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一號”成功撞月帶來什麼?
新華網南京3月2日電(記者蔡玉高 周潤健)1日下午4時13分10秒,“嫦娥一號”衛星在北京航太飛行控制中心科技人員精確控制下,準確落于預定撞擊點。“嫦娥一號”成功撞月帶來了什麼?記者專訪了中科院紫金天文臺研究員王思潮。
撞擊坑至少保留上千年
“嫦娥一號”于2007年10月24日發射,同年11月7日進入環月工作軌道,設計壽命為一年。2008年10月,“嫦娥一號”成功在軌運作一年,完成預定探測任務。
王思潮表示,由於服役期滿後,“嫦娥一號”衛星工作狀態仍然良好、燃料充足,因此有關方面決定讓“嫦娥一號”超期服役,最大程度地發揮科學探測作用,為後續探月任務增加技術儲備。在“額外”的4個多月裏,科技人員應用嫦娥一號衛星開展衛星平臺有關技術試驗和衛星變軌能力、軌道測定能力等十多項驗證試驗。
“雖然由於距離所限,我們未能看到衛星撞月畫面,但可以想見當時一定非常精彩,”王思潮説,碰撞會産生大火球、四處飛濺的碎片和騰空而起的蘑菇雲,但聽不到爆炸聲,因為月球上沒有傳播聲音的“媒介”——空氣。
王思潮説,“嫦娥一號”撞擊月球留下了坑,由於月球上沒有颳風下雨的風化現象,這個撞擊坑將在月球表面保留上千年。如果將來的某天,我國宇航員登上月球,可在這次撞擊坑邊插上中國國旗,畢竟這是中國宇航器在月球表面留下的紀念品。
顯示我國天文實力
“嫦娥一號撞月成功,為今後我國空間探測器軟著陸打下初步基礎。”王思潮説。向月球發射探測器,對其進行實地勘測將是我國天文工作的重要目標之一。月球探測器在地球表面軟著陸難度高,由於月球上沒有空氣,連降落傘都無法使用,因而在月球表明精確軟著陸的難度可想而知。如果落在斜坡上,月球探測器就可能“翻車”,無法正常工作。
王思潮説,此次成功撞月是一次很好的演習。月球離地球平均距離38.4萬公里,從地球地面傳到月球的信號,比地球地面傳到此前的我國的載人宇宙飛船的信號要弱得多。這次“嫦娥一號”成功撞擊説明我國的遙控技術已達到國際水準,為嫦娥二期工程積累了寶貴經驗。
這次“嫦娥一號”撞擊月球表面前,還將拍攝的圖像實時發回來,這反映我國遠距離圖像實時傳送技術已達到國際水準。
探測月球大有可為
月球是人類最熟悉的星球之一,幾千年來,人類對月球的觀測和研究沒有停止。從上世紀60年代末美國“阿波羅號”成功登月,人類對月球的認識進入了新的階段。
王思潮表示,成功發射“嫦娥一號”是我國探月的重要階段性成果,隨著我們對月球認識不斷豐富,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將越來越深入。
王思潮認為,從目前來,人類探測月球至少有三方面的意義:首先,月球是地球的近鄰,也是地球的衛星,加強對月球研究有助於人類研究地球的起源;
其二,月球是一個絕佳的天文觀測場地,沒有大氣層擾動,也沒有城鎮燈光干擾,可以一覽無余,飽覽星空。月球的背面不受地球上人工無線電干擾,因此,如果能在月球上建立月球科學基地和天文臺將極大地促進人類天文事業發展。
第三,相比于其他天體,月球距離地球非常近,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類完全有可能將月球作為人類探測宇宙的轉机站。
王思潮説,“嫦娥一號”順利完成任務並成功撞月,對我國科研人員是極大的鼓舞,標誌著我國的探月事業邁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