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三:崔雁有大雁的力量
如果説航太測控是舞臺幕後的事業,那麼對飛行的衛星實施長期管理則是幕後的幕後。從02年大學畢業至今,崔雁從普通學員成長為現在的長管主任設計師,在這個崗位上一幹就是八年。
她至今仍清楚的記得,當2007年11月27日第一張月面圖像公佈、宣佈嫦娥一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時,北京飛控大廳裏變成了沸騰的海洋,而此時,崔雁和她的同事們依然緊盯顯示屏,隨時記錄著遙測數據,觀察著衛星的一舉一動,絲毫不敢放鬆。他們深知,測控嫦娥衛星的接力棒已正式交到了飛管室手中。在隨後的400多個日夜裏,他們有效應對3次月食、實施多次軌道維持,最終牽引嫦娥成功落月,為探月一期工程畫上了完美的句號。
嫦娥二號長期管理對測控精度和週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對崔雁來説,開發專用長管遙控軟體是一個不好啃的果子。遙控是連接衛星和地面的唯一紐帶,將直接對衛星進行控制,這就要求遙控軟體具有高安全性、高可靠性。衛星遙控指令多達數千條,注入數據種類多達幾十種,遙控軟體需要對上千條的指令和幾十種的數據進行區分發送,所有的指令和數據都是通過手動發送的,為確保操作員每一個操作的準確無誤,在操作內容提示、容錯能力等方面進行全面綜合考慮,這些都對遙控軟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為了開發出高品質的軟體,崔雁像一名馬拉松運動員,開始了編制指令程式的攻堅戰,又像一根上足的發條。那段時間,她腦子裏根本裝不下一丁點跟任務無關的東西。一個程式不知要反覆修改多少次。從軟體源碼的修改,到任務狀態的變化,從指令序列的核對到注入數據的檢查,每一個模組,每一處細節她都不會放過。經常會有這樣一幕,晚上大家加完班都要走了,問她走不走時,她總是會説你們先走,我再檢查一下數據。
經過不懈的努力,崔雁開發出了穩定性高可靠性強的遙控發令軟體,這套軟體將計劃發令與長期管理任務的特點結合起來,有效降低了長期管理任務的複雜性、繁瑣性,使每天的控制變得簡單而且可靠。圓滿完成開發任務後,她一刻也沒有休息,立刻投入到總體協調工作中去了。
崔雁説,自己是天生閒不下來的人,就像南飛的大雁,一旦起飛就很少駐足,除非已經到達目的地。
人物四:趙鳳才家有賢妻
趙鳳才給人的第一印像是那種仿佛與生俱來的書生氣,近視鏡片後面的眼神澄明,説話慢條斯理,不時的帶著點微笑。同事們都説他擔任嫦娥任務主任設計師真可謂是“臨危受命”。 原來的設計師突然病倒,不得不離開崗位。而這個崗位責任非同一般,要對任務狀態非常熟悉,既要清楚掌握外部各系統的技術狀態,又要及時了解內部各部門的需求。既要隨時跟蹤任務準備狀態,又要及時調整後續計劃。
趙鳳才坦言自己壓力很大,這種壓力一方面來自於領導的期望和同事的信任,更多的壓力則來自於任務本身。嫦娥二號不是嫦娥一號的簡單重復,技術狀態變化多達數百項,作為嫦娥任務的主任設計師,必須清楚掌握這些變化,制定出最貼近實戰的方案。“如果因為總體方案影響了任務,我們難辭其咎”,趙鳳才總是自我加壓。為了進一步熟悉任務狀態,他給自己制訂了嚴格的計劃,生活節奏也變得極為單調和枯燥。白天,他不是四處奔走進行任務狀態調研和整理,就是泡在機房調試程式、搜尋問題,晚上他就和同事們一起討論制定、修改方案。常常把一天的工作處理完,夜深人靜的時候還要一個人一遍遍的翻看方案,千余小時獨自一人的編撰,幾十次討論論證,十數次易稿修改,最終看著可用尺量的方案換來了專家評審的一次性通過。
在巨大的工作量面前,趙鳳才並沒有覺得累,他説,妻子的理解和支援給了他無窮的力量。結婚以來,為了支援丈夫工作,妻子付出了很多,幾乎包攬了家裏所有的事情,每次做好了飯,總是一遍遍催。夜深了,妻子一覺醒來,發現趙鳳才還在工作,看看表已是淩晨兩點,妻子躡手躡腳來到丈夫身邊,心疼的説:“休息吧,這樣下去身體怎麼受得了。”趙鳳才總是頭也不抬的説:“快了快了。”知夫莫若妻。一杯冒著熱氣的牛奶悄悄放在趙鳳才案頭。妻子在日記中寫下這樣的話:“因為你是航太人,我理解你,支援你的事業。我會永遠珍惜這份情緣,如果有來世,我還想做你的妻,一個航太人的妻!”(楊冰 姜寧 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