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軍事變革日新月異,戰爭形態飛速演變。未來的戰爭風雲,首先飄散在今天的訓練場上。——題記
【引子】一支英雄部隊的“涅槃”
這是一支英雄輩出的部隊。它誕生於土地革命時期,曾參加過數百次戰役戰鬥,戰功卓著;和平建設時期,曾參加過邊境自衛反擊作戰、搶險救災和重大迎外軍事演習任務,是我軍對外開放“窗口”部隊,名揚中外。
這是一支站立軍事變革潮頭的部隊,參與了我軍5代軍事訓練大綱編修試訓,先後擔負20余項總部和軍區賦予的訓練改革試點任務,編修10余項全軍性的訓練法規。
這是一支歷經我軍精簡整編、改制換裝、部隊轉型等重大事件的部隊,是我軍有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的一個縮影——它代表陸軍的昨天,今天又引領陸軍建設的未來。
盛夏時節,記者走進濟南軍區某機步旅,置身硝煙瀰漫的演練場,感受他們銳意變革的氣息,探尋他們執著變革的軌跡。
從“萬人千車”到“小型精幹”,在“由大變小”的陣痛中,他們毅然甩掉了“大步兵”的包袱——
規模上做了“減法”,效能上就要做“加法”
這一切都來得那樣突然。
1998年7月9日,正在訓練場進行熱火朝天訓練的濟南軍區某摩步師官兵,突然接到軍委命令,將摩步師改編為摩步旅。幾乎是一夜之間,萬人千車的部隊走得只剩下一個“零頭”。
要知道,建國以後,無論是上個世紀50年代整編改裝,還是80年代百萬大裁軍,許多部隊在做“減法”時,這支部隊卻始終做“加法”。從師領導到基層官兵,誰也沒有想到,這次整編會“精簡”到他們的頭上。
宣讀命令那天,師長特意戴上墨鏡,仍然難以遮掩不斷涌出的眼淚。那年,這支部隊軍官轉業1000余人,士兵退伍、調走8000余人,50多名副團職軍官只留下了8名。無論是留下的,還是離開的,官兵們全都流淚了,許多人都有些想不通。
“戰友之間的分離之痛可以理解,但軍人更應該重眼光和使命!”第一任旅長、現任某集團軍軍長馬宜明説,既然海灣戰爭風雲已經拉開新軍事變革序幕,靠人海戰術打仗已成為歷史,我們就必須進行脫胎換骨的改造,否則就會被歷史淘汰。
美國一位研究戰略問題的著名學者説過,如果你有機會到葛底斯堡,你可以站在葛底斯堡的高處,察看一下這個古戰場,1863年美國內戰時曾有20萬人在這裡戰鬥,今天我們大約只用150人就可以控制整個這一地區,到2025年我們將只需10人。
未來戰爭的小型化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二戰時期數千輛坦克、上百萬人集團作戰將不復存在。縮小軍隊規模,走中國特色精兵之路是我軍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
於是,一個全新的改革探索從這個旅訓練場悄然起步——
在新的旅營體制下,兵種比例增大,機關人員少,指導力量弱。更嚴峻的現實是,部隊合成程度高了,領導機關仍然是懂步兵的多,懂兵種的少。如何把這些兵種“捏”在一起訓?成為他們進行訓練改革遇到的第一個難題。
起初,旅黨委採取“班子合成”的辦法:抓炮兵專業訓練,配懂炮兵的副參謀長;抓坦克專業訓練,配懂裝甲兵的副參謀長;抓工兵專業訓練,配懂工兵的副參謀長。最多的時候,旅裏配了5名副參謀長,但還是忙不過來。
訓練場上,車馬炮依舊是各訓各的。一時間,訓練改革陷入僵局。
如何開展摩步旅體制下訓練?幾經波折,旅黨委終於明白一個道理:部隊合成了,人員素質更要合成。於是,他們採取多種形式,突出抓好兵種知識學習,變“班子合成”為“素質合成”,從根本上解決訓練指導力量弱的問題。
