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記者隨民兵抗旱找水突擊隊親歷旱區地下岩洞找水路

時間:2010-04-13 10:18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南寧4月12日電(記者  王志偉)“手電準備好了沒有?”“蠟燭和打火機準備好了沒有?”“繩子準備好了沒有?”“出發!”

  4月10日的廣西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縣,天仍然沒有下雨,陽光強烈,兇猛的紫外線曬得人皮膚生疼。一個特殊的隊伍出發了。這個6人小分隊是隆林各族自治縣德峨鄉的民兵抗旱找水突擊隊。成員組成:鄉幹部、村幹部、黨員和退伍軍人。目標:龍英村那用屯。

  那用屯是一個仡佬族村寨,生活著18戶人家116名村民。旱災持續蔓延,屯子裏唯一的飲用水源已經到了枯竭的邊緣。村民伍卜站説:“剩下的水只能維持三四天了,如果再找不到新的水源,不僅是那用屯,周圍10多個村寨的飲水都會斷絕。目前我們最希望的,就是找到新水源!”

  民兵突擊隊在石山中艱難前行。就在那用屯的一塊乾枯田地邊,在叢叢乾枯野草的掩映中,一個直徑約有一米的洞口出現在大家的面前。德峨鄉黨委書記覃貞木告訴記者:“在每年的雨季,這個石洞都會有水冒出來。旱情發生後,有村民報告説曾經進去過,這個洞下邊可能有地下河,我們馬上組織民兵突擊隊來進洞查看。”

  記者趴在洞口往裏邊看,這個溶洞裏一片黑暗,情況不明。做好準備,突擊隊出發了,記者也跟隨前往。

  窄小的洞口只能容一個人爬進去,手腳並用。洞黑路陡,只能借助微弱的手電光亮。突擊隊爬行一段之後,洞變寬了,可以同時容納10多個人站立,身子也可以放鬆一下了。記者回過頭去觀察,還是只有黑暗,感覺像到了另外一個星球。伸手摸摸四週的石壁,有些水珠。腳下,是參差不齊的石頭,還有水沖刷後留下的溝渠。

  繼續前行,幾分鐘之後,突然感到地勢下降。跳下一個1米多高的陡峭之地,然後就只能彎腰前進了。頭上是石壁的棱角,腳下是不規則的溝渠,寬度只能容納一個人身體。記者幾乎是閉著眼睛前行,身體不時被上下左右突出的石頭刮到。隱約聽見前邊的隊員説:“小心,前邊有沼澤。”

  突擊隊來到“沼澤”前,試一下,泥漿和水剛好沒到膝蓋。隊員們怕刮破腳,放棄了脫鞋,直接趟水前行,仍然是彎著腰。不知道過了多久,記者的腿已經適應了冰涼泥水的溫度,終於到了一個可以直起腰的空間,卻有些直不起來了,痛!

  “是活水!是活水!”一個突擊隊員喊道。小分隊繼續咬牙前行,前邊是一個窄窄的巷道,只能匍匐前進了,腳下踩的是泥巴,手上抓到的也是泥巴,清水就在眼前了。

  不知道過了多久,不知道距離地面多少米,兩潭清水展現在小分隊面前。隊員們用細繩吊著石頭投進水裏,一個潭水深約3米多,另一個潭深不見底。

  小分隊把一片事先準備好的樹葉放在水上,樹葉輕輕流動。突擊隊員張昌敏説:“這些都是大家平時到岩洞裏找水想出來的土辦法。蠟燭不熄滅就説明還有氧氣,可以前行。通過樹葉可以初步判斷這潭水很有可能是地下河流,可以抽水。”

  那用屯的這個地下岩洞,只是小分隊進入的數十個岩洞之一。突擊隊員唐國光説:“這個洞可以站人,有些岩洞更危險,幾十米甚至上百米的岩壁都是垂直的,只能用繩子把人吊進去慢慢試著下。而且要和洞裏的野蜻蜓、水蜘蛛甚至蛇相伴,想起來都後怕!”

  找到了水,覃貞木非常高興。他告訴記者:“我們回到地面就馬上向隆林各族自治縣的抗旱指揮部辦公室報告,他們將組織水利、衛生防疫等部門現場勘測,如果確定可以抽水,那附近10多個寨子群眾的飲水難題就解決了。”

  帶著興奮的心情,拖著疲憊的步伐,突擊隊一行終於回到地面,又看到了陽光,倍感親切。大家估算,這汪地下清泉距離地面超過100米。坐在岩洞外邊的石山上休息,隊員們滿身泥巴,汗流浹背。

  “很累吧?”記者和隊員們聊著天。突擊隊唯一的女隊員、德峨鄉副鄉長李彩谷告訴記者:“不累呀!從2月份到現在,每天在石山裏找水、送水,就跟吃飯一樣正常!”

編輯:王偉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