産。

   “全新82年100元國庫券、一口價 6500.00 元”,“1985年50和100元國庫券、一口價 48888.00元”……這是某著名購物網站上陳列的一類特殊商品,産品圖片顯示的是紅紅綠綠的“紙幣”,這就是令每個中國家庭都留下過深刻記憶的國庫券,如今則物以稀而貴,成為收藏家們手中把玩的寶貝。

    舊的紙質國庫券雖然少見了,債券作為一種理財方式卻悄然滲入了百姓生活中,正變得越來越稀鬆平常。可以説,從過去被動購買國庫券到如今主動將債券作為個人資産配置的一部分,正好折射了百姓理財在過去幾十年裏的巨大變遷。

   國庫券記憶

    梳理國庫券的歷史會發現,建國後,國債發行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集中于20世紀50年代發行的“人民勝利折實公債”和“國家經濟建設公債”;第二階段是自1981年國債恢復發行之後的“中華人民幣共和國國庫券”,1982年發行首張1元面額的國庫券,這是首套面向社會公眾發行的國庫券。

    變身理財工具

    現如今,“愛國”之説早已和國債沒有了必然的聯繫。國債也回歸到了其投資工具的純粹定位上,投資者面對它的心態也更為理性。

   意外保險、旅遊保險、養老保險、少兒保險、健康保險……雖説剛起步,但陳林(化名)和朋友去年一起創辦的網上保險超市還是能吸引不少網民駐足停留。

    和股票、基金、債券、存款一樣,保險正作為一種理財方式悄然進入尋常百姓家。從過去單一的意外險産品,到現在琳瑯滿目的數千種新品,從過去難以推託的人情保單,到如今量身定做的專屬産品,保險已經走上了個性化之路。

    初入尋常百姓家

    1949年10月20日,中國人民保險在北京成立,宣告了新中國第一家全國性大型綜合國有保險公司的誕生。而真正讓尋常百姓開始了解保險這一新生事物,是在1992年友邦保險重返上海灘後。

    1992年,由友邦保險引進的個人行銷體制登陸上海,壽險行銷業務員登上了舞臺。當年加入友邦,現任友邦上海資深營管處總監的賀秀琳,可以説是上海保險市場的拓荒者之一。

    個性化之路

    “現在産品越來越豐富了,完全無法與十幾年前同日而語。”賀秀琳回憶説,上個世紀90年代初,市面上銷售的保險産品只是一些相對簡單的意外險,隨著老百姓對重大疾病風險、養老金籌劃、投資理念的逐步認識,才催生了保障更加全面的保險品種。

  “今天你的股票怎麼樣?”如今,股票幾乎已經取代“今天天氣不錯”成為人們打開話匣子的主題。時過25載,新中國成立以來的證券市場以驚人之速闖入了我們的生活。

    1984年,我國第一家被批准公開發行的股票“小飛樂”以每股面值50元的價格面世,成為了新中國股票市場的破冰之舉,也是老股民們至今還津津樂道的話題。而在經過幾年的短暫過渡期後,1992年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開門營業,延中實業、真空電子和飛樂音響等“老八股”成為了世人皆知的最早“股市正規軍”。

    從萬元戶到百萬富翁

    “最初紹興沒有營業部,只能跑到杭州去開戶,之後便天天打電話到杭州,然後再把指令轉給紅馬甲。”1992初,年近50的老李懷揣著10萬元開始了自己大膽的投資生涯,“那時我確實算90年代初人們所稱的萬元戶。”

    股票市場風起雲湧,而瞬間的行情或許總是難以找到合理的解釋,1992年5月末,股市開始從高位開始下行,11月時上證指數跌到386點,當時老李的120萬也瞬間蒸發了大部分,只留下個零頭20萬元。而細數新中國證券交易所正式開始交易以來,牛熊市一直在交替,而倒下的一批批股民又有幾個屹立至今?

    沉浮多年理念劇變

    “當時是大戶和散戶的較量,而現在則是機構和散戶的鬥智鬥勇啦。”回憶起自己的“股涯”,老李感慨自己的身份正隨時光漸漸地轉變。雖然現在仍活躍在大戶室,但從當時的絕對大戶,到今日的中小散戶,即使資金量上百萬的他在機構面前也實在不值一提。“短線講究多勞多得,也就是我的第一階段;而後我也開始技術分析,講究高拋低吸的波段操作,這是我的第二階段;而今,我更看重價值投資,政策面、技術面和基本面就構成了一個上市公司價值的所在。”在股海沉浮多年後,老李的投資理念也發生了劇變。

    見微知著

    ●據世界銀行統計,1978年中國每人平均國民總收入190美元,相當於世界平均水準的10.1%。20

08年達到2770美元,相當於世界平均水準的32.3%。在世界銀行209個國家和地區排序中,中國每人平均國民總收入居世界第130位。

    ●中國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由1949年的不足100元提高到2008年的15781元,扣除價格因素,增長18.5倍。農村居民每人平均純收入由1949年的44元提高到2008年的4761元。2008年底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餘額達21.8萬億元,比1952年底的8.6億元增加2.5萬倍,每人平均由1.6元增加到16407元。

    ●據記載,1950年南京的大米價格約為0.3元/公斤,按照前面的統計數據計算,這意味著當時大部分是農業人口的中國人用一年的收入可以購買147公斤大米,恰好等於一人一年要吃掉的口糧。按今天大米的市場3元/公斤計算,2008年城鎮人口一年的工資可買5260公斤大米;農村居民一年的收入可買1587公斤大米。(金蘋蘋 整理)

 

編輯:楊笑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