相對摩步師來説,摩步旅專業分工更細,訓練組織難度更大。全旅7個兵種80余個專業,一些專業編制小、人員少,集中組訓困難。旅黨委按照“大兵種小集中、小兵種大集中”原則,創新組訓方式,較好地解決了小兵種組訓難題。
辛勤耕耘結出豐碩果實。1999年底,這個旅迎來全軍首次軍事訓練等級考評,也是這個旅編制體制調整後第一次“大考”。他們不負眾望,以軍區總評第一名的成績上交了一份合格答卷。
更具標誌意義的探索也接踵而來。
精簡後的摩步旅戰鬥力到底有多強?雖然上級沒有賦予任務,但這個旅領導卻想到了。他們結合部隊實際,借鑒外軍關於作戰能力的論證成果,綜合運用指數法、模擬法兩種手段,採取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對部隊的作戰能力進行綜合評估。
結果卻出人意料:按照編制體制調整的初衷,摩步旅的作戰能力應該是“遠大於團、接近於師”。而實際上,精簡後的摩步旅此時作戰能力卻是“遠小于師、略大於團”。
改革問題到底出在哪兒?這個旅黨委“一班人”深入訓練場反覆研究後認為,適應新軍事變革需要,進行精簡整編方向沒有錯,問題是主戰力量不足、步坦比例不協調、支援保障兵種編配不夠科學等造成的。
借鑒外軍新軍事變革成果,立足我軍現狀及未來作戰需求,他們對摩步旅主戰力量的規模、步坦編配比例、支援保障兵種編配比例、武器裝備的配套進行科學論證,提出“諸兵種合成到旅、伴隨兵種合成到營”的作戰理念。
2001年9月,全軍軍旅營體制編制研討會在石家莊陸軍指揮學院召開,來自總部機關、科研院所和全軍的第一批師改旅部隊代表參加會議。會上,這個旅對摩步旅可能擔負的作戰任務、作戰能力、保障能力等進行系統論述,首次對摩步旅的定位進行了完整表述,引起與會者的強烈共鳴,受到總部高度重視。
機遇向來青睞有準備的人。這一年,總部機關經過反覆論證後,決定把3個營的新型步戰車裝備率先列裝到這個旅。
靠勇於自主創新,這個旅贏來又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
從“摩托化”到“機械化”,在堅持不懈的探索中,他們為全軍同類型部隊做出示範——
改制換裝不是簡單的裝備更新,而是部隊建設的深層次變革
2001年12月26日,是一個值得載入這個旅史冊的日子。
這一天,官兵們敲鑼打鼓,迎來了盼望已久的新型步戰車。
這一天,這個旅成為名副其實的全軍第一支輕型機械化步兵旅,歷史性地擔負起為全軍同類型部隊建設探索路子的重任。
從“摩托化”到“機械化”,雖説僅有兩個字之差,但要實現這個跨越決非易事。
“改制換裝備了,最難的還是跨越思想觀念這道‘坎’。”該旅副參謀長陳波體會頗深。
當時,陳波是一名連長,負責“裝甲步兵連戰術”課目示範。一遍沒過關,兩遍也沒過關,原因就一條:氛圍不夠。
大多數幹部是傳統步兵出身,組織戰術課目演示,還習慣以往傳統步兵戰術中戰士三五成群、嗷嗷叫地撲向目標,訓練場上殺聲震天、龍騰虎躍的場景。然而,裝甲步兵戰術演練原則是:人不下車。訓練場上基本上不見一個兵,自然看不到那種熱鬧景象。
過去,傳統步兵訓練“一桿槍、兩條腿、四枚彈,多大場地都能練”,對訓練場地要求不高。如今,一個摩步營的戰術訓練場,卻滿足不了一個裝步連的訓練要求。
時任該旅旅長、現任某集團軍參謀長胡修斌歸納總結出3個“不相適應”:官兵素質與戰鬥力建設要求不相適應、組訓方法路子與訓練要求不相適應、保障模式與保障要求不相適應。
看似訓練場上不適應,實則是思想觀念不適應。摩托化改為機械化,不是簡單的武器裝備更新,而是部隊建設的深層次變革。
訓練場上“栽”了跟頭,思想上“撿”了個明白。這個旅黨委著眼新軍事變革需要,出臺《機步旅建設三年規劃》,明確觀念轉變、理論創新、人才培養、整體合成、綜合保障等5項重點工作及具體措施。
