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新中國成立60週年 -- 人民軍隊

新一代受閱軍人:裝備、素質都有變

時間:2009-10-03 14:39   來源:中國青年報

  昨天(10月1日)上午10時多,當上等兵何煒邁著鏗鏘的正步經過天安門受閱時,他的父親何健——國慶35週年時水兵方隊成員、今年國慶水兵方隊政委——在幾百米外國家大劇院西側的疏散線位置看著整齊劃一的水兵方隊,感慨萬千。

    歷史有很多相似之處:同樣是風華正茂的19歲,兩人都在水兵方隊第六排面,每步都是75釐米,天安門東西華表之間距離96米需正步128步,用時1分零6秒。

    歷史也有很多不同之處:兒子身高1.78米,高出他5釐米;身上的水兵服由以前的上白下藍變成一身純白;手中的武器由56式折疊衝鋒槍變成更加先進的95式短突擊步槍。

    “不一樣的太多了。”何健説,“不僅僅是表面上能看到的,還有很多看不到的內在東西。前後相差25年,他們其實已經是新一代軍人。”

  陸軍:“80後”“90後”勇當新傳人

    99式主戰坦克編隊是裝備方隊第一梯隊。今年,坦克編隊一改往年方形隊列的慣例,以箭形陣勢通過天安門受閱。

    該團是解放軍第一支換裝99式主戰坦克的部隊,從這支歷史悠久的紅軍團裏曾走出187位將軍。團隊所在的某機械化師師徽是一個兇猛的獅頭,由二進位電腦代碼“1010”搭組的長城圖案,展現著這支王牌部隊的資訊化夢想。

    “現在的戰士以高中、大中專學歷居多,他們和我們那一代人很不一樣了。”方隊政委、某紅軍團副政委孫曉剛説。1992年他參軍入伍,那時團裏服役的還是舊的59式坦克,戰士中初中文化程度的佔了很大比例,還有小學文化的。

  根據孫曉剛的觀察,不同時代的官兵對部隊的認知不一樣。以前不少戰士入伍,最想學技術,以便退伍後有一技之長,因此司機崗位很搶手。

    “但現在的戰士更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他們會問,我這兩年在部隊收穫了什麼?”孫曉剛説。

    他們甚至開始有以軍人為職業的意識。方隊戰士劉顯貴從黑龍江科技大學入伍。這個喜歡閱讀偉人傳記的炮長,入伍第一年就獲得了優秀士兵證章。他説:“我越來越喜歡軍人這個職業,如果有機會,我會選擇繼續留在部隊。”

    孫曉剛記得,10多年前入伍時,他們那一批戰士多半“老實巴交,班長説啥就是啥,排長叫幹啥就幹啥”。“現在的孩子不這樣,指導員上課如果拿著教材照本宣科,戰士不喜歡聽就會提建議説:‘指導員,你講的我都知道,有沒有新東西?’”他説。

    這些“80後”、“90後”官兵是伴隨網路成長起來的。2000年,團裏率先將軍隊內部網鋪設進班排,可以輔助訓練的網路遊戲、模擬訓練設施也被引進軍營。

    官兵的民主意識也今非昔比。團局域網上開設了首長信箱,戰士們有什麼意見都可以匿名發帖。一些“敏感”資訊,比如改選士官、伙食費使用、幹部任用等,都在網路上公開。

    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士兵來到部隊,為團隊注入了新活力。今年5月,一輛坦克右後燈出現故障,幾位老班長半天也沒修好。畢業於安徽合肥萬博學院電子資訊專業的新兵姜明浩自告奮勇,用萬用錶測了兩下,接根線頭燈就亮了,幾位老班長佩服不已。

    孫曉剛説:“我不贊成妖魔化‘80後’、‘90後’,起碼在我們團的訓練場上,他們無愧於紅軍團的新傳人。”

  二炮:高學歷人才匯集

    茍翼是第二炮兵巡航導彈方隊隊長。作為一名大學生幹部,他曾被評為“二炮十大礪劍尖兵”,這是二炮官兵的最高榮譽。生於1972年的他被破格提升,目前已經擔任某導彈旅副旅長。

    “我不算年輕,我這個年齡的人有的已經當上旅長了。”他謙虛地説。

    茍翼所在的陸基巡航導彈部隊是解放軍第一支巡航導彈部隊。新型巡航導彈集微電子、光電子、人工智慧等多門高精尖技術于一體,對使用者的要求很高。茍翼所在旅的連以上主官,100%達到本科學歷;11個旅常委中有6人是研究生畢業,其中旅長、政委全部是軍事學碩士。 

    在鄰近的被稱為“撒手锏”的新型導彈方隊參閱官兵中,碩士生比例達6%,大專以上學歷官兵佔40.9%,與10年前他們基地的另外一支參閱方隊相比,高學歷官兵比例上升了近10%。

    高素質人才的作用在閱兵訓練中已經顯現出來。新型導彈方隊一班班長宋彥輝是一名國防生,去年從西北工業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在校7年,他5次榮獲一等獎學金,並被評為西北工業大學優秀畢業生。

    來到閱兵村後,他在隊列訓練上遇到“攔路虎”,內務還被評比為倒數第一。“這沒有什麼難的。”善於學習的宋彥輝説。兩個月後,他的隊列素質就變得非常出色;7月初的一次評比中,他以總分第一的成績當選“內務之星”。他還利用業餘時間,為方隊訓練開發出鐳射等速測試儀,受到上級通報表彰。

