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一系列電子技術在海地震後救援發揮重要作用

時間:2010-01-22 10:53   來源:新華網

  “臨別”日記

  伍利來自美國科羅拉多州斯普林斯,是一名電影製作人,為慈善組織“憐憫國際”工作。伍利有兩個兒子,分別是6歲的喬希和3歲的內森。

  想到可能因地震與家人永別,伍利在廢墟下寫日記,表達對家人的愛與思念。

  “我遇到了一場意外,但是別指責上帝,”伍利給兩個兒子寫道,“我仍然在祈禱,希望上帝能讓我活著出去,不過這很難説,但是我相信上帝會一直保祐你們。”

  “我當然想活著出去,但我明白,這不是我能夠控制的事情,”他寫道。

  伍利獲救後向媒體展示了日記本,上面仍有斑斑血跡。他説,那時想的是,如果不能活著出去,他希望家人能夠看到這些文字,因為那或許能帶來些許安慰。

  技術救援

  一系列新技術手段在海地震後救援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數百名志願者開發出新的工具和服務項目,生命探測裝置、災區定位裝置和恢復行動電話緊急通信系統的軟體也得到更新和改進。國際紅十字會和美國聯邦緊急措施署等組織和部門已將這些軟體投入使用。

  《每日郵報》援引美國“危機救助營”技術行動志願組織負責人諾埃爾迪科奧韋爾的話報道:“當今危機處理方式確實發生了變化,這讓人感到驚奇。軟體開發人員、測繪製圖人員甚至資深網民都能在危機處理中發揮作用。”

  28歲的蒂姆施瓦茨是聖迭戈一名電腦程式設計人員。地震發生後,他擔心由於網路上資訊過於龐雜,災民的資訊容易被忽略。他迅速聯繫了所有一起工作過的軟體開發人員,僅幾小時後就建立起一個能夠幫助海地人搜尋地震失蹤親人和遇難者的網站www.haitianquake.com。網站建立後不到24小時訪問量就突破了6000次。

  美國《紐約時報》、《邁阿密先驅報》、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等媒體也相繼開設了類似網站或網頁。地震兩天之後,谷歌公司啟用查詢工具“尋人者”(Personfinder)。網路尋人技術在2005年美國遭遇“卡特裏娜”颶風襲擊後得到開發,谷歌“尋人者”在此基礎上推出,美國國務院網站和微部落格網站“推特”上均有連結。(柴婧)

編輯:焦瑩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