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一號”探月衛星,在萬眾矚目中于昨天傍晚6點05分準時成功發射。這顆兩噸重的衛星,寄託著人們對航太事業的無比厚望,也寄託著人們對月球的無限遐想。
從發射前的24小時開始,記者就一直身處於距離發射塔約2.5公里處的現場,從火箭燃料加注,到發射前的撤離疏散,直至火箭升空時留下的美麗身影,
晨報記者親歷了這將在中國航太史上不平凡的一天。
[發射前夕———發射日清晨]
西昌下起短暫暴雨
從發射前的24小時算起,記者大部分時間都在距離發射塔不到2.5公里處的麻葉林村一棟四層小樓內度過。這棟小樓是附近的最高建築,樓頂的平臺正對著2公里開外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站在平臺上,發射中心的3號塔可以一覽無余。小樓緊鄰的是擔負撤離及戒嚴任務的澤遠鄉派出所,四週則是當地村民的房屋。
23日晚上6點過後,大部分前來採訪的記者都已回到西昌市區,整個麻葉林村恢復了平靜。晚上8點左右,開始有武警戰士不斷從村上經過,使整個村子的氛圍顯得有些緊張。麻葉林村的居民大多是彝族,至晚上9點時,大部分人家都已關燈就寢。這時兩公里開外的3號發射塔,依舊是燈火通明,塔架上的燈光不停閃爍,給平靜的山村夜景增色不少。
24日清晨,西昌下起了暴雨,正當記者為下雨是否會影響發射而擔心時,8點左右雨便停了。
[發射日上午---發射前]
村民開始疏散“付費航太遊”遊客抵達觀景臺
24日上午10點左右,執行發射任務的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開始加注液態燃料。
從加注液態燃料開始,記者分別在中午12點、下午3點30分和4點30分,一共三次看到3號發射塔10層左右位置噴出白霧。早已看慣了火箭發射的當地村民曾家強向記者講解説,白霧是火箭加注液態燃料時産生的正常反應,用不著大驚小怪。
“見慣不怪”的當地村民不在少數,記者接觸的大部分村民幾乎都有不下10次現場觀看發射的經驗。提及旅行社設在距離發射點4公里外的觀景臺門票,一位當地小夥子嘀咕説:“真想不到看一次發射居然要800塊錢!”
上午10點左右,西昌天氣轉晴,有些刺眼的光從雲間射下,不禁讓人覺得“嫦娥”的確挑了個好日子。與此同時,當地的鄉村幹部們開始挨家挨戶地動員下午的疏散撤離工作。
下午1點30分,前往發射現場觀看的遊客分坐22輛大巴車,在兩輛警車的帶領下,從西昌市火把廣場出發,一路上閃著雙跳燈,浩浩蕩蕩地開赴西昌衛星發射基地。
14點40分,遊客車隊抵達第二道警戒線。交警指揮車隊往左拐入奔月樓下的停車坪。奔月樓前挂起了十幾條紅色的條幅,上面印著“預祝‘嫦娥一號’成功奔月”等字樣。一家頗有經濟頭腦的旅行社擺開長條桌,吸引遊客參加預祝“嫦娥一號”成功發射的“萬人大簽名”活動。售賣航太紀念品的商鋪,也從陳列室裏搬到了停車場上,不少遊客紛紛選購看中的航太模型。
下午4點,記者跟隨遊客,沿著一條新修的水泥臺階,爬上奔月樓北面的牛頭觀景平臺。所謂的觀景平臺,就是半山坡上的一塊平地,足有兩個籃球場大小,部分地面還露著幾寸長的玉米梗。觀景平臺一面靠山,三面臨崖。在臨崖處圍了一圈黃色的警戒線。沿著警戒線內側擺放著兩排小矮凳,上面已經坐滿了遊客和端著長槍短炮的媒體記者。
