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晚,北京航太飛行控制中心副總工程師李劍接受新華網專訪。新華網 李非攝
10月1日晚,北京航太飛行控制中心副總工程師李劍接受新華網專訪。新華網 李非攝
新華網北京10月1日電(記者 胡錦 孫瑞博)北京航太飛行控制中心副總工程師李劍1日晚接受新華網專訪,李劍在採訪中對嫦娥二號衛星與嫦娥一號衛星測控技術進行了比較,還介紹了衛星發射中的應急措施。
李劍認為,嫦娥二號與嫦娥一號相比,測控技術發生了不少變化。一是直接的地月轉移技術;二是100公里的月球捕獲;三是近月點降低至15公里的軌道控制;四是對預選的著落區進行拍照;以及完成新的x頻段體制試驗等一系列技術狀態變化。測控系統在這些任務中都承擔了重要角色。在嫦娥二號衛星直接進入地月轉移軌道之後,測控系統要根據預定和實際情況,控制嫦娥二號衛星完成三次中途修正。到了月球以後,要完成三次近月制動的控制,使其成為環繞月球100公里軌道運作的衛星。由於這次近月點是100公里,比嫦娥一號200公里降低了不少,因此難度和風險也就增加了。同時為了對嫦娥二期關鍵技術進行驗證,還需完成對月球軟著落的巡視勘察,這就需要把衛星的近月點降低至15公里左右,以便達到對月球著落區解析度在1米左右的勘察。最後還要將衛星再重新控制到距離月球100公里的軌道上,運作半年時間,並對它進行管理,從而獲得高清晰的月球圖像。解析度達到10米 ,比嫦娥一號的120米解析度有了不少的提高。
李劍説,隨著我國航太事業的發展,航太測控技術也有了長足的進步。北京航太飛行控制中心不僅僅要完成深空探測任務,也承擔了載人航太任務,明年就要實施我國的交匯對接任務。現在我們的測控網具備了對近地,中高軌,甚至月球以遠的測控能力,這樣的技術和能力在國際上屬於領先。今後我國在天際測控技術、深空網的建設方面還將一步加大投入,為明年的交匯對接任務、以及後續的往火星等更遠的地方進行深空探測的地方提供技術支援。他認為,我國的測控技術還有很廣泛的發展空間。
李劍告訴記者,嫦娥二號的特點是系統比較複雜,飛行時間很長,繞月飛行時工作環境比較惡劣,針對衛星本身需要制定非常詳細的控制預案,目前針對衛星的故障預案已經多達108種,還制定了詳細的協同工作流程,規定在各種情況下各系統如何協同工作,來保證衛星的工作安全。同時還開發了一套能實時對衛星狀態進行診斷的衛星診斷系統,一旦衛星出現故障可以及時進行告警。
李劍介紹,應急措施除了針對衛星本身的,還有針對衛星軌道的。如果出現入軌偏差較大的情況,我們可以通過軌道重構的方式使它仍然能夠飛到月球去。如果在月球捕獲階段出現問題,那麼可以通過滯後變軌,甚至是推遲半個月、一個月的變軌,令衛星重新被月球捕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