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寶産業日漸萎縮 政協委員:墨香豈能成追憶

時間:2011-03-01 15:0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蘇士澍(全國政協常委、國家文物出版社社長):世界四大古文明現在唯余中華文明綿延至今,為什麼?就是因為漢字,漢字是中華文明的脈,一脈相承,源源不竭。

  呂章申(全國政協委員、國家博物館館長):當下中國,喜愛文房四寶的人不是少了,而是多了,但這並沒有帶來文房四寶産業的繁榮。

  文房四寶,作為中國書畫的一種媒介,不僅決定了中國書畫的基本風格和語言特徵,同時,還構建了中國文房的獨特景觀。“文房四寶”不僅在文人的書齋中表現出它的實用價值,而且因為其融繪畫、書法、雕刻、裝飾為一體的藝術特性,是歷代文人把玩的對象。

  當下中國,文房四寶産業卻出現了日漸萎縮的困局。如何把傳統文化資源、文化積累轉變成産業元素,轉變為文化的創造力?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部分委員和有關專家曾赴安徽、浙江專題調研並提出具體建議。本刊特邀請參與調研的蘇士澍、呂章申委員談扶持文房四寶産業發展。

  ——編 者

  文房四寶産業日漸萎縮

  記者:文房四寶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其産業有何自身特點?

  呂章申:與中國書畫緊密相連的同樣是具有中國文化特點的“文房四寶”——筆、墨、紙、硯。作為中國書畫的一種媒介,它不僅決定了中國書畫的基本風格和語言特徵,同時還構建了中國文房的獨特景觀。文房四寶既承載中華文化,又是中華文明中具有獨特性的文化。

  蘇士澍:文房四寶是工具,是中華文化得以傳承的工具。世界四大古文明現在唯余中華文明綿延至今,為什麼?就是因為漢字,漢字是中華文明的脈,一脈相承,源源不竭。現在都用電腦寫字,很多人不但漢字寫得難看,提筆忘字也不稀奇。試想,連漢字都不會寫了,怎麼傳承我們的文化?這就是我們為什麼大聲疾呼,大力扶持文房四寶産業的初衷。

  記者:現在我國文房四寶産業難道已經沒法實現其傳承文化,維繫文明的作用了嗎?其産業困境在哪?

  呂章申:當下中國,喜愛文房四寶的人不是少了,而是多了,但這並沒有帶來其産業的繁榮。其實,文房四寶産業日漸萎縮是個不爭的事實。一、市場逐年萎縮,20世紀90年代初,僅湖州善璉地區的制筆從業人員就達2000多人,年産湖筆達1000萬支,而到了2009年,整個湖州地區的從業人員只有499人,僅生産湖筆443.3萬支。市場逐年萎縮的主要原因是現代書寫方式的變化以及數字化時代帶來的書寫方式的革命。二、高端人才青黃不接,産業人員減少,文房四寶文化産業均為手工製作,勞動強度大,工作環境差,工作內容單一,技藝要求嚴格,有些崗位還容易産生職業病,因此,農民不願學,學了不願幹,産業人員逐年減少。三、原料緊缺和成倍漲價,制約産業發展,為歙硯提供石材的江西婺源(古屬徽州)龍尾山老坑更是資源枯竭,無石可採。2006年以來,製作宣紙的青檀皮收購價上漲95.5%,沙田稻草上漲54%,燎草上漲105%。

  還有企業賦稅過重,企業間的無序競爭等,都造成了好東西越來越少,文房四寶産業陷入困局。

  站在國家文化戰略層面予以重視

  記者:有人説,筆墨文化是小眾文化,是少數人把玩的文化,冷一點也無妨;也有人認為,既然市場有需求,就讓市場去配置資源,何須上升到國家文化戰略層面上去扶持?怎麼看這些觀點?

  呂章申:首先,從弘揚傳統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的角度上講,需要産業不但不能像上面説的那樣日漸萎縮,而要根據時代的需要,文化的需要,大力扶持。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的近百年對傳統文化的不斷衝擊,讓我們不得不憂心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我們提倡,要站在國家文化戰略的高度,從切實提高我們國家軟實力的高度,來認識這一産業的保護和發展問題。最核心的、也是最基礎的問題是必須擴大書法教育,提倡書法在社會中的多方面運用。比如説在中小學開設書法課,就是讓他們在寫毛筆字的過程中,從小浸染中國文化,熱愛我們的文化,從而促進文化的發展繁榮。

編輯:吳怡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