    在近年來大批高學歷人才匯集的背後,是第二炮兵從上世紀90年代初就開始實施的“百千人才工程”、“神劍人才培養工程”等一系列人才培養戰略起著支撐作用。

    來自二炮總部的一份材料顯示:1978年年底,整個二炮擁有技術職稱的幹部僅有兩位數,當時常用的表述是“備受人才缺乏之苦”。而如今,第二炮兵“已經建立起一支與現代化武器裝備相適應的‘人才方陣’,作戰部隊發射營長、發射連長90%以上擁有碩士、學士學位,科研院所中青年科技幹部六成以上是博士、碩士”。

  空軍:從“師傅帶徒弟”到與國際接軌

    1949年的開國大典閱兵中,9架從戰場上繳獲的美國産P-51野馬戰鬥機,帶領8架飛機組成空中梯隊接受檢閱。一個多月後,人民空軍才正式成立。

    國慶35週年、50週年閱兵時,都是“轟-6”一馬當先。作為空中梯隊的“龍頭”,領隊機往往能體現一國空軍的建設水準。

    10月1日上午,空警-2000預警機如翱翔的巨型大鳥,率領空中梯隊151架戰機歷史性地亮相——這是解放軍空軍資訊化建設的標誌性時刻。

    特級飛行員李敬國是空警-2000機組的副駕駛。1991年,這位空軍航空兵某師副團長從飛行學院畢業,成為空軍第一批全部以本科學歷畢業的飛行員之一。

    在人民空軍成立初期,不少飛行員是直接從陸軍挑選出來的戰鬥英雄,那個時候的培養模式多半是“師傅帶徒弟”。“當時的飛機操縱系統和火控系統比較簡單,對飛行員的理論水準要求相對不高,現在的三代飛機就複雜得多了,只有熟悉理論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飛行員。”李敬國説。

    李敬國這一代飛行員經歷了典型的飛行員選拔程式——高中畢業生體檢合格,經過高考後成為飛行員。這種方式也有一些弊端:“男女性別一分,人就少了一半,再淘汰掉近視眼、不願意從事飛行的學生,最後供選擇的餘地並不大。”

    從2000年開始,空軍在軍隊院校的應屆畢業生中招收飛行員,經過兩年飛行學院學習後,授予第二個軍事學學位。2003年,雙學士飛行員的招收範圍又擴大到地方50所普通高等院校。這些雙學士飛行員視野開闊、善於學習,電腦和外語水準好,受到基層部隊的歡迎。

     從飛行大隊長提升為飛行團副團長,李敬國又經歷了專門的院校培訓。在空軍指揮學院後勤與裝備係副主任、特級飛行員王國新看來,這種院校培訓是必不可少的,是國際上通用的軍官培養模式。

    “在院校,教員們精心準備的前沿課程是學員自學無法獲得的。更重要的是,他們還會被派到各作戰單位學習,參與組織演習,這些都有助於他們在以後的崗位上更加得心應手。”王國新説。

    李敬國和王國新都有過留學經歷。和他們一樣,走出過國門的飛行員越來越多。王國新説:“我國空軍飛行員的素質和培養模式,現在毫不遜色於世界上任何國家。從我們的殲擊機飛行員中培養出航太員,就是最好的證明。”

    今年的空中梯隊被稱為“龍頭龍尾”。“龍尾”是教練機梯隊,由我國首批殲擊機女飛行員駕駛,這也預示著我國飛行員的選拔、培訓體制已經實現了質的飛躍。

  海軍:走向國際大舞臺

    一身白色的海軍學員方隊邁著整齊的步伐通過天安門時,掌聲、歡呼聲四起。方隊由大連艦艇學院的本科學員組成,這是徒步方隊中學歷最高的一個方隊。作為海軍的代表,他們未來要駕馭的先進裝備——核潛艇、新型驅逐艦、登陸艦等,早已在今年4月的海上大閱兵中揭開面紗。

    大連艦艇學院被譽為“海軍軍官的搖籃”。和別的方隊不一樣,海軍學員方隊學英語的氛圍特別濃。平時除了開展英語演講、學唱英文歌曲外,大連艦艇學院還專門在閱兵村裏配備3名英語教員,在訓練之餘為學員們補習英語。

    “海軍是一個國際性軍種。和有些人學英語主要為了考試不一樣,他們學習是一種職業需要。”海軍學員方隊隊長李漢軍説。

    李漢軍畢業于1986年。那一年,人民海軍首次出訪外國。“那時出訪是一件很大的事,要準備很長時間。現在不同,出訪已經常態化,甚至從亞丁灣護航回來就可以順訪外國。”他説。

    航海專業學員翁墨2007年曾跟隨168艦編隊出訪歐洲四國,遠洋實習讓他更加適應海上生活。甲板招待會上與外國海軍官兵的輕鬆交往,讓他更深切地體會到“海軍是一個紳士、洋氣的軍種”。

    “更重要的是,出訪的體驗讓我們的愛國熱情空前高漲。”翁墨説,軍艦經過蘇伊士運河時,當地華僑、留學生打出了“祝海軍編隊一路順風”的標語,令自己激動不已。(記者 趙飛鵬)

編輯:肖燕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