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新中國成立60週年 -- 教育體育

恢復高考制度以來中國普通高校共招生約6000萬人

時間:2009-08-19 15:56   來源:解放軍報

 

參加高考的學生在認真答題。

 

  【大事回放】 1977年冬,由於文化大革命的衝擊而中斷了11年的中國高考制度得以恢復。

  歷史,有時需要一個巨大的推力才能突破前行。

  比如恢復高考制度。

  1977年6月,在全國高等學校招生工作會議上,教育部已決定繼續推行“文革”後期確定的“自願報名、群眾推薦、領導批准、學校復審”的招生辦法,也就是群眾推薦工農兵學員。

  人們渴望的高考之門,在那一刻還緊緊關閉著。這道門,從1966年開始,已經關了整整11年。

  令人驚喜的“拐點”,最終以一種充滿戲劇性的方式出現,在1977年的歷史刻度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廢除推薦制,恢復高考制度。

  何東昌,曾任國家教育部部長,是當年恢復高考制度的親歷者。他向記者講述了那段被譽為“破冰之舉”的歷史歲月——

  1977年8月4日至6日,鄧小平主持召開了全國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時任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的何東昌應邀參加了這次會議。會上,不少專家、學者呼籲恢復高考制度。然而當時按照推薦制擬定的招生報告,已經報送中央。各地的工農兵學員已經推薦,9月份全國招生即將開始。

  鄧小平問道:今年是不是來不及了?

  與會者回答:今年只要做還來得及,最多晚一點招生。

  鄧小平聽後當即要求教育部把報送中央的報告追回來,並斬釘截鐵地説:今年就要下決心恢復從高中畢業生中直接招考學生,不要再搞群眾推薦。從高中直接招生,我看可能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個好辦法。

  兩個月後的10月12日,國務院批轉教育部《關於1977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正式恢復了高等學校招生統一考試製度。在人們的心裏,那年冬天更像是一個春天,暖融融的。

  歷史已銘記住這個日子:1977年12月10日。這一天,570多萬從農村、工廠、部隊一路風塵走來的年輕人,懷揣著難得的名額、忐忑的心情和奮發的意氣,奔向考場。

  由於報考人數過多,而當時國民經濟剛開始恢復,國家一時竟拿不出足夠的紙來印考卷,於是,中央果斷決定調用印刷《毛澤東選集》第五卷的紙張。經歷過“文革”的人不難想像,作出這一決定需要何等的勇氣。

  最終,經過激烈、公平競爭,27萬年輕人在第二年的春天,邁進了夢寐以求的大學校園。

  陳儼就是這27萬幸運兒中的一員。當年走進考場時,他是駐石家莊某部的一名年輕排長,如今已是南海艦隊政治部副主任,一名共和國的海軍少將。歷經32載人生積澱後,再回顧那段歷史,陳儼由衷地説:感謝高考!

  因為高考,陳儼進入了河北大學,攻讀政治經濟學專業。陳儼説,4年大學受益匪淺,他後來成為全軍首位國防經濟學博士,追根溯源也得益於4年大學學習打下的基礎。

  32年前的那次高考,使得“知識改變命運”的號角開始響徹神州大地。

  32年後的今天,當我們以更宏大的視野來審視這一歷史事件時發現,1977年恢復的,不僅僅是高考這個考試形式。事實上,它恢復了社會公平,打破了出身論,使人們平等地獲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恢復了尊重人才、尊重知識、尊重教育等傳統價值觀。教育,重新引領這個古老民族走向復興。

  有數據顯示,恢復高考制度以來,全國普通高校共招生約6000萬人,錄取比例也由1977年的4.7%增至2008年的57%,上大學不再是夢想。

  數據對比,更能凸現1977年恢復高考這一時代拐點的歷史厚度。正如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1977年北京高考狀元郭方所言:“那一年高考,是我個人,也是整個中華民族的一次‘諾曼底登陸’。”(楊祖榮)

編輯:楊笑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