撇開一切職務,一切從零做起,從最基礎的學起。新裝備到位第二年,旅領導專程到千里之外的軍區坦克乘員訓練基地借來學兵訓練大綱,從旅長到士兵,一批批官兵相繼封閉起來;從理論學習到實裝操作,從技能到戰術,一招一式地練,一個一個地過關。
“不換腦子就換人,誰有本事誰有位。”這個旅人才隊伍滾雪球般壯大起來的同時,30多位幹部因不適應新裝備訓練需要被調離崗位。年底,軍區和集團軍聯合組織考核驗收,這個旅專業技術等級率達87.7%,創造全軍同類部隊之最。
在成績面前,他們沒有陶醉,而是想得更深、走得更遠:隨著新軍事變革迅猛發展,現代兵器遠射程、超視距的“遠戰制勝觀”替代傳統的“刺刀見紅”、“200米硬功夫”的“近戰制勝觀”,作為全軍第一支機步旅如何適應這些新變化?怎樣應對這個挑戰?
一個圍繞機步旅“打什麼仗、打多大仗、仗怎麼打、怎麼保障”的探索隨之在訓練場悄然興起。從任旅參謀長、副旅長到旅長,唐岩峰全程參與、全程見證了探索全過程。唐旅長深有感慨地説:“面對新軍事變革,探索借鑒外軍經驗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適應我軍建設實際。只有走自己的路,才能走得更遠。”
2001年,這個旅全面借鑒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對機步旅基本作戰能力、裝備保障能力進行綜合評估,並探索出10多種新戰法。
2002年,這個旅以未來資訊化聯合作戰為背景,對機步旅的指揮控制、情報獲取、資訊戰、特種作戰等重難點問題進行初步探索,形成具體對策與措施。
2003年,這個旅結合部隊演習經驗,重點研究了機步旅在集團軍編成內遂行作戰任務的基本戰法和戰術手段,並結合不同的作戰任務,對作戰支援和後裝保障具體問題進行針對性研究。
十月懷胎,一朝分娩。經過不懈努力,這個旅終於探索出了一整套改制換裝的成功經驗。2004年5月,總部在這個旅召開了全軍機步旅改制換裝建設現場觀摩研討會,向全軍推廣他們的經驗。
從按部就班到追求創新,在新舊觀念交鋒中,他們為新大綱編修試訓探索出一條條新路——
改革貴在下定“破”的決心,鼓足“闖”的勇氣
世紀之交,隨著科技練兵蓬勃興起,現行軍事訓練大綱所規定的訓練內容,明顯滯後於高技術條件下軍事訓練發展。我軍新一代軍事訓練與考核大綱編修試訓工作緊鑼密鼓進行。
“官兵分訓”、“品質調控”、“統分結合”、“滾動發展”……全新的訓練模式向傳統思維觀念發起了挑戰。
單兵階段實行官兵分訓,是新大綱的一個重要變化,也是試訓的重點和難點——我軍軍事訓練傳統是官兵同訓,而新軍事變革要求官兵分訓。
一時間,官兵分訓阻力重重,舉步維艱。傳統組訓方式與新軍事變革需要矛盾,讓許多試訓部隊望而卻步。
剛剛起步的官兵分訓改革,要不要退回到官兵同訓?這個旅黨委反覆研究認為,官兵分訓是大勢所趨,不分,改革受阻;驟然完全分開,脫離了部隊實際,改革同樣受損失,必須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訓練新路子。
著眼部隊建設實際,這個旅按照“一般課目士官組織、重點難點課目軍官組織”的原則,採取軍官、士官“雙軌制”,營連每天指定一名軍官擔任值班員,排指定一名士官擔任士官長,分別負責本級訓練的組織實施。此舉有效地解決了官兵分訓中的難題。
隨後,這個旅著眼新軍事變革需要,對分隊軍官訓練組織與實施、訓練品質調控等進行探索,並及時總結出經驗,將《新大綱試訓面臨幾個具體問題及對策》上報總部。
看到這份來自訓練場的報告,總參機關一位負責新大綱試訓的領導連説三個“沒想到”:沒想到你們研究得這麼深,沒想到對策措施解決得這麼好,沒想到你們落實總部訓練改革的意圖這麼堅決。
訓練改革實際上是一場新舊觀念的碰撞與交鋒,按部就班就難以取得突破性成果。面對試訓中遇到的問題,這個旅黨委確立三條原則:一是敢於“破”,不破不立;二是大膽“闖”,不怕丟面子;三是堅決“放”,讓官兵唱主角。
