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門體制”的成都實踐

時間:2008-03-13 10:47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3月10日電(記者叢峰、趙曉輝、崔靜)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呼之欲出,“大部門體制”成為今年兩會的“熱詞”之一。政府職能如何轉變?人員增減如何處理?百姓生活將受何種影響?兩會期間,來自成都市的全國人大代表向記者介紹了他們進行了3年的“大部門體制”的探索實踐。

  分割交叉體制非改不可

  突破起于細節。2004年初,成都大學一位教授給政府提交了一份建議書,要求開通一路到郊區十陵鎮的公交車。因為隨著城市發展,成都大學已遷至十陵鎮,全校14萬師生面臨“進城難”。

  然而,開通一路公交車這事竟然拖了18個月。因為按當時的管理體制,城市公用局負責城市公交和出租客運,是“管城裏頭”的;交通局負責長途客運和縣(區)市之間的出租客運,是“管城外頭”的。結果是,城裏的車開不出來,城外的車開不進去;有車的部門建不了站臺,有站臺的部門管不了車。

  類似的問題還有很多。錦江流入成都後,分別為水利局、市容環衛局、市政公用局、國土局和府南河管委會等五個部門管理。一年夏天,突降暴雨,河邊一條道路的下穿隧道被淹沒,幾天水都沒抽出去。原因很簡單,平時多頭管水,遇到突發事件,沒人牽頭負責,不肯出錢、出人、出力,耽誤了時間。

  大熊貓保護歸林業局。一到冬天,成都周邊山區經常發現病餓的大熊貓,雖然成都市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近在咫尺,但由於另歸其他部門管理,林業部門往往要捨近求遠,將大熊貓送往較遠的臥龍自然保護區。

  “這些事情暴露出傳統管理體制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全國人大代表、成都市市長葛紅林説,“這就是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所説的職責交叉、權責脫節的現象。”

  農林水和交通成“突破口”

  作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成都把與城鄉協調發展關係最密切的農、林、水和交通當作了“突破口”。從2005年初起,成都市開始了一系列的機構撤並:撤銷農牧局、農機局,成立農業委員會;撤銷林業局和城市園林管理局,組建林業和園林局;組建水務局,對全市城鄉水資源實施統一調度和管理;撤銷市交通局、市政公用局,成立交通委員會……

  按成都市的改革思路,這些新組建的大部門,並不僅僅是改個名稱,而是在對部門職能進行重新梳理的基礎上,把職能和管理範圍相近、業務性質雷同的部門合併,集中資源和力量辦大事、快辦事。

  “這些大部門,不是回到計劃經濟時代的大權獨攬,而是要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集中精力把事情做好。”葛紅林代表説,這種“大農業”“大林業”“大水務”“大交通”的新格局,可以理順關係、優化結構、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以新組建的水務局為例,它將對成都市的防洪、水源、供水、用水、節水、排水、污水處理與回用以及河道、農田水利、水土保持、農村水電等所有涉水事務實行城鄉統一管理,結束了“多龍管水”的局面。

  交通委員會則總攬負責全市城鄉的公路、水路、公共交通、出租汽車和城市軌道交通等,既管城又管鄉,既管規劃又管協調,打破了交通各自為政、多頭執法、責任推諉的局面。

  “一盤棋”管理機製成效初顯

  2006年初,一場大霧突襲成都。高速公路關閉,多條鐵路支線也停開。60多萬旅客涌入成都各大汽車站,情緒不安,形勢緊急。

  新組建的成都市交委馬上從公交公司抽調100輛公交車投入短途客運,再把短途上的中高檔車抽出加強長途客運;請公安交警部門配合,為載滿旅客的長途客車開道。十幾個小時之內,便化解了這一春運期間的大難題。

  “以前遇到這種情況就麻煩了,要協調幾個部門,費時費力,還不一定能行。”葛紅林代表説。

  機構改革還帶來工作創新。成都市農委成立後,集中以前分散于各部門的財政支農資金,成立了一家政策性的農業擔保投資公司,以4億元投入撬動100多億元金融資金注入農業現代化生産。

  “過去,野生大熊貓歸林業局管,圈養大熊貓歸園林局管,人工繁殖的大熊貓想放到野外去都不可想像。現在這些都實現了。”全國人大代表、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研究中心主任侯蓉説。

  當然,在構建“大部門體制”的探索中,成都也遇到了一些問題。由於一些市級部門被撤並,而上級相對應的管理部門並沒有變化,出現了“上下不對口”的情況,常常一個部門要面對上級單位的七八個部門。同時,由於多個部門整合,領導職位有限,一些“多出來”的幹部也有意見。

  為使改革和探索順利進行,成都市採取了“分步走”的策略:第一步,先把部門整合進來,工作幹起來,富餘人員暫時隨職能走。在不突破編制的前提下,慢慢通過考核逐步消化;第二步,處級幹部按照核定的職數,通過考核競爭上崗;第三步,局級幹部年齡大的保留待遇退居二線,或調整充實到其他部門。

  “政府機構改革應該自上而下,國務院政府機構改革,必將進一步推進各地大部門體制的改革實踐。”葛紅林代表説。

編輯:李艷波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