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黃華華:從拼增長到謀幸福 路還有多遠?

時間:2011-03-08 11:01   來源:科技日報

  

  樹立世界眼光,努力把廣東建設成為全國領先、世界一流的創新型區域,讓廣東的科技創新成為“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的加速器!

  廣東已經確定了“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的“十二五”發展主旋律。轉型升級是手段,幸福廣東是目的。

  科技工作在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的地位實現了從“配角”到“主力軍”、從“演員”到“執行導演”的“雙轉變”;科技支撐引領作用進一步增強,實現了自主創新能力和産業競爭力的“雙提升”。

  ——黃華華

  輝煌的五年剛剛結束,未來的藍圖正在繪就。“十一五”傳給我們怎樣的“接力棒”?“十二五”將以怎樣的實力與信念開好局起好步?又將如何讓廣東人民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科技創新需要肩負起哪些重任?全國“兩會”召開期間,記者帶著這些熱點問題,專訪了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省長黃華華。

  “十一五”傳來漂亮“接力棒”

  記者:積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在國際金融風暴下逆勢飛揚,並以4.5萬億元的GDP總量繼續列居全國各省冠軍。這些成績為廣東“十一五”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作為廣東省省長,您如何評價這一階段的表現和成就?您覺得還有哪些不足之處?

  黃華華:廣東“十一五”所取得的成績來之不易。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和雨雪洪澇等自然災害的影響,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廣東在“十一五”時期走過了一段非同尋常的征程,通過全面實施《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大力推進“三促進一保持”(促進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促進傳統産業轉型升級、促進建設現代産業體系、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科技創新為支撐,腳踏實地促轉變,扎紮實實惠民生。目前,廣東“十一五”規劃各項任務目標已圓滿完成。

  面對百年一遇的國際金融危機,廣東積極有效應對,使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通過組織實施“十大創新工程”、重大科技專項,推動高新技術産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的發展,讓經濟綜合實力再上新臺階,讓轉型升級格局初見雛形。2010年全省生産總值突破4.5萬億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多,先後超過了新加坡、我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和臺灣地區。2010年全省高新技術産品産值達3萬億,比上年增長約17%;出口額為1753.53億美元,增長25.8%。現代服務業發展成為新亮點,其增加值已佔第三産業增加值約56%。傳統産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著力於傳統特色産業升級的省級專業鎮達到了309個,其經濟規模甚至已經突破了1.2萬億元,對各市區域經濟的貢獻率在30%以上。這些成果為“十二五”的發展奠基了紮實的基礎,“接力棒”交得很漂亮。

  當然,面對“十二五”,廣東在發展過程中仍然面臨不少問題和挑戰:一是資源環境約束凸顯、環境污染問題比較突出,亟需通過科技創新破解資源環境約束瓶頸。二是産業層次總體偏低,産品附加值不高,國際競爭力不強,核心技術供給能力不足,亟需通過科技創新提升産業自主創新能力與核心競爭力。三是人才瓶頸突出,廣東科技人才的總量、結構和素質仍不適應發展的需要,尤其是高端創新人才短缺,亟需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四是區域發展不平衡,創新資源佈局不盡合理,東西北地區科技發展相對滯後,難以滿足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五是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後,廣東人民對解決人口健康、生態環保、公共安全等問題的需求日益迫切,科技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能力仍較薄弱。

  為突破這些瓶頸,廣東已經確定了“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的“十二五”發展主旋律。轉型升級是手段,幸福廣東是目的。

  科技成為經濟發展“主力軍”

  記者:“十一五”期間,科技創新在廣東的經濟發展中扮演了什麼角色?有哪些突出的自主創新成就令您印象深刻?

  黃華華:自主創新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核心推動力。“十一五”期間,廣東科技綜合實力大幅提升,區域創新能力綜合排名躍居全國第二位,重大科技成果加速涌現,全省技術自給率、高新技術産品産值、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獲國家科技獎勵項目數等再創歷史新高。科技工作在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的地位實現了從“配角”到“主力軍”、從“演員”到“執行導演”的“雙轉變”;科技支撐引領作用進一步增強,實現了自主創新能力和産業競爭力的“雙提升”。全省加快實現從對外技術依賴型向技術自給型轉變,技術自給率從2005年的45.4%快速上升到2010年的65%,對外技術依存度降到35%。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有這麼三點:

  一是既有規模又有品質。廣東的高新技術産業規模、國家級高新區數量等都居國內第一。高新技術産品産值從2005年的1.2萬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3萬億元,“十一五”期間年均增長20.1%;高新區工業總産值從2005年的5555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12751億元,年均增長18.1%。同時,科技發展的品質不斷提高,科技國際競爭力不斷提高。

  二是既出成果又出人才。例如,“十一五”期間,全省共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140多項/人;其中,廣東科學家為主要成員之一完成的“《中國植物志》編研項目”,首次榮獲曾多年空缺的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實現了歷史性突破。成果的背後是人才,全省研發(R&D)人員從2005年的12.21萬人增加到2010年的近32萬人,“十一五”期間年均增長23.1%,規模為全國第一。科技領軍人物和創新科研團隊加速集聚和涌現。至2010年,在粵工作的院士達85名,擁有中央“千人計劃”入選者62人。2010年,首批引進 “人類病毒學研究”等12個創新科研團隊,引進了106位海內外高層次科技人才。

  三是既有經濟效益又有社會效益。在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的同時,廣東不斷加大民生科技發展力度,科技成果廣

  科技創新成為幸福廣東“加速器”

  記者:建設幸福廣東的根本路徑在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與優化升級産業結構,其核心動力在於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十二五”期間,建設創新型廣東將呈現怎樣的新格局?