新大綱試訓結束時,這個旅被總部評為全軍新大綱編修試訓先進單位。同時,總部又賦予他們編寫與新大綱配套的《陸軍軍事訓練指導法》。
2007年,我軍新一代《軍事訓練與考核大綱》編修試訓工作正式啟動。總部再一次把新大綱重頭戲《合成軍隊師旅團》編修試訓任務交給他們。旅作訓科長喬思軍全程參與了這次新大綱編修試訓,他掰著手指列舉旅對訓練改革所作貢獻——
拓寬四級制評定範圍,增加百分制考核比重,恢復了評選“神槍手、神炮手、技術能手”傳統做法;著眼應對多種安全威脅、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把維穩、搶險救災等非戰爭軍事行動訓練納入大綱體系;針對營一級合成程度提高實際,加強營戰術協同訓練……
其實,細細梳理,這個旅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先後擔負我軍第三代到第七代訓練大綱的編修試訓任務,為全軍編寫過《軍事訓練等級評定》等10余項法規教材。
從“機械化”到“資訊化”,在不斷開闊視野中,他們開始觸摸資訊化戰爭的須角——
把目光投向未來戰場,讓腳步走近未來“對手”
如果説農業時代的戰爭是“摔跤”,工業時代的戰爭是“賽車”,那麼資訊時代的戰爭就是“下棋”。從靠“鋼鐵”取勝轉向靠“晶片”取勝,正成為今後戰爭形態演變的主旋律。
面對未來資訊化條件下戰爭,這個旅黨委感到,推動軍事訓練轉變,必須走機械化資訊化複合式發展道路,把目光投向資訊化條件下作戰樣式、作戰指揮、戰法訓法研究。
視野的廣度決定著思維的敏度。複雜電磁環境訓練是探索資訊化條件下訓練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個抓手。然而,訓練場上複雜電磁環境設置難,讓許多部隊官兵望而卻步。
“要開展複雜電磁環境訓練,首先要搞清什麼是複雜電磁環境。”這個旅黨委迎難而上,把目光投向未來戰場。
沒想到,一場不經意的演練,讓這個旅領導發現複雜電磁環境並不“複雜”。
初春的桐柏山,春寒料峭。這個旅組織資訊化條件下實兵演習。機動途中,二營營長突然聽到電臺傳來旅長唐岩峰的聲音:“二營長,停止前進,向某高地集合!”二營長二話沒説,立刻指揮部隊向某高地奔去。當二營長風塵僕僕地趕到時,突然發現自己犯了一個致命錯誤:沒有識別命令真假。
打開干擾設備,讓旅常委們上車體驗干擾環境中電臺通話;架設多部電臺,讓無線電兵在噪聲中練“耳功”……這種看似有違常態的做法背後,唐岩峰的目的就一個:都説複雜電磁環境摸不著、看不見,就想讓官兵感受到它無時不在。
邁開複雜電磁環境訓練第一步後,這個旅又立足現有裝備,組織同頻同類電臺進行阻斷式干擾,用全旅最大功率電臺進行壓制式干擾。
一邊人為設置複雜電磁環境,一邊組織官兵探索種種應對之策。改頻、換頻、多方式組網、多路徑通信,訓練場上電磁密布,無形戰場刀光劍影。
“只有始終站立新軍事變革潮頭,不斷開闊視野,才能不迷失方向,走得更遠更好。”回憶起這10年走過的探索道路,旅政委彭玉斌感慨萬分。
大漠起烽煙,沙場秋點兵。一場資訊化條件下實兵對抗演練在塞外打響。為應對複雜電磁環境,唐旅長把指揮車裝扮得像個刺猬一樣,插滿了各種天線,各種通信手段竟有7種之多。
“走起來一大串,停下來一大片”,曾是裝甲機械化部隊機動時的真實寫照。唐岩峰算過這麼一筆賬:全旅大大小小機械化裝備數百台(輛),開進時按普通車間距算,綿延數十公里,從第一台裝備出營門到最後一台裝備出營門,需要一個多小時。
這一個多小時時間,敵人衛星能偵察幾次?火炮、導彈能瞄準幾次?飛機能轟炸幾次?資訊化條件下戰爭瞬息萬變,分秒必爭,錯過一分鐘,就有可能導致戰爭失敗。機械化部隊怎樣才能在資訊化戰爭中有所作為?
