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探索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

時間:2010-06-30 15:58   來源:新華網

  第六章 探索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

  一、黨的八大和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中國初步建立起來,但是中國的生産力發展水準還很落後。中國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文化應該怎樣建設和發展?這是黨面臨的全新課題。

  五十年代中期,國際形勢也發生重大變化。國際關係中緩和趨向的出現以及世界經濟與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為中國剛剛起步的大規模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同時,國際共産主義運動也發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1956年2月召開的蘇聯共産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尖銳地揭露史達林在領導蘇聯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嚴重錯誤以及對他的個人崇拜所造成的嚴重後果,在社會主義陣營引起極大震動。中國共産黨不贊成全盤否定史達林領導蘇聯黨和人民為社會主義而奮鬥的歷史,先後發表關於如何正確總結無産階級專政歷史經驗的兩篇文章,表明自己的原則立場。同時認為,揭開史達林問題的“蓋子”,對於各國馬克思主義政黨,包括我們黨,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探索適合本國情況的革命和建設道路具有重要意義。毛澤東説:我們從蘇共二十大得到的最重要教益是要獨立思考,從各個方面考慮如何按照中國的情況辦事,努力找到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具體道路。

  黨的八大的召開,標誌著中國共産黨探索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取得初步的成果。在這之前,毛澤東的《論十大關係》則是這一探索的開始。

  1956年2月至4月間,中共中央政治局分別約集三十多個經濟部門的負責同志座談,討論社會主義建設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毛澤東集中大家的意見,在4月的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作《論十大關係》報告。報告確定的基本方針,就是要把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調動起來,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報告論述的十個問題是在總結我國經濟建設的經驗和以蘇聯經驗為鑒戒的基礎上提出來的。鋻於蘇聯忽視農業、輕工業,片面強調重工業,造成農輕重發展不平衡的教訓,報告提出今後我國的經濟計劃應該適當調整,更多地發展農業、輕工業,更多地利用和發展沿海工業,儘量降低軍政費用的比重,多搞經濟建設。這些思想實際上涉及中國工業化的道路問題。報告又論述了國家、生産單位和生産者個人的關係,中央和地方的關係,開始涉及經濟體制的改革;還闡述了漢族和少數民族,黨和非黨,革命和反革命,是和非及中國和外國等屬於政治生活方面的關係。在中國與外國的關係中,毛澤東提出“向外國學習”的口號,指出:“我們的方針是,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都要學,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的一切真正好的東西都要學”,包括“學習資本主義國家的先進的科學技術和企業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學的方面”。這樣就初步提出了中國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建設的若干新方針。

  同《論十大關係》的討論相聯繫,在這次政治局擴大會議上還提出在科學文化工作中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這一方針的實質是要充分調動知識分子的積極性。此前,中央在1月召開了關於知識分子問題的會議,周恩來代表中央作報告,肯定我國知識界的面貌已經發生了根本變化,知識分子的絕大部分已經成為工人階級的一部分;在分析世界科學技術一日千里發展的緊迫形勢後,提出了“向現代科學進軍”的任務。毛澤東在會上講話,號召全黨努力學習科學技術知識,為迅速趕上世界科學先進水準而奮鬥。這樣就初步提出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若干新方針。 《論十大關係》提出的許多重要方針和觀點,對於後來國家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毛澤東説,前幾年搞建設主要是照搬外國經驗,《論十大關係》開始提出我們自己的建設路線,有我們自己的一套內容。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國共産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出席大會的代表1026人,代表全國1073萬黨員。毛澤東致開幕詞,劉少奇代表中央委員會作政治報告,鄧小平作關於修改黨章的報告,周恩來作關於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建議的報告,朱德、陳雲等一百多位代表作了大會發言或書面發言。大會正確地分析國內外形勢和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明確指出:由於社會主義改造已經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我國無産階級同資産階級之間的矛盾已經基本上解決,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黨和全國人民當前的主要任務,就是要集中力量解決這個矛盾,把我國儘快地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這些論述,是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以後黨確定正確路線的基本依據。