在從外地趕往西昌觀看現場發射的遊客中,82歲的李泰蓉是年紀最大的。兩個女兒和一個女婿特意陪著老人,從成都出發,開了15小時的車到達西昌。“這段路不好走,還遇上了大暴雨,我一直擔心老人家的身體,她總説沒事。”老人的女兒任朝秀告訴記者。
“我歲數這麼大了,還沒有親眼看到過火箭怎麼上天的。原來沒有條件,現在有條件了,就想來看看。”老太太笑嘻嘻地説,眼睛能看到就看,看不到也還可以聽聽火箭發射時的聲音。下午4點,李泰蓉老人在女兒女婿的攙扶下慢慢登上牛頭觀景平臺。
下午5點45分左右,3號衛星發射塔上的回轉平臺開始依次打開,整個火箭顯露在外,進入發射狀態,“嫦娥”終於揭開了神秘的面紗。
[發射時]
火箭升空留下“中國龍”
由於聽不到指揮部的發射倒計時,當火箭底部泛起一團紅光時,早已看過多次火箭發射的村民們還是突然變得鴉雀無聲。傍晚6點05分,火箭準時點火,大約兩秒左右的間隔後,紅色的火焰從火箭底部噴出,伴隨著“隆隆”巨響,火箭脫離了發射架向天空飛去。
2秒半之後,箭體緩緩升空,鑽入雲層後,不見了蹤影。
人們仰頭尋找著火箭的蹤影,幾秒鐘後,折向東南的箭體鑽出雲層,時隱時現。火箭噴出的尾氣,漸漸幻化成巨龍的形狀。人們舉起手拍了起來,“中國龍,中國龍啊!”
8歲的彝族小姑娘沙秀美被火箭的轟鳴聲嚇得閉上了眼睛,大約10幾秒鐘後,當她睜開眼睛時火箭已經沒了蹤影,只能聽到從雲層中傳出逐漸遠去的聲音。沙秀美為自己的膽小而後悔不已,追著記者要看相機裏拍下來的升空畫面。
感到意猶未盡的人們紛紛抬頭仰望,除了能看到火箭劃過天空在雲間留下的一道白色倩影外,“嫦娥”早已不見影蹤。這時遊客們開始談論剛剛共同目睹的短暫發射過程。撤離到較遠處的村民紛紛回家,設置的戒嚴關卡也自動解除,寧靜的小山村恢復了往常的平靜。“嫦娥”終於成功邁出了她奔月的第一步!
[記者手記]
許久的等待,只為一道轉瞬即逝的倩影
西昌,“嫦娥”奔月的地方,也是連日來記者雲集的地方。時常聽到媒體同行們抱怨,單純從發射的角度講,“嫦娥一號”僅僅是一次難度不大的發射任務。抱怨歸抱怨,大家還是都來了。因為“嫦娥”最終奔向的地方,是人類千百年來始終嚮往著的美麗月球;“嫦娥一號”,是我們邁向神秘月球的第一步。即便是為了這個概念,也引來眾多同行聚首于西昌,硬把這裡變成一場新聞大戰的主戰場。
在一週的採訪中,我不斷地往返于市區到發射中心來回一百三十多公里的路程中,在苦思如何突破採訪的同時,也偶爾會有這樣的疑惑:我所做的,是否僅僅是在這場媒體盛宴中加上虛華的一筆,或純粹為了一個概念?
在發射前的24個小時,為了能夠留在現場採訪,我選擇提前進入戒嚴區,住在當地村民家中靜待“嫦娥奔月”。整整一天,我穿梭于不同的房間,透過不同的窗戶,去觀察不同的場景以及不同的人。
在臨近發射時,我走出小樓,與當地的村民一同撤離疏散。當看到這些早已見慣發射的人們仍為了火箭升空的壯麗而歡呼雀躍時,身在人群中的我也被深深地感染了。當火箭拖著絢麗的尾焰劃過天空時,我突然覺得它最終抵達的終點,原來離我們並不遙遠。
可能許久之後,大多數人印象深刻的,只是火箭發射時那一道美麗的倩影而已。但我已經清楚地知道,“嫦娥”帶走的,是人們對月球的夢想和期望,僅此足矣! (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