從那天起,這個旅黨委“一班人”就深入到訓練場,開始研究機械化作戰樣式、基本作戰單位編組、營一級應擔負什麼樣的作戰任務、具備什麼樣的作戰能力等問題。很快,機步旅應該以合成營為基本作戰單元等研究成果引起總部關注,並吸收到新一代訓練大綱中。
十年磨一劍。如今,這支從訓練場走出的我軍第一支輕型機械化步兵旅,已成為我軍一支鐵甲勁旅。去年秋季,總部決定組織我軍第一支輕型機械化步兵旅與我軍資訊化程度最高的某裝甲團同場較量、以試鋒芒,檢驗其資訊化條件下的實戰能力。
這是一次最高水準的巔峰對決。這個旅千里躍進當年成吉思汗躍馬揚鞭的內蒙古大草原,在生疏地形與複雜電磁環境下,與以逸待勞的北京軍區某機械化部隊進行實兵對抗。
這是一次極為嚴峻的實戰考驗。對這個旅來説,既要拿出“壓箱底”的本領與對手一決雌雄,更要擔負起為裝甲機械化部隊發展方向探路的重任。
硝煙瀰漫的演練現場,他們堅持與對手鬥智鬥勇,在技術與戰術結合上尋求突破複雜電磁環境的對策,圍繞戰術對抗與謀略對抗演練全縱深立體攻擊戰法;針對參演部隊力量多元特點,演練陸空聯合精確打擊等資訊化條件下聯合作戰內容,受到總部機關充分肯定。
演練結束後,這個旅官兵沒喝慶功酒,而是著眼新軍事變革特點,圍繞實兵對抗各個環節,搜尋出了7類129個具體問題,並就如何提高部隊指控能力、提高綜合保障能力及拓展部隊訓練的方法路子等,向總部提出具體建設性意見。
“在農業時代的冷兵器戰爭中,體能起主導作用。在工業時代的機械化戰爭中,鋼鐵起主導作用。在資訊時代的資訊化戰爭中,資訊技術將成為構成作戰力量的主要素。提高部隊資訊化條件下聯合作戰能力,將是我們下一個目標。”結束採訪時,唐岩峰這樣對記者説。
思想有多遠,步子就能走多遠;認識有多深,步子就能邁多大。這個旅走過的不平凡轉型經歷,不正是我軍堅持走中國特色精兵之路的縮影嗎?
【後記】 探索無止境 改革無止境
當前,風起雲湧的資訊化浪潮在衝擊機械化工業時代的同時,在軍事上也強烈地衝擊著機械化戰爭的堤岸。資訊化戰爭形態代替機械化戰爭形態已是不爭的事實。只有充分認知未來的人,才有可能準確地把握未來戰爭的特點規律,並有可能佔據未來軍事鬥爭的制高點。
探索無止境,改革無止境。為了和平,我們期望這支英雄部隊在探索的道路上走得更遠,走得更好。(胡君華 費士廷 特約通訊員 楊西河)
(文中照片由付曉飛、黃萬里、毛鐵朕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