  大會確定了經濟、政治、文化和外交工作的方針。在經濟建設方面,強調要從國家的財力物力的實際狀況出發,堅持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即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方針。在管理體制方面,要求適當擴大地方管理許可權,並調整一些經濟管理體制。大會肯定陳雲提出的“三個主體,三個補充”思想,即:國家與集體經營、計劃生産和國家市場是主體,一定範圍內國家領導的個體經營、自由生産和自由市場作為補充。在政治關係方面,強調進一步擴大國家的民主生活,建立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共産黨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堅持中國共産黨領導的統一戰線和多黨合作。在科學文化建設方面,確認“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為發展科學和文化藝術的指導方針,努力創造社會主義的民族的新文化。在對外政策方面,堅持以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的外交政策。大會還提出了在全國執政的情況下加強黨的建設的重要方針,要求更加重視發揚黨的群眾路線的優良傳統,警惕執政黨脫離群眾和實際;強調對黨的組織和黨員的監督,堅持集體領導和個人負責相結合的制度,發揚黨內民主,反對個人崇拜。

  大會選舉産生黨的第八屆中央委員會,97人當選為中央委員。隨後在八屆一中全會上,選出14名政治局委員,選舉毛澤東為中央委員會主席,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雲為副主席,鄧小平為總書記,由上述6人組成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

  八大一次會議制定的路線是正確的,提出的許多新方針和設想是富於創造精神的。這次會議對我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取得了初步的並且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成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和黨的建設指明瞭方向。

  八大一次會議後,黨沿著正確的方向繼續探索:按照大會確定的方針調整若干方面的經濟關係和編制1957年經濟計劃;準備全黨整風,正確處理日漸突出的人民內部矛盾。

  這期間,自由市場一度活躍,個體工商戶有明顯增長,其中還出現人們稱之為“地下工場”的較大的個體戶手工業和手工工場。1956年12月毛澤東提出:地下工廠要使它成為地上,合法化。只要有市場、有原料,這樣的工廠還可以增加。“可以消滅了資本主義,又搞資本主義”。毛澤東的這些意見得到其他中央領導同志的贊同。劉少奇認為“地下工場”對人民有利,是社會主義經濟的補充。周恩來提出:主流是社會主義,小的給些自由,這樣可以幫助社會主義的發展。這些搞活經濟的新思路,是八大確認的以國家經營和集體經營為主體、以一定數量的個體經營為補充的政策的新發展,允許一定限度的私人資本主義經營和發展,使之在國家領導下作為社會主義經濟主體的補充。

  1956年初,黨中央和國務院負責經濟工作的領導人已經發現經濟建設中出現的冒進傾向。經過幾個月的努力,這種傾向初步得到遏制,但是急於求成的思想問題並沒有真正解決。圍繞對1956年經濟工作的估計和1957年經濟計劃的制定,黨的高層領導産生了一些不同意見。在這年11月召開的八屆二中全會上,周恩來提出1957年的計劃應該實行“保證重點,適當收縮”的方針,得到大多數與會者的贊同。根據這個精神制定的1957年計劃,保證了這一年的經濟工作成為建國以來效果最好的年份之一。

  八大以後,還對農業集體經濟的內部關係進行了調整。從1956年到1957年上半年,浙江、安徽、四川等地出現了包産到戶等形式的試驗。這是朝著實行生産責任制方向的創造性嘗試。此外,黨的八屆三中全會通過關於改進工業、商業、財政管理體制的三個規定草案,按照八大的要求,適當向地方和企業下放管理權力。

  調整經濟計劃和調整經濟關係,實質上都是處理人民內部的矛盾。系統地提出如何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則是1957年2月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上就這個問題發表重要講話以後的事情。

編輯:楊雲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