  黃華華:“十二五”期間,廣東的科技創新工作以“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為基本出發點,謀劃未來五年的科技發展,提出了“一條主線、兩個著力點、四大體系”的基本思路。

  具體來講,一條主線,就是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建設創新型廣東為主線。要樹立世界眼光,努力把廣東建設成為全國領先、世界一流的創新型區域,讓廣東的科技創新成為“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的加速器!

  兩個著力點,一是著力以自主創新為核心動力,支撐引領現代産業體系建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産業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從廣東製造向廣東創造轉變;二是著力推動科技服務民生,把改善民生作為科技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科技進步成果廣泛惠及人民群眾,提升全民科學素養和生活品質。

  四大體系,一是構建開放合作區域創新體系。深入推進省部院産學研合作,加強區域和國際科技合作、強化軍民科技合作,重點推進創新型企業、産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技術創新和科技基礎平臺、科技園區的建設。二是建立現代産業技術支撐體系。實施重大科技專項,大力開展重點産業戰略裝備與關鍵技術攻關,形成現代産業技術支撐體系。三是健全社會發展科技服務體系。大力發展民生科技,加快民生領域科技成果的應用推廣,大幅提高科技支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四是完善自主創新政策法規體系。建立健全覆蓋企業自主創新全過程的政策法規體系,研究制定戰略性新興産業創新促進系列政策,完善政府科技創新管理、科技投入體制。

  越科技 粵幸福

  記者:為實現“十二五”開門紅,今年廣東將重點推動哪幾項自主創新工作?

  黃華華:今年是“十二五”的開局之年。廣東將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自主創新為動力、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深入實施自主創新戰略,加快建設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試點省和自主創新示範省,進一步提升科技綜合實力和區域創新能力,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與建設現代産業體系、服務社會民生緊密結合起來,為全省實現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一是自主創新推動産業結構優化升級。推進高新區建設,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産業。推動廣州、深圳創建國際一流高新區。推進高新區以現代服務業體系建設為重點的“二次創業”工作。繼續開展粵港重點領域關鍵技術聯合招標,加快建設軍民兩用技術轉化基地。大力發展LED、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産業。推行“一鎮一策”,引導幫助各專業鎮制定發展規劃和配套政策,加快特色優勢産業轉型升級。

  二是加大集聚利用國內外創新資源力度。依託省部院産學研合作創新聯盟,制定實施産業技術路線圖計劃,攻克行業關鍵共性技術並實現産業化。加快完善企業科技特派員考核評價制度和激勵機制,新創建一批科技特派員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深化國際科技合作,完善“啞鈴型”合作模式。重點拓寬與以色列的科技合作。支援廣東省工業技術研究院與烏克蘭巴頓焊接研究所合作建立聯合研究院。深入開展兩岸四地科技産業合作,建設“粵港澳聯合創新區”。加快高層次人才引進培養工作,壯大科技人才隊伍。

  三是加快實施重大科技專項,完善創新平臺建設。承擔更多國家級重大創新項目和工程。實施“低碳技術創新與示範”、“戰略性新興産業關鍵技術”和“重大新藥創制”省重大科技專項,重點抓好低碳技術研發、示範和産業化,推進重大新藥研發並實現産業化。繼續推進散裂中子源等重大科學工程建設。在戰略性新興産業佈局建設一批省重點實驗室,支援條件成熟的省重點實驗室申報國家重點實驗室。

  四是加強民生科技工作,給力幸福廣東建設。加強科技服務“三農”工作,完善廣東農村資訊直通車工程運營機制。深入開展公共安全、防災減災關鍵技術研發,加強突發事件應急技術研究中心建設。加強“省醫療器械産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建設。

  五是推進科技立法和科研體制改革,完善自主創新環境。加快推進《廣東省自主創新促進條例》立法工作。加快制定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吸引風險投資的有關政策。擴大企業研發經費抵扣等政策落實的覆蓋面。加快科技服務業和農業領域、社會發展領域主體科研機構建設步伐,深化科研體制改革。加強與商業銀行的戰略合作,加快科技金融結合試點市建設,建立健全多元化、社會化的投融資體系。

  2011年,註定將在廣東的創新和發展征程中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且讓我們欣然以待。

  ■數字廣東

  3萬億

  2010年全省高新技術産品産值達3萬億,比上年增長約17%。高新區工業總産值從2005年的5555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12751億元,年均增長18.1%。

  140多項

  “十一五”期間,全省共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140多項/人。

  32萬人

  全省研發(R&D)人員從2005年的12.21萬人增加到2010年的近32萬人,“十一五”期間年均增長23.1%。

  106位

  至2010年,在粵工作的院士達85名,擁有中央“千人計劃”入選者62人。2010年,首批引進 “人類病毒學研究”等12個創新科研團隊,引進了106位海內外高層次科技人才。

  80%

  廣東省農業良種覆蓋率達到80%以上,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1%以上,農業産業化水準處於全國前列。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編輯:王怡然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