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政協經濟界別小組討論結束後,厲以寧委員披上圍巾走出會場。今年82歲高齡的厲以寧是我國著名的經濟學家,上世紀80年代,提出中國要積極引進企業的股份制度,他由此得到“厲股份”的尊稱。“改革有風險,不改革有危險。”厲老在今年的兩會上再次強調,“改革不能到此為止,否則前功盡棄。” 本報記者 陳劍攝
因為總有犀利的觀點拋出,厲以寧委員被稱為“厲觀點”。每年他在兩會期間的第一次發言都備受關注。
這位82歲的老人依然思路清晰,他每年的發言都緊扣當年最重要的經濟話題。2011年,他説的最多的是如何看待通脹,而今年他希望委員們都來暢談如何實現經濟的“穩中求進”。他説,對“穩中求進”,有人認為就是經濟要保持平穩,但是增長率還是要上去。可他認為,“穩中求進”中的“進”應該被解讀為:提高經濟增長的品質。也就是在經濟增長的同時,環保、節能減排、産業結構調整等方面也必須取得重要進步,經濟的增長是有品質的增長。
説到有品質的增長,工業和資訊化部原部長李毅中委員接過了話茬兒。他對中國工業的各項指標了如知掌,他給出了一組中國經濟發展背後的能源數據:消耗的一次能源已達35億噸標煤、能源消耗增速超過7%。
“照這樣的能耗增速,全世界的能源也支援不了中國的發展。”説到這裡,李毅中指著天花板上明晃晃的吊燈説,“大家看看,這個房間燈的數量比我們這一屋子人的數量還多。”
李毅中説,我們一邊大力開發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一邊卻在這裡浪費能源。資源價格再不改革,難以撬動企業自覺節能減排。
李毅中説,他還注意到,近期,不管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還是中央領導在各種場合的講話,都提到要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特別是金融等機構要為實體經濟服務。他認為,有品質的經濟增長也應該包括健康的實體經濟發展。
儘管從數據上來看,我國已經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但李毅中説,根據他掌握的情況,很多表徵企業健康水準的數據並不好看。比如,雖然我國鋼産量已經達到7億噸,總量全世界第一,但鋼鐵企業平均銷售利潤率卻只有3%,説明利潤很差。再有,我國是電子産品的生産大國,不少電子産品的産量都以億為單位計算,可銷售利潤率只有2.5%,因為要交大量的專利費,錢都讓別人讓掙走了。可以説就是替別人打工。這些都是發展健康的實體經濟需要破解的難題。
除提高經濟增長品質外,厲以寧委員認為,當前還應該重視解決出口增長減速情況下的就業問題。
就業難與勞動力短缺的問題目前同時在勞動力市場。而對一些來自企業界的委員來説,感受更多的是勞動力短缺。
金建華委員是上海培羅蒙西服公司的總經理。他説,在他的上游行業,珠三角、長三角的紡織企業,天天都在嚷嚷用工荒,而自己的企業則面臨高級技工的短缺。上海曾一直引領全國服裝的時尚潮流,但今天的上海,要找到一個能製版、量體裁衣的高級服裝技師是非常困難的。金建華説,他這個與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行業尚且如此,就更別提那些技術含量更高的産業。
金建華建議,國家應該重視高級技工短缺的問題,他自己就願意別人把他當成高級裁縫看,但目前社會的評價機制和教育機制都不利於他這樣“高級裁縫”的培養。
近期,太平洋對岸的美國總是傳來消息,他們鼓勵製造業回歸美國本土,而印度、越南的勞動力優勢也在顯現。那麼中國製造還有沒有優勢?
楊敏德委員近期專門研究了越南的勞動力市場。她發現,越南的教育體制是沿襲法國的模式,所以他們有很多工商科方面的人才,但缺乏我們教育體系中清華大學一類高校培養的理工科人才,而這也正是我們的優勢。楊敏德委員建議,有關部門應該對我國的人力資源優勢進行全面梳理,走向有品質的製造業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