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巾幗抗旱 柔情似水潤人心

時間:2010-04-20 15:46   來源:雲南網

  在大姚縣六苴鎮抗旱一線,活躍著一支支特殊的抗旱隊,她們是各個村民小組自發組成的婦女抗旱隊。乾旱時期,留守家園的她們,用柔弱的肩膀,擔負起了家庭的重任,更擔負起了抗旱救災、生産自救的重任。她們,成為了旱區一道最美麗的風景線。

  62名婦女馱水隊

  村前小路上,村民代表李興蘭和村裏的姐妹們趕著自家的牲口,馱著從五公里以外水源點取來的泉水,正在急匆匆地趕路,該是做午飯的時候了,大家肯定都在等著這水呢。這是一支由村裏的婦女黨員帶頭,62名婦女組成的馱水隊。每天,她們頂著烈日,兩次往返于村子和水源點之間,趕著牲口馱回珍貴的水,保證全村人畜飲水和生活用水。

  有著37戶127人的熙木村是大姚縣六苴鎮最邊遠的一個彝族村寨。村裏的青壯年大部分外出務工,留守在家的大多是婦女、老人和兒童,是典型的“留守村”。去年以來,持續的乾旱導致這裡的水源早已乾涸。從今年年初開始,村民們的生産生活用水就受到了嚴重影響,連做飯用的水都要到離村子近五公里外的水源地去背,尤其是村裏的孤寡老人和傷殘家庭更是受到了缺水的嚴重困擾。

  在一間破陋的民房前,李興蘭吆喝停了牲口,一咬牙將整整25公斤的一桶水扛在了肩上,轉身進了屋。這是村裏殘疾人李福聰的家,51歲雙腿殘疾的他和81歲的老母親相依為命,靠房前屋後種點菜和縣鄉兩級政府的扶持,日子仍然過得很艱苦。旱災發生後,村裏的水源點枯竭,對於這對母子來説無異於雪上加霜。他家的困難看在送水隊每一位隊員的眼裏,也急在村民代表李興蘭的心上。經過簡單的商議,每天送水隊多了一項任務,就是給李福聰母子送水到家。年初到現在,這份“例行”工作已經持續了整整三個多月。

  享有同樣待遇的還有村裏的“五保戶”老人李成菊。為了保證李成菊老人的飲用水,馱水隊自覺按順序每天將馱來的清水送到老人的家中。

  看著剛剛往水缸灌完水,滿頭大汗顧不得擦,著急回家給孩子做飯的李興蘭,李成菊感動得熱淚盈眶。“感謝你們啊,感謝……!”每天,面對著馱水隊員,她都在重復著這樣的一句話。

  千言萬語無法表達老人感恩的心啊!

  公平分水的送水隊

  “劉大姐,又來了啊!”簸箕村村民李存芳挑著水桶,親熱地和蹲在井口正在舀水的中年婦女打著招呼。

  小小的井旁早已圍滿了挑著水桶來打水的村民。井很小,水不多,清可見底。“劉大姐”一邊打著水,一邊和旁邊的婦女拉著家常。在一旁的人,自覺地將桶按順序排起了長隊。

  這個大家口中親切喚做“劉大姐”的婦女,是簸箕村唯一的一名女共産黨員。大姚縣六苴鎮的簸箕村,是一個四面環山的小山村。和熙木村一樣,這裡是一個典型的“留守村”,村子裏的青壯年男性大都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多是婦女、兒童和老人。比起其他水源枯竭的村組,這裡是幸運的。因為村子裏僅有的兩口井,目前還有水。但下面的一口,只剩下了薄薄的一層水,每打一桶水要半個多小時的時間,目前只有四五戶人家還在使用。位於山上的這口井,因為出水量還比較大,成為了整個上山這部分村民唯一的生命之源。

  為了保證公平分水用水,讓每家每戶都能得到飲水保障,避免發生爭水、搶水事件,在女黨員劉菊蘭的帶領下,一支巾幗送水隊很快建立了起來。她們的工作具體明確:值守,維持分水點秩序;分水,保障公平合理;送水,照顧孤老病殘。

  “每天,劉大姐都來為我們打水、分水,我們把桶拿來排著,按照秩序,沒有哪家爭吵,都是按照先來後到,讓老的先來,劉大姐是共産黨員,有威信,分水又公平,我們都聽她的。”村民劉惠芬不無欽佩地説。

  “按照分配辦法,每天每戶兩桶水,水不夠用,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了,眼看水越來越少,雨水還下不來,我們也只能是科學分配一下,能節約的儘量節約。”劉菊蘭的話語中透出些許無奈。

編輯:王偉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