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二號衛星順利升空。
本報記者 劉龍攝
舉世矚目的嫦娥二號衛星直奔月球並成功實現繞月飛行,給今年的國慶節平添了許多節日喜慶氣氛,也極大地煥發了全國人民的自豪感和愛國熱情,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力量。
不止如此,探月工程還為尋找新的能源,解決人類可持續發展帶來新的曙光。月球上礦産資源非常豐富。鈦鐵礦的資源儲量高達1500萬億噸,稀土元素資源量225億至400億噸。月球表面土壤中富含大量的氦3,初步估計有上百萬噸。科學家表示, “如果能夠解決將氦3運回地球這一問題的話,8噸的氦3就可以解決全中國一年的能源供應總量。”甚至有科學家驚呼:21世紀將是人類全面探索太陽系的世紀,這次探索是以月球和火星為主線。
正因如此,環顧當今世界,許多發達國家和一些有經濟和科技實力的國家,都在努力發展空間技術。人類于上世紀開展的首次探月高潮産生了大約3000多種高新技術,涵蓋了經濟社會的各個領域。美國赫赫有名的“阿波羅”計劃雖然花掉了美國人240億美元,卻帶來了高達幾千億美元的民用市場。
當前,世界經濟發展又處於一個十字路口,包括探月技術在內的空間技術催生的太空經濟迎來一個發展機遇。美國太空基金會發佈的《2010太空報告》稱,儘管去年世界經濟遭受重創,但全球太空經濟仍保持強勁增長勢頭,收入總額達2616億美元,比2005年增長近40%,成為不可忽視的新的經濟增長點。事實已經證明,誰抓住了“太空經濟”的機遇,誰就會在未來的競爭中贏得主動。
除了有明確工程目標,月球探測工程更有自己獨特的科學目標。“嫦娥”工程開啟了我們走向深空的步伐,也證明中國人具有深空探測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我們已構建了一支月球科學、行星科學、太陽系探測的研究隊伍,也帶動了一大批各種新型儀器的研製;提高了我國航太綜合能力;推動了我國航太技術的跨越式發展,同時也促進了我國天文學和其他基礎科學如材料科學、環境科學、空間物理學、地質學的全面發展,而且帶動了這些科學的交叉融合滲透。
圍繞“繞、落、返”探月三步曲,勤勞智慧的中華民族理所當然地要為人類探索月球甚至太陽系做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